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成語故事教學資料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 >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教學資料

    《自相矛盾》見于《韓非子 難一》,也見《韓非子 難勢》。寫的是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邊的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這個比喻一個人的語言、行動前后抵觸。

    《濫竽充數(shù)》見于《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寫的是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其中充數(shù)。后來,齊泯王繼位,喜歡一個一個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這個成語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卻混在行家里面充數(shù),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shù)。

    《畫龍點睛》見于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傳說梁代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上畫了四條龍,不點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聽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點上。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guān)健地方加上精辟語句,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傳神。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yīng)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

    [注釋]

    鬻(y):賣。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 人。

    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

    濫竽充數(shù)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像現(xiàn)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lǐn):糧食倉庫。

    畫龍點睛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荒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這見在。

    [注釋]

    武帝:梁武帝蕭衍(yǎn)

    僧繇:即張僧繇,精肖像,善畫龍。

    【成語故事欣賞】

    讀了三則成語故事,是不是覺得成語故事特別有意思,肯定還想讀是吧。這里選了幾則,趕快讀一讀吧!

    杯弓蛇影

    晉朝淯(y)陽有個當官的名叫樂廣,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個朋友常到他家來喝酒、聊天?墒怯泻荛L時間,不見那個朋友來家作客了。樂廣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門后,只見朋友臥在病床上,樣子很憔悴,便關(guān)心地問道:"你怎么病得這樣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氣無力地回答說:"前次去你家作客,剛端著酒杯喝酒時,見杯中有條蛇,心中十分厭惡?墒钱敃r有好幾個朋友在座,不便說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著頭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總覺得惡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樂廣覺得奇怪,想來想去,終于記起他家墻上掛有一張弓。他料想這位朋友所說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罷朋友,樂廣歸家。為了醫(yī)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當他把那位朋友請來時,樂廣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滿滿的一杯酒,恭敬地請客人喝。那朋友連連擺手說:"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墻上的弓說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頭舒展,疾病頓時痊愈。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jīng)過敏,自相驚擾。

    茅塞頓開

    戰(zhàn)國時候,有個人名叫高子,開初他在孟子那里學習,可是過了不久便半途而廢到別處學技藝去了。

    孟子知道這事后,認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對高子說:"山間小路經(jīng)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沒有人走,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聽了有所領(lǐng)悟地說:"老師,今后我一定專心致志地學習,決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說:"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動了。"

    后來人們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竅不開。如果心竅突然開了,就叫"茅塞頓開",并用"茅塞頓開"形容一下子打開了思路,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頓: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個畫家名叫文同,子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寶先生,梓 (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時考上進士,后來做司封員外郎。他不但能詩能文,而且長于繪畫。在他的繪畫中尤長于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人們極為贊賞。他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據(jù)說為了畫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仔細觀察竹子一年四季的變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蕭條時的各種姿態(tài),因而對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識。當他提筆畫竹時,心中早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正因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畫出生動逼真的竹子來。

    他的朋友晁補之十分佩服他這種作畫精神,便在文中贊揚文與可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后來人們把"胸中有成竹"簡縮為"胸有成竹",用來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準備,心中有譜,臨事不慌,十分沉著。"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漢代雖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國土很小,只有一個縣那么大,而且出產(chǎn)不多。可是夜郎的國王卻很驕傲,自以為他統(tǒng)治的國家是很大、很富裕的。當漢朝派使臣去訪問他時,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孰與我大?"

    后來人們稱夜郎王這種行為叫"夜郎自大",用來比喻眼光短淺、見識貧乏卻又自高自大。

    一、什么是成語:

    什么是成語?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于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于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于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shù)。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shù)語、諺語、歇后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shù)語都是固定詞組;諺語、歇后語、引語不僅是固定詞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比較簡煉,形式跟絕大多數(shù)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shù)語等的區(qū)別搞清楚,這就有助于斷定什么是成語,什么不是成語,F(xiàn)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莊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于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shù)語不同:科學術(shù)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shù)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可是并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詞組。諺語經(jīng)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斗""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么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后語不同:歇后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gòu)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后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 先甜后苦。"這些話,都是"歇后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斗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后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yīng)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shù),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詞組,也看做是成語。應(yīng)當指出:凡是一個詞組里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yīng)該把它看做普通詞組。例如"根本改變""這個詞組,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詞組,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詞組改了以后,并不影響內(nèi)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詞組,都是普通詞組。至于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余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zhì)。"在這個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shù)語和歇后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詞組、諺語的區(qū)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yīng)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是介于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詞組之間的,對這類詞組,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詞組,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詞組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二、成語的四字性:

    前面已經(jīng)說過,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較少;尤其少與于四字的成語,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講漢語,就有"四字漢語"這種說法(見一九七八年版,吉田昇等編著的《中學,F(xiàn)代國語》),也有的稱為"四字熟語"(見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義等編的《中學校國語》)。不過他們列入"四字漢語"和"四字熟語"中的例語,在我們看來,有的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達""執(zhí)行猶豫""質(zhì)疑應(yīng)答"之類。又如他們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東西南北"也都認為是"四字熟語",我們也未便茍同。"春夏秋冬"這是氣象學名詞,"前后左右"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上常用的方位名詞。

    盡管這樣,成語之顯然有四字性是無可否認的。例如下列的成語,就它們的出處來看,都不是四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成語都是把非四字的話加以提煉、形成四字成語,試看以下成語與其出處的關(guān)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證,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丑》上篇)

    (4)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5)黔驢技窮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題目是《三戒》,其中有一個小題為《黔之驢》。"黔驢技窮"就是從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中提煉出來的。

    (6)敝帚千金(或說"敝帚自珍")"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

    從上文看來,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蛘甙驯人淖譃槎嗟脑捒s減為四字,如"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或者把兩句話合并為一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蛘甙岩粋用字較多的故事,編寫為四字,成為一個成語,如"刻(契)舟求劍""黔驢技窮"都是。

    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yōu)樗淖,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shù)較多的關(guān)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文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字,就成了成語。

    成語為什么四字者為多?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兩種即全為四字句!端难噪s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

    不過把四字成語縮短為二字的也頗不少,如:

    畫蛇添足 蛇足

    東施效顰 效顰

    墨守成規(guī) 墨守

    杞人憂天 杞憂

    囊螢映雪 螢雪

    以上都是從四字成語縮寫為二字的例子。在某種場合,也許有宜于用二字者。又如"矛盾""推敲"之類常用的成語,都是來源于有名的故事,但都不是由四字成語精簡為二字的。這種與一般詞匯又有所不同,我們不妨認為是成語中之二字者。

    三、成語可充當句子里的各種成分:

    成語也同詞一樣,可以充當句子里的各種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也就是說,成語在一個句子里可以起一個詞的作用,它也是構(gòu)造語句的材料。有些成語還可以用作句子。這也是人們所以大量地、廣泛地使用成語的原因。例如:

    (1)成語作主語

    這種文藝批評的清規(guī)戒律,是非常多的。(矛盾《鼓吹集》)

    盛氣凌人不對,但必須盛氣凌鬼。(王任重《來一個打鬼運動》)

    "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2)成語作謂語

    三百來戶都歡天喜地,只有王老太太不樂意。(周立波《分馬》)

    (3)成語作賓語

    我軍只要進入蕭墻,周王在紫金城就成了甕中之鱉,無路可逃。(姚雪垠《李自成》)

    至于老章對事故的分析,我認為還是很有益處的,至少可以作為你們今后工作的前車之鑒嘛。ňS思峻峰《廣大的戰(zhàn)線》)

    "甕中捉鱉"是動詞"成了"的賓語。"前車之鑒"是動詞"作為"的賓語。

    (4)成語作定語

    他說佛子嶺開著五顏六色的花,真是一個大花園。ń浴兜椒鹱訋X去》)

    游魚和五光十色的小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峻青《蒼松志》)

    但說謊是他的天稟,他立刻想到一個冠冕堂皇的回答。(矛盾《子夜》)

    (5)成語作狀語

    他夢到主逼死他的父親,一家人忍氣吞聲埋葬死人,不敢伸冤(巴金《新聲集》)

    (6)成語作補語

    只是百姓已經(jīng)不看他們,連行列也擠得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了。(魯迅《故事新編?鑄劍》)

    分析成語在句子里所起的作用,是從語法角度來說明成語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圍,了解這點,對學習成語是有好處的。但是,要能真正靈活,準確地運用成語,那只有大量地、充分地掌握成語,了解它們的正確涵義和感情色彩,才能寫在文章里起到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作用。

    四、成語在來源淺探:

    成語的數(shù)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漢語成語小詞典》就收有成語三千多條,實際上當然還有許多成語沒有收進去,成語實有的數(shù)目,一定比這本小詞典中所收的多得多。這些成語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1)歷史事實

    有些成語是從歷史事實來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歷史里的著名文句為成語的。這里先舉幾個由歷史事實而來的成語:

    (a)完璧歸趙《史記?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候,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一塊璧玉,秦國的國君昭王寫信給趙王,說他愿意給趙王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玉,趙國比秦國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話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到秦國去處理這件事。他臨走的時候說"如果秦國把十五座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玉給秦國,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絲毫無缺地歸回趙國《(史記》的原文是 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璧玉獻給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沒有真給趙國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機智地編造理由,從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來,偷偷地讓隨從人員送回趙國。后來人們用"完璧歸趙"這四個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動地歸還物主。這四個字也就成了成語。

    (b)擢發(fā)難數(shù)《史記.范睢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候,秦國的宰相范。ㄎ喝耍┴焼査某鹑宋簢闹写蠓蝽氋Z說:"你知道你的罪過有多少嗎?"須賈說:"拔我一根頭發(fā)記載我一件罪過,頭發(fā)還不夠用的。"(《史記》的原文是"擢賈之發(fā),以續(xù)賈之罪,尚未足。")后來就用"擢發(fā)難數(shù)"比喻罪惡之多,數(shù)不勝數(shù)。"擢發(fā)難數(shù)"也就成為成語了。

    以上這兩個來自歷史事實的成語"完璧歸趙""擢發(fā)難數(shù)"都是截用或改易史書中文句而成的。這種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數(shù)量不很多。成語中的"投筆從戎""退避三舍""唇亡齒寒""一鼓作氣""門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歷史事實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語是由前人的故事來的,這類故事也是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歷史上不是很重要的。這類成語有的比較有風趣,有的有比較好的修辭效果,所以也被人們廣泛地使用。現(xiàn)在舉幾個例子,并說明它們的來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畫家叫文同,字與可,擅長畫竹。當時有位文學家晁補之作詩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后來"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個廣泛使用的成語,用它來稱贊處理事情很有定見有把握的人。

    (b)滿城風雨宋朝謝無逸嘗問潘大臨近來有沒有作詩。潘大臨寫給他一封回信說:秋天以來的景物,樣樣都是好詩句。昨天清閑地躺著,聽到樹林子里響起風雨聲,我高興地起來,在墻上寫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我繳納租賦的人來了,于是大為敗興,只有這一句寄給你。后來"滿城風雨"這四個字就成了廣泛使用的成語,比喻對新發(fā)生的某一件事許多人都在到處議論。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門可羅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來的成語。

    (3)寓言傳說

    古書里邊也有些含議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語的來源。這類成語,往往有教訓或諷喻的意味,F(xiàn)在舉幾個例子并加以說明。

    (a)杞人憂天《列子?天瑞》說:"周朝時候,杞國有一個人怕天崩地墜,自身無處寄托,因此連睡覺吃飯都沒有心思了。"后來就把"杞人憂天"用為成語,比喻毫無必要的憂慮。

    (b)邯鄲學步《莊子?秋水》說:"燕國壽陵地方有一個青年,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學走路(趙國人善于走路)。他沒有把本領(lǐng)學到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丟掉了,只好用兩只手爬著回家。"后來把"邯鄲學步"用為成語,比喻摹仿別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lǐng)也丟掉了。

    (c)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有一個故事說: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痘茨献樱空f山訓》也有這個故事。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把"鐘"改為"鈴"了。這個成語比喻騙人的人所用的辦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卻以為能騙得了人。成語里邊還有一個"掩目捕雀",出于《三國志?陳琳傳》,跟"掩耳盜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眾基礎(chǔ)較差,使用的人比較少。

    由寓言故事來的成語,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語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語句而不作改動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見宋朝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飲酒上,而在于賞玩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為成語,表示"別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見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來是純粹寫景的文句,后代用為成語,比喻真實的情況終于顯露出來。

    (c)更上一層樓成語不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語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詩句的"更上一層樓"就是處于唐朝詩人王之煥的《登鸛雀樓》詩。原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這個成語,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礎(chǔ)上更加提高,更為擴大之類的意思。

    成語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筆成章""一鳴驚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語句。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偶然被人們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顯地具有成語的特點,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語,而只能認為那是引語?墒侨绻髞頃r常有人使用它,群眾逐漸對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語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

    有些成語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語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參閱前文《成語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兩句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后人從這兩句話里,取出"舍生取義"這四個字作為成語,表示為了維護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品質(zhì)。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幾句話是"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雖然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曬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成的。)后人從這幾句話里摘出"一曝十寒"四個字用為成語,比喻一個人沒有恒心,努力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

    (c)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篇里有一句話是:"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楊子極端自私,即使從他身上取下一根細微的毛發(fā)就能夠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這句話里的"拔一毛不為"改成"一毛不拔"四個字,作為成語,形容極端自私和非常吝嗇的人。

    (d)近水樓臺宋朝蘇麟有兩句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后來截用"近水樓臺"四個字為成語,比喻在條件便利的情況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處。成語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長""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屬于這一類。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較大。

    (6)人民群眾用過的精煉詞組

    談到成語的來源,人們總會先想到上邊所說的那些所謂有出處的成語。其實在成語里邊占比重較大的,還是那些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真正原始出處的成語,這類成語,絕大部分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例如:"大海撈針""指桑罵槐""另起爐灶""三三兩兩""大刀闊斧""囫圇吞棗"等等。這類成語,因為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都比較好,所以歷來就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著,而且不僅使用于書面上,也使用于口語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語中。如果有人在古書中看到了這類成語,認為某書的作者就是這個成語的創(chuàng)作者,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見于宋人語錄里邊的一些成語,見于元人雜劇里邊的一些成語,未必就是產(chǎn)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還早。

    (7)諺語俗語

    有些成語,在兩三千年之前就已經(jīng)被人們寫在書里。雖然用的是文言,看起來很典雅,其實本來是群眾口頭中使用的諺語或俗語。例如,"亡羊補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屬于這一類。為什么知道這些成語本來是諺語或俗語呢?因為使用這些成語的古人,在古書里邊已經(jīng)說了。如:《戰(zhàn)國策?楚策》說:"臣聞鄙語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養(yǎng)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趕快把圈修補起來,免得別的羊再跑掉,也還不算晚。)曹丕《典論?論文》說:"里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語說,家里有一把破掃帚,自己以為寶貴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當"或"當做"。)《史記?白起王剪傳》說:"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鄙語、里語或諺語、俗諺,就是民間的諺語或俗語的意思。實則有些來自諺語或俗語的成語,在古書上,也還有并不一定標明是"里語""鄙語"的。

    另外還有些諺語和俗語,從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語那樣整齊典雅,很明顯是人民大眾的口語?墒且驗樗鼈兺ㄋ滓锥。具有很好的表達效果,因此廣泛地被人們所使用,也成了成語。例如"牛頭不對馬嘴""坐山觀虎斗""眾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烏鴉一般黑"都是屬于這一類的。

    (8)外來的成語

    我們使用的成語,也有來自外國的。例如魏、晉、六朝、隋、唐時候,我國翻譯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經(jīng)。佛經(jīng)里邊的語句和典故,不少從早就成了我國的成語。例如:"一塵不染""現(xiàn)身說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議""不即不離""回頭是岸"皆是。明、清以來,我國跟西洋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漢文譯本中的精煉語句,有的也就變成了我國人使用的成語。例如:"時者金也""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火中取栗""新陳代謝""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拿原則來做交易""按勞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語

    前邊說過,成語是固定詞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隨便改變。但是有時候為了表達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換一兩個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這種改造的成語,表達的效果往往比較強,因為把成語改了一兩個字,特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這種辦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極則反"這個成語出于《鹖冠子?環(huán)流篇》。意思是事物發(fā)展到極點,一定要轉(zhuǎn)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為"物極必反",就覺得更為肯定有力。南北朝時,北周有名的文學家瘐信作《哀江南賦》就把這的成語改為"物極不反",表達他那無可奈何的憤慨情緒。又如"事半功倍"這個成語,出于《孟子?公孫丑》,意思是說用力小而效果大。后來有人把這個成語里的"半""倍"兩個字的位置一換,改為"事倍功半",來說明工作費勁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這樣使用成語的例子比較少,F(xiàn)在我們進入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識的錯誤性和局限性,顯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語加以改造而表達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較多了。例如"把"欲速則不達"改為"欲速必達";把"一舉兩得"改為"一舉三得""一舉多得";把"一箭雙雕"改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難而退"改為"知難而進"等等。

    時代已經(jīng)改變了。生活在新社會不同于生活在舊社會,人們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變化。舊的清規(guī)戒律,已經(jīng)不能拘束我們了,有一部分舊成語的內(nèi)容,顯然不適合于今天的社會。譬如具有共產(chǎn)主義風格,敢于蔑視困難,敢于勝利的人們,絕不會"知難而退"。新成語"知難而進"的產(chǎn)生,是很自然的。這也可以算是化消極為積極,同時也收到了"古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語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成語,大都是兩三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或陸續(xù)產(chǎn)生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演進,根據(jù)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表達新思想意識的成語,就自然會不斷地陸續(xù)地產(chǎn)生。全國解放以來,在階級斗爭、生產(chǎn)斗爭、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就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成語,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陳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爭 力爭上游 百花齊放

    勤儉持家 修舊利廢 上山下鄉(xiāng)

    勤學苦練 只爭朝夕 化廢為寶

    比學趕幫超 全國一盤棋

    等等。同時,也產(chǎn)生了少量具有批評性的新成語,例如:"縮手縮腳"、"少慢差費"。這類新成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含有積極意義。所以產(chǎn)生以后,立刻就不脛而走,為各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所喜用。

    以上列舉的十項,是成語的主要來源,也是成語較大的類別。

    五、成語的優(yōu)越性:

    成語本來是人民大眾口頭上或古人今人的著作中使用的語言材料。成語之所以能得到人們的廣泛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具有以下一些優(yōu)點:

    (1)言簡意賅成語一般都能把人們所要表達的豐富的思想,用十分簡練、非常概括的幾個字說出來,真正具有言簡意賅(完備)的優(yōu)點。適當?shù)剡\用這些成語,會使語句顯得格外精煉。例如:

    (a)方枘(ruì)圓鑿意思是:方榫(sǔn)頭不能楔(xiē)進圓孔洞,比喻兩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

    (b)色厲內(nèi)荏(rěn)意思是外貌看起來莊矜、威嚴,而內(nèi)心里卻很怯懦。

    (c)眾口難調(diào)意思是吃飯的人多了,飯菜的味道就很難使所有的人都滿意。比喻作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沒有意見。

    這類成語,如果改用一般的話來說,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達得像用成語那樣的意思豐富和透徹。

    (2)易學易記

    由于成語在結(jié)構(gòu)形式和組織方法上,基本上有規(guī)律可循,所以學起來都比較容易,甚至為創(chuàng)造新成語也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

    翻天覆地 橫征暴斂

    醉生夢死 抱殘守缺 啼饑號寒

    這些成語,從語法的角度上來分析是有它的共同之處的。"翻天覆地"是動賓結(jié)構(gòu),是由翻、覆、天、地四個字交錯組成的。提起"翻天",可能就想起"覆地"。又如"橫征暴斂",是橫、征、暴、斂四個字組成的。"橫征"和"暴斂"對仗是很工整的。所以學起來、記起來都很容易,特別是由于成語具有四字性,也使成語易學易記。

    (3)形象具體有許多成語,含有顯著的修辭因素,看了或聽了以后,就會在頭腦里留下一個深刻的、具體的印象。成語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這里舉幾種常見的例:

    (a)比喻法借某一種情況說明另一種情況。例如:

    中流砥柱這個成語用現(xiàn)代漢語來說,就是"黃河中流的砥柱山。"砥柱是在黃河中流的一座山,黃河的水日日夜夜洶涌澎湃地沖擊它,可是千百年來,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們就用"中流砥柱"這四個字作為成語,比喻那些意志堅強,在大風大浪里經(jīng)得起考驗,毫不動搖,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如影隨形無論什么物體的影子,一分一秒也離不開那個形體。因此,人們就用"如影隨形"這個成語,比喻兩個人或兩件事物關(guān)系的密切。

    牛鬼蛇神 牛鬼和蛇神都是可憎惡的妖魔、鬼怪。因此,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極壞的人。

    水中撈月 映在水里邊的月亮只是一個影子。到水里去撈月亮,當然是永遠撈不到手的。因此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做那些白費氣力,枉費心機而得不到結(jié)果的事情。

    以上這幾個成語,都不是直接用它的字面上的本意,而是用它那比喻的意思,都是屬于修辭上的比喻法。

    (b)諷喻法假造一個故事,用來諷刺或者教育勸誡別的人。例如:

    狐假虎威《戰(zhàn)國策?楚策》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只老虎尋找野獸吃,遇到一只狐貍。狐貍說:"你怎么敢吃我!老天爺派我做百獸之王,現(xiàn)在你吃我,就是抗拒天命!你如果認為我說謊話,那么我在你前邊走,你跟著我,看看野獸們見了我有沒有敢不立刻跑開的?"老虎同意了,于是就和狐貍一塊兒走,野獸看見老虎,嚇得就跑。老虎不知道野獸是怕他,還以為真怕狐貍才跑呢,后來人們就用"狐假虎威"這個成語,諷喻那些憑借別人的勢力來嚇唬人的人。

    畫蛇添足《戰(zhàn)國策?齊策》有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里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余。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添上腳?"于是他就把酒喝了。后來用"畫蛇添足"這個成語,諷喻那些喜做節(jié)外生枝、無補于事的人。

    另外成語中的"鷸蚌向爭,漁人得利""愚公移山"等,都用的是諷喻法。

    (c)對偶法 把兩個有某些類似之點的詞組,互相對照,組織在一塊兒,形成語法上的并列結(jié)構(gòu)。例如:

    車水馬龍這個成語是用"車水"和馬龍"兩個詞組構(gòu)成的,"車水"和"馬龍"對偶。這里說的是"車"和"馬":車怎樣呢?車象流水那樣接連不斷地飛馳。馬怎樣呢?馬象龍那樣活躍地奔跑。用這句成語來形容大街上人們來來往往的熱鬧景象是再恰當也沒有的了。

    良師益友這個成語是用"良師"和"益友"兩個詞組構(gòu)成的。"良師"和"益友"對偶。這說道德學問很好的老師,于我有益的朋友都有助于自己的進步。

    此外象"燈紅酒綠""忍氣吞聲""橫征暴斂""耳聞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對偶法構(gòu)成的。這類成語的前后兩個詞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類似的,而不是相反的。

    (d)映襯法把相反的兩件事互相對照。例如:

    地曠人稀 曠是廣闊的意思,按一般情況來說,土地的面積大,那么土地上居住的人就多?墒怯行┑胤剑M管土地面積大,而人口并不稠密,這就是"地曠人稀"。"地曠"跟"人稀"兩件事是不協(xié)調(diào)的,而是相反的。這個成語就是用這兩種情況的互相映襯組織起來的。

    陽奉陰違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表面聽從,暗地里卻又另搞一套。"陽"是表面,"陰"是里面。"風"是遵從,"違"是違背。"陽奉"跟"陰違"恰恰相反,恰恰是互相對照的。

    此外,"口是心非""曲高和寡"等等,也都是用這種修辭法。"映襯法"跟"對偶法"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對偶法的前后兩個詞組所表示的意義彼此有類似之點,有相同之處;映襯法前后兩個詞組所表示的意義彼此相反,對比鮮明。

    (e)夸張法把事物加以夸張,說得遠遠超出客觀事實。例如:

    體無完膚這個成語是形容人體受傷很嚴重,身上已經(jīng)沒有一點完好的皮膚。實則身體即使受傷極重,總還會有局部完好的皮膚,如果連一點好皮膚也沒有,那也就活不成了。

    雞犬不留這個成語是形容搶掠十分嚴重,就連一只雞一條狗也沒給留下。

    門庭若市形容交游廣,來的人很多,住宅門口和院子,熱鬧得就象集市一樣。

    此外象"氣吞山河""血流漂忤""口若懸河"等等也都是用這種修辭法。這類成語盡管夸張得與實際不符,但這種巧妙的修辭方法,會增強表達的效果。這種比喻手法,也就是《文心雕龍》上所說的"夸飾"。

    (f)截短法把字數(shù)較多的文句,剪裁縮短,使他精煉簡潔。例如:

    瓜田李下 這個成語是截短古樂府詩《古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兩句而成的。原詩字面的意思是:在瓜地里,不要彎腰提鞋;在結(jié)著李子的樹下,不要舉手整地帽子。意思是讓人們要注意自己所處的地位,避免嫌疑。

    管窺蠡測 這個成語是截短《函數(shù)?東方朔傳》"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而成的。原話表面的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里看天,用瓠瓢量海水。它的引申義是:目光短淺,所見者小。類似"坐井觀天"的意思。

    此外,象"李代桃僵""蚍蝣撼樹""司空見慣"等等,也都是使用這種修辭法。理解這類成語,首先要知道原來的句子是怎樣說的,還要掌握它的精神實質(zhì)。

    (g)鑲嵌法故意用幾個無關(guān)緊要的字插在一個詞的中間,以舒緩語氣或增加力量。例如:

    七拼八湊:意思是搜集一些零碎材料勉強地拼湊起來。

    一干一凈:意思是干干凈凈,什么也沒有了。

    冤哉枉也:意思是十分冤枉。

    本來主要說的是:"拼湊""干凈""冤枉",而把兩個字拆開,在每個字的前邊或后邊各鑲嵌上一個字,如"七""八""一""二""哉""也",以增加修辭效果。

    成語所用的修辭方法,這些是最常見的。此外當然也還有,這里不擬多舉。許多成語都具有濃厚的修辭色彩,所以使人一看就覺得形象具體。

    (4)語勢有力成語是歷史的產(chǎn)物,具有群眾基礎(chǔ),表達的效果比用意思相同的一般說法為強。例如"群起而攻之",就比"大家一齊起來反對他"或者"批評他""斥責他"更有力些。"口誅筆伐"就比"用語言和文字對他進行嚴厲的批判"這樣一句話顯得有力量。

    由于成語有以上各種優(yōu)點,所以在文章中適當?shù)厥褂贸烧Z,是非常需要的。這不僅能增強表達效果,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語匯豐富多彩。不過也不能在文章中故意地多用成語,堆砌成語,以顯自己的淵博,那樣就可能把文章寫得不文不白,不倫不類,矯揉造作,畫蛇添足。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

    六、成語使用的廣泛性:

    成語既然可以做句子的各種成分,它本身又有許多優(yōu)越性,所以成語在文章里也就使用得相當廣泛。在文章一個句子里連用幾個成語,也是常見的。下邊舉一些實例,并略加解說。

    這也值得你們大驚小怪、冷嘲熱諷。(《魯迅全集"卷五引《奇文共賞》)

    這句話里連用了"大驚小怪""冷嘲熱諷"兩個成語。"大驚小怪"是我們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宋朝的朱熹就已經(jīng)用過,見《朱子語類》。"冷嘲熱諷"意思是用名言暗語譏笑諷刺。"冷嘲熱諷"和"冷言冷語"的意思很相近,但是又有區(qū)別。"冷言冷語"指的是譏笑諷刺的話。如果把這里所引的句子改為"這也值得你們大驚小怪,冷言冷語",就感覺著有點兒不順,這是因為這里應(yīng)該用動詞,不能用名詞。"冷嘲熱諷"可以作動詞用,"冷言冷語"適宜于作名詞。這類細微的區(qū)別,使用成語時也應(yīng)該加以辨析。又如:

    干部雷厲風行,戰(zhàn)士就不會松松散散;干部一絲不茍,戰(zhàn)士就不會馬馬虎虎。(《人民日報》社論《把三八連隊作風傳播到全國去》)

    這句話里用了"雷厲風行""一絲不茍"兩個成語。"松松散散""馬馬虎虎"還沒有取得成語的資格。"雷厲風行"意思是象雷響那樣猛烈,象風刮那樣迅速。往往用它形容作起事來說干就干,聲勢猛烈迅速的情況。這個成語出于唐朝韓愈的《潮州刺史謝上表》,原作"雷厲風飛"。"一絲不茍"是形容作事嚴肅認真,對極細微的地方也絕不馬虎過去。又如:

    脫離群眾一事無成,依靠群眾百戰(zhàn)百勝。(《光明日報》新聞標題)

    在這個新聞標題里,連用了兩個成語:"一事無成""百戰(zhàn)百勝"。"一事無成"是說什么事也辦不成。這個成語出于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除夜寄元微之詩》:"鬢毛不覺白毿毿, 一事無成 百不堪。""百戰(zhàn)百勝"見《孫子?謀攻》:"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打了無數(shù)次的勝仗,還算不得好中的最好的,不用動兵打仗,就能使敵人的隊伍屈服,這才是好中的最好的。在兵法家孫子看來,"百戰(zhàn)百勝"還算不得是最好的軍事家。后來這四個字用為成語,就表示每戰(zhàn)必勝,所向無敵的意思。這就是取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了。文章的題目,有時也用成語,如:

    鞠躬盡瘁,砥柱中流(《回憶周總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片斷》)這是徐向前同志一篇文章的標題。題目共有八的字,而是兩個成語。這里所用的"鞠躬盡瘁"這個成語,意思是恭敬謹慎、竭盡辛勞地為國家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直到生命結(jié)束時為止。這是諸葛亮《后出師表》里的名句,頗為人們所傳誦。"瘁"是"辛勞"的意思!逗蟪鰩煴怼"盡瘁"作"盡力"。大概人們因為《詩經(jīng)?北山》有"或盡瘁國事"之語,所以把"力"換成了"瘁"。這仍然可以算是照用原話。"砥柱"是立在黃河水中的一座山,在現(xiàn)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盡管黃河之水洶涌澎湃,一刻不停地向這座山?jīng)_擊,但是千百年來,它始終屹(yì)立不動。這里用"中流砥柱"這個成語,形容周總理所起的堅強的柱石作用。

    我們經(jīng)?磮螅瑘蠹埳闲侣劵蛟u論的標題就往往用成語。如:

    漏洞百出,欲蓋彌彰(《人們?nèi)請蟆罚?/p>

    事實勝于雄辯(《人民日報》)

    我們不夜郎自大,也不卑躬屈膝(《人民日報》)

    文藝作品的標題,特別是章回小說的回目,也往往用成語。如:

    村老老是信口開河

    情哥哥偏尋根究底

    這個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的回目,里面用了兩個成語。"信口開河"是口頭上常用的成語,本來作"信口開合"。"信"是任其自然不加控制的意思。"開合"就是張開閉上。"信口開合"的意思是把嘴任意開閉,捏造出許多不可靠的話來。元朝人《爭報恩》雜劇有"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開合的合也寫作"河",這是因為"河"與"合"同音,而且有一個形容說話滔滔不絕的成語是"口若懸河"。

    《紅樓夢》的回目使用成語的,除了上邊舉的這個例子,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古典章回小說,在回目中使用成語的例子也不少。不僅古典章回小說的回目,就是當代小說的章節(jié)標題,也有大量使用成語的。

    我們常見的對聯(lián),也往往用成語。下面幾幅對聯(lián),每幅里便都有兩個常用的成語。如:

    1.又讀書又勞動能文能武

    學政治學技術(shù)又紅又專

    2.三大革命波瀾壯闊

    六億人民斗志昂揚

    3.山河錦繡

    人物風流

    這里再舉一個使用成語的例子。有人在某報上發(fā)表過一篇《學習十字訣》,全文是這樣:

    "勤 業(yè)精于勤 問 不恥下問

    恒 持之以恒 習 溫故知新

    序 循序漸進 思 好求甚解

    博 博覽群書 記 勤做筆記

    專 專心致志 用 學以致用"

    這里邊"勤做筆記"一條是普通詞組,"好求甚解"一條,是由成語"不求甚解"改造的新成語;除此以外,其余八條都是成語。這些成語大部分可以找到它的出處,這里不一一說明了。

    從上邊所引的這些例子看來,成語的使用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因此,我們學習語文也就很有必要對成語加以注意,并且學習使用它。

    七、怎樣學習和使用成語:

    前面已經(jīng)談到,成語的文字非常簡煉,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學易記的特點。所以無論學習、或者使用成語,都不很困難。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應(yīng)該注意的幾點:

    (1)徹底理解學習和使用成語,跟學習和使用字、詞一樣,首先要徹底理解它的涵義,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對某一個成語的意思還沒有理解透徹,或者對成語中某個字的音義還說不準確,就隨便拿來使用,那就難免用得不恰當,甚至鬧出笑話。

    成語的來源不一,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較難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數(shù)。有些成語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來,如"千言萬語""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如一發(fā)千鈞"(意思是一根頭發(fā)負擔著千鈞的重量。"鈞"是我國古時的重量單位,一鈞大約等于三十斤。這個成語是形容情勢非常危險。)"啼饑號寒"(意思是餓得哭泣,凍得叫喊。"啼"是"哭","號"是"叫喊",這個成語是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景象。)"不速之客"(意思是沒有邀請就突然來到的客人。"速"當"邀請"講。)等等,就比較難懂。但是只要把個別生字如"鈞""啼""號""寒""速"弄清楚了,整個成語的意思就不難理解。至于象"瓜田李下"這個成語,就應(yīng)該算是難懂的。先要知道古樂府詩《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兩句話。這是告訴人們處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書里,也把這個意思寫作"瓜李之嫌"(見《唐書?柳公權(quán)傳》)。無論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處,只從字面上作解釋,那就很難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窺蠡測"這個成語,如果僅僅知道管是"竹管",窺是"從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測是"測量",也不容易懂得整個成語的意思。如果知道這四個字是從"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八個字里截取下來的,那就不難知道這個成語比喻的是:所見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至于那些由歷史事實來的成語,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類,從寓言傳說來的成語如"葉公好龍""含沙射影"之類,如果不知道它們的出處,當然也是無法理解。以上所說的這類比較難懂的和很難懂的成語,大部分見于古書中,想要理解這類成語,可以翻閱《辭源》《辭!返扔嘘P(guān)的書籍。

    有些成語,懂得了字面的意思,還要特別注意它的習慣上的用法。例如"一個巴掌拍不響"和"孤掌難鳴"這兩個成語,只從字面上看,好象一個是白話,一個是文言,意思沒有什么兩樣?墒亲屑毾胂耄"一個巴掌拍不響",是說事情的發(fā)生不是由于單方面引起來的,使用這個成語,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難鳴"是說只有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成事。對如此處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兩個成語的意思并無共同之處。(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下,也把"孤掌難鳴"當做"一個巴掌拍不響"來用,但究竟是不夠妥當?shù)摹#┧^徹底理解,也包括連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徹底弄清楚。

    (2)用得場合恰當使用成語,應(yīng)當力求用得場合恰當,不應(yīng)當濫用。郭沫若同志曾經(jīng)舉過一個例子,現(xiàn)在不妨引在這里。他說:

    "現(xiàn)在有些文章有個毛病,就是愛堆砌形容詞……如 六萬萬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風破浪之勢……’這樣的句子就有點不恰當。把山移開、海翻過來,那是多么大的形勢,同 乘風破浪 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 排山倒海 ,就不應(yīng)再用 乘風破浪 了。"(《文風問答》)

    這個錯誤,就是由于不顧場合,硬把"乘風破浪"這個成語塞進句子里造成的。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使用成語時也應(yīng)該特別注意,即它的歷來的用法。"如"日理萬機"這個成語,舊日只用于皇帝、國王,意思是每天處理的國家大事很多。現(xiàn)在也有人用于毛主席、周總理,說他們"日理萬機",這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再用之于省長、縣長等人,就不很恰當 盡管他們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對于在某一場合看起來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幾個成語,更要仔細地辨別它們的不同之處,體味文章所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選用哪個最恰當。例如"千頭萬緒"和"千變?nèi)f化"這兩個成語,有時候在一個句子里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說"這本小說的情節(jié)真是千頭萬緒,我越看越覺得有味"。那就不如不用"千頭萬緒",而用"千變?nèi)f化"。

    (3)分清褒義貶義成語里面,也的除了表示本身的意義之外,還表示人們的喜愛或者憎惡的感情。表示喜愛的,通常說它含有褒義;表示憎惡的,通常說它含有貶義。這兩類成語千萬不可誤用。比如,我們不能說"敵軍的先頭部隊,勇往直前地沖上來",因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進,含有褒義。而這里說的是敵人的情形,我們對他們當然是不會有什么好感,所以應(yīng)當用含有貶義的詞語,把"勇往直前"改為"不顧死活",那就比較合適些。又如"無微不至"跟"無所不至"兩個成語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無微不至"多指關(guān)懷,含有褒義;"無所不至"多系斥責,含有貶義。因此"帝國主義者對殖民地勞苦人民的剝削壓榨真是無微不至"這個句子,就有毛病。應(yīng)該把"無微不至"改為"無所不至",那才比較妥當。又如成語"擢發(fā)難數(shù)",就是含有貶義的。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惡之多, 原作者采取了夸張的手法。不能單純地把它當作"不勝枚舉"之類的意思來講。比如"今年市場繁榮,百貨品種多得真是擢發(fā)難數(shù)",把擢發(fā)難數(shù)用在這里,就覺得可笑,把它改為"不勝枚舉"就行了。

    (4)注意成語的規(guī)范化前邊說過,成語是固定的詞組或句子,一般不能隨便換字或改變它的結(jié)構(gòu)。不過有少數(shù)成語,也有從早就有兩三種不同的說法的。如的"一發(fā)千鈞"也作"千鈞一發(fā)","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持"也作"爭","人"也作"翁",等等。這是多年來形成的差異,我們只能根據(jù)"約定俗成"的原則,承認幾種說法都可以。又如"捕風捉影"這個成語,原是"系風捕影",見《漢書?郊祀志》。成語"每況愈下",原作"每下愈況",見《莊子?知北游》?墒怯捎谡`用已久,現(xiàn)在我們也不必恢復(fù)它的原來面目。還有一種情況,有時為了增強語勢、加強表達效果,也可以適當?shù)脑诔烧Z中插入幾個字,例如:

    天下何曾太平

    魚目豈能混珠

    理直而后氣壯

    這樣借用原有的成語略加改動,也完全可以。但是我們自己使用成語,除非為了取得修辭的效果,對某一成語確有改變的必要時,都應(yīng)該注意成語的規(guī)范化,也就是盡量地照原來的文字使用,保持語文的純潔和健康。有人把"變本加厲"寫成"變本加利",把"奮不顧身"寫成"憤不顧生",把"煥然一新"寫成"換然一新",把"至理名言"寫成"真理名言"等,都是不妥當?shù)。因為這樣改變起來,就容易造成語文中的混亂現(xiàn)象,甚至使人誤解。

    前邊說過,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改造成語,使它更好地為我們的語言服務(wù)。除此以外,作詩的時候為了押韻,也可以把成語的結(jié)構(gòu)略加改動。例如郭沫若同志有一首《向地球開戰(zhàn)》的詩,最后幾句是:

    別的星球或許也有人類更加進步,

    我們要交流經(jīng)驗,爭取宇宙大同。

    同志們,這是不是幻想呢?

    不,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造極登峰。

    但我并不想多用力來歌頌明天,

    我只想多用力來在今天把你們歌頌。

    趕快向地球開戰(zhàn)吧,同志們,

    無論在天涯海角,讓我們陷陣沖鋒。

    這里為了押韻,把成語"登峰造極"改為"造極登峰",報"沖鋒陷陣"改為"陷陣沖鋒",這完全是可以的。

    又如《紅樓夢》第八十六回的回目是:

    人亡物在公子填詞

    蛇影杯弓顰卿絕粒

    成語原來是"杯弓蛇影",出于《晉書?樂廣傳》。故事是這樣:樂廣有位親近的客人,很久沒有到他那里,樂廣問他原因,客人說,"前次你請我喝酒,我正要喝,看進酒杯里有條蛇,心里很厭惡,喝酒以后就病了。"這時候樂廣辦公廳的墻壁上掛著一張弓,弓背上畫著蛇,涂著明亮的油漆。樂廣心想,杯中的蛇就是弓上的影子。于是又在原地方擺上酒,問那位客人:"酒里邊是否還見什么東西?"客人說:"跟前次一樣。"樂廣把原因告訴了客人,客人忽然醒悟,很久沒有治好的心病,立刻消失了!都t樓夢》的回目把的"杯弓蛇影"改為"舌影杯弓",這是為了要使回目的平仄協(xié)調(diào);啬康纳下(lián)"人亡物在,公子填詞",用的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公"雖然是平聲字,但是它放在后半句的第一個字上,這樣也可以)。下聯(lián)應(yīng)作"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作者想要在這里用"杯弓蛇影"跟"人亡物在"對仗,可是"杯弓蛇影"是"平平平仄",于是就把它改為"蛇影杯弓",使它合于"仄仄平平"的格式("蛇"雖然是平聲字,但是它放在第一個字上是無妨的)。為了這類原因,改動成語也是可以的。

    (5)成語的靈活運用一般說來,成語是"固定詞組",有一定的固定性。可是,我們不能就認為它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運用方面,是有它的極大的靈活性的。前面有些例子,已足以說明這個問題,F(xiàn)在我們再舉幾個例子來看:

    杞憂心事知多少,愿把興亡責匹夫。

    這兩句詩里,就包含著兩個成語:①"杞人憂天",②"匹夫有責"?墒窃姷木渥永铮]有完整地把這兩個成語寫出來,而是把成語融化在詩句之中。又如清代新安處士劉四新答吳三桂詩: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

    "臥薪"就是成語"臥薪嘗膽"的縮寫 當然,"臥薪"二字也可以看做是用典。又如,有句格言似的話:

    茍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無益,莫如一日曝十日寒。

    這就又把成語"一曝十寒"的"一"、"十"后面,各加上了一個"日"字。

    要想能夠把成語用得靈活,必須把成語的精神實質(zhì)真正地吸收、消化,才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八、成語出處的檢查:

    為了透徹地理解成語,遇到自己不懂或者用不準確的成語,可以從詞書或類書中把那個成語查出來,仔細研究,深入理解。大概古書中比較常見的成語,《佩文韻府》《辭源》《辭!愤@些書里差不多都收羅了,F(xiàn)在常用的成語,從《漢語成語小詞典》里也基本上可以查得到。不過《佩文韻府》一般不收整個的成語,只收成語中的詞語。例如不收"含沙射影",只收"含沙""含沙射""射影"這些詞組。而且只有出處,不作解釋。《辭!贰掇o源》既有出處,又有解釋。以上三部書都是用文言寫的!稘h語成言小詞典》是用現(xiàn)代語解釋成語的,缺點是只對一部分成語注了出處,另外有些成語本來也可以查到出處,但是沒有注出來。當然,也是不少的成語,確實查不到它的出處。這本書通俗易懂,為了學習和使用成語,也可以不把它作為工具書而作為一般讀物來閱讀。

    濫竽充數(shù)(課本。

    人物:齊宣王[齊緡王]、南郭先生、大臣二人、樂隊8人。

    第一場

    大殿上

    (解說:從前,齊國有個大王叫齊宣王,他特別喜歡聽吹竽,這天早朝,他們又議論起組建吹竽隊的事。)

    大臣甲:大王,我們齊國乃是當今第一強國,我們的竽隊應(yīng)該是天下第一!

    大臣乙:對。我建議組建一支百人大樂隊,以顯我大國之風采。

    大臣甲:不,一百人太少了,最少也得二百人!

    大臣乙:要這么說,二百人也不足以顯示我齊國之強大,我看,應(yīng)該再加50人,二百五,多么強大的陣容,多么……

    齊宣王:(很生氣)什么二百五,太不像話了! 來人那,宣本王旨意,立即組建一支三百人的竽隊,以顯我大國之威。

    眾人齊(磕頭):大王圣明!

    (畫外音:大王有旨,為顯我大齊風采,立即組建三百人吹竽隊,有此才能者快來報名啊,待遇從優(yōu),名額有限,來晚了可沒有賣后悔藥的呀!)

    南郭先生上,邊走邊叨咕:我的名字叫南郭 ,好吃懶作不干活,聽說大王要建竽隊,這可是個大好活。那位說了,您會吹竽嗎?要說吹竽我不會,拍馬吹噓(嘿)還差不多。不過人多容易混,濫竽充數(shù)我有轍!怎么個混法,那我可不告訴你……

    (拿出竽,往竽眼里塞東西。)

    (畫外音:您還別說,南郭先生還真有辦法,這往竽眼里塞的是什么東西呀?)

    南郭:嘿!這是誰呀,怎么都給我說出去啦

    抱著竽見大臣甲(鞠躬):大人好!

    大臣甲(傲慢的):干什么呀?

    南郭:我想?yún)⒓哟刁年牐础。ㄟf上銀子)

    大臣甲 :。 )…… 啊( )……哈哈哈,行啊行啊,(很神秘的)您一定吹得棒極了,是嗎?

    南郭:那當然了。瞎壬呦拢

    大臣甲:(洋洋得意的)誰來不是來呀。(回轉(zhuǎn)身)啟稟大王,三百人樂隊已招齊,請大王御覽。

    齊宣王:(高興的)好,好,馬上召見!本王要立即聽他們演奏!

    (樂隊九人上,南郭居中)大臣甲:奏樂。ㄒ魳菲穑ㄒ宦暭饫穆曇簦执潭ū娙送,只有南郭仍在裝腔作勢的吹奏。)

    齊宣王:(大怒)什么人,吹出如此刺耳的聲音,還不給我拿下!

    大臣乙(抓住南郭的脖領(lǐng))大王,就是他!他用這樣的聲音刺傷您的龍耳,真是罪該萬死!

    齊宣王:哼,好大的膽子,推出去,殺!(眾人齊):大王圣明!

    南郭(渾身發(fā)抖):大……大……大王,小民冤……冤……冤……冤枉!

    大臣甲:你欺君枉上,罪該萬死,還有什么冤枉的!快推出去,殺!

    齊宣王:慢,讓他說,看他還能說什么!

    南郭:大王圣明!大王容稟。剛才小人正在吹竽,忽見大王頭上紫氣東來,祥云繚繞,小人知道這是上天的旨意,預(yù)示著我們齊國繁榮昌盛,預(yù)示著大王萬壽無疆,小人看了,內(nèi)心無比激動,再也無法控制對大王的無上敬仰之情,所以才吹奏出如此高亢嘹亮的樂音,以示對大王的無限祝福,祝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齊宣王:(疑惑的)果真如此嗎?

    南郭:大王您二目放光,明察秋毫,小人怎敢欺騙大王呢?

    齊宣王:量你也不敢!

    南郭:(指著大臣甲)可是他,竟然同著大王的面,詆毀大王,滅我齊國國運,損我大王威名,小人蒙冤事小,大王威名受損事大,此人不殺,上天不容,上天不容啊!

    齊宣王:大膽賊子!竟敢欺騙本王,犯上作亂,來人那,推出去,殺!

    大臣甲:小人冤枉,小人冤枉,小人冤枉!

    齊宣王:南郭先生,心懷本王,忠信可嘉,賞綢緞十匹,升為竽隊隊長!

    眾人齊:大王圣明!

    南郭(轉(zhuǎn)身指揮竽隊,得意洋洋)奏樂!

    音樂起,南郭回到隊中,裝腔作勢的吹竽。齊王大聲喊好!

    解說)從此,南郭先生步步高升,成了齊宣王眼中的大紅人,可是,幾年之后,齊宣王死了,它的兒子齊緡王當了齊國的大王,這天,齊緡王召見南郭先生,

    南郭:大王找我有什么事嗎?哦,我明白了,您一定是想組建一支更強大的樂隊,這是完全應(yīng)該的,以您的威望,建一支四百人、不,五百人的樂隊,那才合適呢。我馬上就去……

    齊緡王:不,我不喜歡合奏,我喜歡聽獨奏!

    南郭:*吃驚的)!您,您,您喜歡 ……獨,獨奏?!獨奏好啊,獨奏清新、悅耳,獨奏最能體現(xiàn)我們齊國的和平、安寧,您真是圣明之君。∥,我馬上就去叫人……

    齊緡王:不必了,你不是竽隊第一高手嗎?你吹給我聽就可以了。

    南郭:啊,我,我,我不行啊……

    齊緡王:什么?你不行!你怎么了?!

    南郭:(嚇的坐在地上)我,我,我……

    齊緡王:你不是挺能吹的嗎?吹!

    南郭:(哆哆嗦嗦的)我,我,我,吹……(抱起竽吹起來)(音樂起,堵塞物紛紛飛出落下)(眾人大笑)

    齊王大怒:。∧氵@是吹竽嗎?(眾人安靜)你這個不學無術(shù)的家伙,濫竽充數(shù),欺騙先王,還敢邀功請賞,實在可惡! 來人哪,推出去,殺!

    南郭:大王,您是圣明之君,明察秋毫,小人冤枉,小人冤枉!……

    齊緡王:哼,你欺騙先王在前,戲弄本王在后,你還有什么冤枉的?來人,殺!

    (面向大家):南郭不學無術(shù),欺上瞞下,死有余辜,希望大家不要學他,我們要實事求是,齊心協(xié)力,把齊國的事情辦好!

    (眾人齊)大王圣明!大王圣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