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史載蘇軾曾任黃州(現(xiàn)在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而且前后《赤壁賦》中都提到有“客”相從。雕刻家自然會產(chǎn)生把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舟”上來加以表現(xiàn),形成“泛舟”的主題。
2、雕刻家設(shè)計了一個“舟尾橫臥一楫”的細節(jié),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燒茶,這些都給觀賞者造成一個江上泛舟的實感。
3、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的文句“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別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這就使觀賞者想象到“泛舟”的地點是在赤壁而不是在別處。
二、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雕刻的主體部分,自應(yīng)在前;上面是題款,系雕刻的附屬部分,自應(yīng)在后。寫正面先寫舟的中間部分,次寫船頭,最后寫船尾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竟然可以開關(guān),由此說起能引發(fā)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軾當(dāng)時泛舟赤壁時的優(yōu)美環(huán)境。最后寫船尾因為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游者的
三、1、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3、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四、最好能先擬一個草稿,答案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