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曾化名“黃訓”,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生于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他6歲進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學而隨母親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國,因交不起學費而入了廣州的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所辦的義學,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此時,他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音樂方面的天賦,擅長吹奏單簧管(也稱黑管,民間稱“洋簫”),故有“南國簫手”的美譽。1926年春,他賣掉了心愛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資助下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靠在學校圖書館任助理員維持生活。他師從蕭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諾夫。翌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后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
1929年,冼星海來到素有世界音樂文化中心的法國巴黎學習音樂。他靠在餐館跑堂、理發(fā)店雜役等維持生活,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幾次暈倒,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尸所。后來,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師從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寫下了早期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風》等。1935年夏,他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國投入抗日救亡。
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參加了洪深領導的上海演劇第二大隊,深入田間地頭、工廠礦井,宣傳救國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漢,進入周恩來、郭沫若領導下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他創(chuàng)作的《游擊軍》、《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愛。1938年冬,冼星海放棄優(yōu)厚待遇,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課。在魯藝,他負責音樂理論、作曲的主要課程,還教授音樂史及指揮。在延安的一年半,他進入創(chuàng)作的巔峰期,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進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lián),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臨行前,毛澤東在家中請他吃飯并餞行。翌年,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該片制作停頓。他想經(jīng)新疆回延安,卻因當?shù)剀婇y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于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在供應十分困難的戰(zhàn)時條件下,他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圣之戰(zhàn)》(“第二交響樂”)、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因勞累和營養(yǎng)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戰(zhàn)爭結束時,他雖回到莫斯科治療卻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宮醫(yī)院病逝,年僅40歲。
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辭“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阿拉木圖市的弗拉基米爾大街被命名為冼星海大街。江總書記主席訪哈時還到冼星海當年的故居憑吊,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這位音樂家的永久懷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