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與蘇軾齊名,并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fù)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fù)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fù)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fēng)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平生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一生力主抗戰(zhàn),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xué)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jié),切磋學(xué)問?菇饛(fù)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nóng)村四時的田園風(fēng)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chǔ)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xué)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quán)書衡論之風(fēng)”。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fēng)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zhàn)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yīng)用散文感情熾熱,構(gòu)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jù),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yù)測、字字落到實處,質(zhì)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jù)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qū)懗鋈绱藝乐、樸實的?yīng)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yīng)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fēng)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shù)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jié)選自《應(yīng)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fù)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xiàn)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fā)的同時,他也大發(fā)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gòu)成悲壯的基調(diào)。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tǒng)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fù)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guī)蹈矩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lǐng)導(dǎo)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nèi)部矛盾爆發(fā),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luò)。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lǐng)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gòu)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xiàn)出想要恢復(fù)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guān)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jīng)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zhuǎn)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nèi)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xiàn)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zhí)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xiāng)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xiāng)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fēng)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fēng)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xiàn)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傲藚s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zhèn)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xiàn)對于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fā)報國熱情,已經(jīng)成為文學(xué)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于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fù)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xiàn)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fā)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diào),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diào)歌頭》),“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于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yīng),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fēng)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fēng)云奔走。
綠野風(fēng)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于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于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diào)》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tài):“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quán)位,引導(dǎo)著一條茍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保ā恫匪阕印罚
當辛棄疾帶領(lǐng)不多的人馬沖過戰(zhàn)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游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nèi)匀豢吹剿杂⑿圩栽S、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注》最為流行。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