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是中華文化的奇葩,有其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審美底蘊。本課擬向?qū)W生介紹讀書法時,融入欣賞方法的提示,教給學生如何讀書,如何鑒賞。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和運用“點評式讀書法”,分析人物形象林黛玉,并掌握古代小說的欣賞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欣賞《紅樓夢》。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進行中國古典小說的欣賞,進而提高學生閱讀欣賞古典小說的能力。
教師準備:
1.影像材料:對電視《紅樓夢》進行剪輯,形成獨立的影像材料:如黛玉拜見賈母及王熙鳳、寶黛初會、黛玉葬花、黛玉之死等。
2.音像資料:《枉凝眉》《葬花吟》。
為沒有《紅樓夢》的學生印制文本資料
學生準備:
搜集并欣賞相關的圖書、戲曲乃至電影電視片段
教學設計:
導入語:
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一個杰出的文學形象林黛玉,從它(她)真正誕生之日起,就永遠對后人開放,被后人闡述。
一、激趣導入
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作為背景音樂,然后展示舊版和新版電視劇《紅樓夢》黛玉的扮演者的劇照,教師根據(jù)對黛玉的了解為她量身定做小檔案。小檔案如下:
昵稱:林妹妹
字:顰顰(寶玉送之)
名號:瀟湘妃子
祖籍:姑蘇
星座:雙魚座
血型:b型
愛好:吟詩作賦
最喜歡讀的書;《西廂記》
家世:父親林如海,為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賈政的妹妹,于黛玉十歲左右去世。
生平:從小聰明清秀,與詩書為伴。后因父母雙亡,便常住賈府,逐漸與寶玉相知相愛。雖為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視功名利祿,與寶玉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情最終被扼殺,黛玉淚盡而死,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二、合作探究
教師講評示例:
(一)點評林黛玉(以課本中第三回為例)
1.眾人眼里的黛玉(年貌雖小,舉止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tài)度。)
點評:只作初步勾勒,便知黛玉的體質(zhì)病弱和不足。初次和祖母家人見面,可見眾人關心的是黛玉的身體。
2.王熙鳳眼里的黛玉(王熙鳳眼里的黛玉:“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點評:描寫進了一層,突出黛玉容貌的標致和氣派的不凡。鳳姐見多識廣,見過世面,“真有這樣標致人物,出自鳳口,黛玉豐姿可知,宜作史筆看”(脂硯齋批語)。王熙鳳的話說得那么中聽,得體,不僅投合賈母的心意,說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也確實點明了黛玉的風流態(tài)度和言談舉止的不俗。)
3.寶玉眼里的黛玉
“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點評:一個活生生的絕美黛玉已躍然紙上。
4.小結(jié):氣質(zhì)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
欣賞方法提示一:要認真揣摩語言,要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二)“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她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去。”她的謹小慎微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預設:
例1:邢夫人苦留吃過晚飯去,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
賜:語言之得體,聲聲入耳。既表現(xiàn)對邢夫人之尊敬、感激,又表明自己顧全大局之禮。乃“步步留心”之具體表現(xiàn)也。(大家閨秀、知書達理、細心多慮)
例2:當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養(yǎng)身,云飯后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今黛玉見了這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連生活習慣也隨俗,可見其小心到了何種程度。)
欣賞方法提示二:由表及里,透過人物言行認識人物思想性格。
例3:“只剛念了《四書》”
“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點評:因為黛玉發(fā)現(xiàn)賈母不喜歡女孩子讀書,覺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寶玉問時改了口,表現(xiàn)她細心多慮的性格。
欣賞方法提示三:要領悟小說語言的言外之意,欣賞含蓄之美。
思考:黛玉進賈府,為什么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
欣賞方法提示四:要從分析環(huán)境入手,看人物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會原因。
小結(jié):林黛玉的謹慎小心。
三、拓展延伸:
作業(yè):課余時間繼續(xù)閱讀《紅樓夢》的同學們,請從整部《紅樓夢》談林黛玉性格,并找出文中的相關語句片段說明。
如黛玉的慷慨大方、聰明伶俐、敏感與脆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