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約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耳,又名子安,興化(現今江蘇)人。原籍蘇州。相傳他是元至順進士,曾出仕錢塘兩年,因與官場不合,便棄官還鄉(xiāng)閉門著述。|
《水滸傳》是明代著名小說,又名《水滸全傳》、《忠義水滸傳》,約成書于元末明初。版本繁多,較重要的有三種,即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
《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是以歷史上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農民起義為依據。成書以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義事跡,就已經在民間廣泛傳頌。施耐庵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整理加工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專門以描寫農民起義為內容的長篇巨著,形象地描繪了以宋江為領導的農民起義發(fā)生、發(fā)展直至失敗的全部過程。書中對梁山農民起義軍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接受“招安”及其悲慘結局的描寫,是對農民起義的嚴重歪曲。這一點集中地體現在對宋江形象的塑造上。書中的宋江與歷史上那個“勇悍狂俠”的宋江截然不同。另外書中還宣揚了宿命論和迷信,這些正暴露了作者世界觀落后,甚至反動的一面,這正是這部書中存在的封建性糟粕。
但《水滸傳》又不失為一部中國古典文學的名著。它在發(fā)掘梁山泊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中,無情揭露了“官逼民反”的趙宋王朝統治的腐朽,黑暗現實,生動地描繪了梁山起義如何由零星的復仇火星發(fā)展到燎原大火的斗爭過程,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農民起義英雄形象,如黑旋風李逵、花和尚魯智深、豹子頭林沖、行者武松、吳用、石秀、二解、三阮、顧大嫂等,并熱情地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業(yè)績。這又表明了作者世界觀積極、進步、占主導的另一面。此外,《水滸傳》在藝術上也卓有成就,尤其是長于語言技巧和描寫人物的筆法。它的語言平實樸素、準確、洗煉而生動,富于濃烈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個性。在描寫人物上,粗筆濃墨,色彩絢爛,醋暢淋漓,神情面貌如見其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