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生
一、賀知章的生平和籍貫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越州永興縣人(即今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武則天證圣元年進士及第,曾任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太子賓客、四門博士、銀青光祿大夫、秘書少監(jiān)等重要職務。他為官清正、剛直不阿,和當朝權(quán)奸高力士、楊國忠等進行了堅決而巧妙的斗爭,受到了滿朝文武官員的敬重。大詩人李白才高壓眾,但他還是布衣寒士時,賀知章慧眼識英才,積極向唐玄宗推薦,并設法保護李白不受奸臣傷害,使李白成了天國的“詩仙”。后來李白作《對酒憶賀監(jiān)》詩來追憶賀知章: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賀知章的詩文,新穎清秀,膾炙人口,其中《回鄉(xiāng)偶書》、《詠柳》是婦孺皆知的名篇。最早版本的《唐詩三百首》編者,把上述二首詩列為七絕第一。千百年來,多少游子回鄉(xiāng)時,都喜歡引用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中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回家的心情。1992年,在香港的一次唐詩十佳評選中,《回鄉(xiāng)偶書》被評為唐詩第十佳。
賀知章的書法,自幼就名揚鄉(xiāng)里,人們拿著紙墨請他寫就,以為墨寶藏之。到長安后,他常和同鄉(xiāng)張旭等一起出城寫草書等,使其“名揚上京”。他和張旭都被稱為“吳中四士”,而他的“學生”張旭,后來被公認為中國的“草圣”。賀知章的草書《孝經(jīng)》今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nèi),毛澤東主席當年看了賀老寫的《孝經(jīng)》認定為“真跡”。公元744年,在長安當了50年高官的賀知章要回鄉(xiāng)了,他向唐皇懇求蕭山周官湖和鏡湖剡川一曲 角 ,以做為放生池,皇帝“詔許之”。那天,玄宗親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長安東門外設宴送行,并命文武官員作詩相贈。賀知章榮耀至極,這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乃文壇之千古盛事。
“辭農(nóng)五十載,今日復東歸!边@是賀老回鄉(xiāng)前在長安說的一句話。有書記載,賀知章兩次考中進士,但第一次未去上任,仍在蕭山的農(nóng)村里種田栽芝。37歲離開蕭山,86歲才回鄉(xiāng)。正月初五,賀老一行辭別長安,二月下旬到達蕭山,其時春意盎然,柳葉初發(fā),賀知章在蕭山南門外的河邊,看見一棵特別高大的柳樹,觸景生情,就寫下了回鄉(xiāng)后的第一首詩,《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老在蕭山故里住了兩個月后,去了會稽郡治(紹興)定居。
二、賀知章故里考
賀知章是蕭山人,新舊唐書、《辭海》等均有明確記載,對于其它個別說法,蕭山歷史學會的劉憲康先生曾撰文給予指正。但是我想,如果能在蕭山發(fā)現(xiàn)賀老的故里,那是非常有意義的。
①1998年前,我邀蕭山文管會倪秉章、施加農(nóng)先生到蕭山高橋村考察百柱廟,從中認識了百柱廟負責人田小青和籮婆寺負責人李光榮,并受兩人之邀請,去籮婆寺和籮婆橋作歷史文化專題研考。查清了籮婆橋并不是“羅波橋”的史實,而籮婆橋似與唐代的荷擔僧有關。據(jù)毛西河集載,荷擔僧姓賀,即唐代學士賀知章。當時李光榮先生拿來一本叫《花枷序》的祖?zhèn)鞯罆,說內(nèi)中有蕭山24橋聯(lián),看看是否有籮婆橋之聯(lián)?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了思家橋的橋聯(lián):“皇都得意歸故里,奉旨還鄉(xiāng)思家橋!焙苊黠@,這里指的是鄉(xiāng)賢賀知章!因為蕭山歷史上,奉旨還鄉(xiāng)的僅賀知章一人。再看這本藍皮線裝道書,為光緒廿七年手抄本,內(nèi)有隴西李家康紅色印鑒二處,這肯定是珍本,于是我急忙趕到史家橋村的思家橋考察。無獨有偶,該村的黃幼年老先生告訴我,他家藏有一本《招德龍圖卷》的道書,內(nèi)中也有和《花枷序》一樣的24橋聯(lián),這進一步表明,思家橋與賀知章故里及故居有著重大關系,對該橋必須進行細致考察。1998年至2004年間,我先后十下史家橋村,反復核實,調(diào)查有關賀知章的史料、傳說,今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②思家橋是單孔梁式石板橋,為東西向,中鋪三塊條形石板。兩邊為八字形石臺階,各有十余級。南邊的石梁板上刻有“思家橋”三個大字,北邊的石梁板上刻有“儀方橋”三個大字。該橋由明代嘉靖年工部主事黃九皋重建,上世紀末,蕭山縣石巖鄉(xiāng)的“思家橋及河岸”被定為縣文物保護點,現(xiàn)為杭州市蕭山區(qū)文物保護點。據(jù)《蕭山縣志稿》載,思家橋又名“史家橋、儀方橋”,在“埭上”,今為蜀山街道所轄。
思家橋的橋墩上有三處石刻條幅,有的字因巖石風化已經(jīng)看不太清,但依然可辨。其中有一條石刻比較清楚,為“賀學士創(chuàng)始,族長相繼懿修”,此條僅“賀”字因“貝”部有一處殘脫,是后來用放大鏡看后才確定下來的。另一處上刻:“□□弦孫九皋重建”。還有一處是“□孫振廿三年重修”。綜合上述石刻文字,可以確定,思家橋不是明代始建的橋梁,因為史家橋村沒有明代的官員“奉旨還鄉(xiāng)”,也沒有明代任禮部郎官,又是學士的官員。而“儀方橋”之意,是指唐代禮部郎官所住的地方,這一點正好與賀知章的官職相合 唐時禮部高官稱大儀 。賀知章被肅宗加封為禮部尚書。
從石刻文字中可以知道,至明嘉靖年時,該橋重修重建至少已達三次。最后一次重建至今,已有400多年,橋體基本完好無損。應當明確指出,該橋創(chuàng)始人是賀學士,而不是一般的鄉(xiāng)紳,或者什么地方小官,賀知章的集賢院學士是唐玄宗親自賜給他的,可謂名聲顯赫所以文人們愛稱賀知章為賀學士。下句是“族長相繼懿修”,意思是族長們要以美好的德行,一代代負責修繕下去。這樣的修橋族規(guī),在蕭山從未所見。還有,民間嫁女,花轎不準抬過思家橋。這樣的民約,在蕭山也從未所聞。我以為這些鄉(xiāng)規(guī)民約,都體現(xiàn)了對鄉(xiāng)賢賀知章的尊重。而“族長們相繼懿修”了多少次﹖我想當然不會只有一次二次,所以思家橋始建于唐,系賀知章回鄉(xiāng)后建,是有據(jù)可證的,并非空穴來風。
③史家橋村不姓史,有人口近700人,大多為黃姓,是南宋時從湖北遷來的。據(jù)看過家譜的老年人說,唐宋時期,這里主要住著賀姓人,村里還有賀家園、賀家祠堂弄等地名,后來黃姓發(fā)族,賀家人逐漸減少,到文化大革命時,賀姓人只有一家了。2004年春,一位村民在挖地基時,出土了一堆瓷片,其中有晚唐時的越窯青瓷碗片、北宋中期景德鎮(zhèn)窯系的影青瓷碗殘片,說明在南宋前這里確住有村落。這種瓷片,村里仍可挖到。
2005年,我在協(xié)助村里維修甲科濟美牌坊時,在區(qū)文管會得到一份浙江省文物普查資料,資料中“原地名”一欄上寫著“史家橋村原名思家橋村”。村支部書記黃水久說,史家橋乃思家橋之訛傳。思家橋村名是對賀知章“思家歸鄉(xiāng)”的紀念。這進一步證明,原思家橋村,是賀知章的故里。
④賀家園,在村南1里的文筆峰下,占地十多畝,黃幼年、黃水久先生帶我到賀家園考證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占地約五畝的古代石砌墻基,平面呈凹字形構(gòu)筑,前有一條道路叫“百步禁界”,后面臨小河。從所砌石基分析,它是古代賀姓的一個官家宅基,也有可能它就是賀知章的出生宅地。晚唐溫庭筠到蕭山游歷,曾作《賀知章故居疊韻》一首,他見到的賀知章故居已成“廢砌”,意即破落的殘墻,墻上面長滿了木蓮花。難道這就是賀知章回鄉(xiāng)后擴修的故居,難道這石砌墻就是溫庭筠詩中的“廢砌”﹖這些問題尚待進一步考定。
⑤2003年,我分別與李維松先生、杜永毅先生到思家橋考察,此前杜永毅先生告訴我,他聽人說有“文筆環(huán)季真之宅”的資料,建議我到紹興圖書館去找。2004年,我在張家弄村的村史中看到了該村舉人郭倫的《蕭山賦》,內(nèi)確有“文筆環(huán)季真之宅”一句,但文筆山四個方向都有“環(huán)”的山形,特別是南面的周家湖,曾被認為有賀知章的故居。于是我到浙江圖書館的古籍部查閱完整的《蕭山周氏宗譜》,發(fā)現(xiàn)周家湖村人是宋嘉佑年時從紹興諸暨縣一帶遷入,唐代并沒有村落,故周家湖不是賀老所求的周官湖?继拼闹芄俸谖墓P山東北的橋頭陳一帶,漢代周家人曾居此,與賀家園相鄰。而賀家園環(huán)于文筆峰下,從總體上看也是成立的,又有顯教寺的“環(huán)翠閣”可旁證,據(jù)此二條,文筆環(huán)季真之宅,應在文筆峰的北面,而賀家園的名稱,正好與郭倫說的賀季真宅相應,這不像是巧合。
⑥晚唐小李白溫庭筠東游吳越,秋季到達蕭山,有《七夕》、《蕭山廟》、《賀知章故居疊韻》等詩,說明他到蕭山見過賀老故居,但這些詩無法確定賀老故居的具體位置。然而筆者又找到了溫庭筠有關賀知章的另一首作于長安的詩,對確定賀老故里的地點有重要作用。全詩如下:
秘書省有賀監(jiān)草題詩,筆力猶健,風尚高遠,拂塵尋玩,因有此作:
越溪漁客賀知章,任達憐才愛酒狂。
鸂鶒葦花隨釣艇,蛤蜊菰菜夢橫塘。
幾年涼月拘華省,一宿秋風憶故鄉(xiāng)。
榮路脫身終自得,福庭回首莫相忘。
出籠鸞鶴歸遼海,落筆龍蛇滿壞墻。
李白死來無醉客,可憐神彩吊殘陽。
溫庭筠在這首詩中,一開始就直說賀知章是“越溪漁客”,他經(jīng)常坐著“釣艇”在山溪中“放釣”捕魚。賀知章在秘書省任職時,常常夢想少年時期在家鄉(xiāng)的橫塘摸蚌、采茭白的情景,因此每年秋風起時,他就要回憶故鄉(xiāng)。后來他向玄宗請求歸鄉(xiāng),終于得到了皇上恩準,猶如出籠之鶴飛歸“東海”。
這里我要特別說明,詩中的“橫塘”是指蕭山的哪里呢﹖查蕭山的橫塘地點不少于五處,如橫塘倪、橫塘涇等,大多是宋代以后得名的,其中年代最早的—處是上湘湖東的橫筑塘,原名橫塘、黃竹塘、范蠡塘等。北宋太平三年 978 ,蕭山縣安養(yǎng)鄉(xiāng) 今義橋北 就有橫塘里的地名。蕭山八景之一的《橫塘棹歌》也是指橫筑塘一帶。實際上,從范蠡遺鞭生黃竹的黃竹塘,到明清時期演變成為橫筑塘,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所以晚唐溫庭筠所指的“橫塘”,就是“吳越國”留下來的“橫塘里”。
橫筑塘到思家橋、賀家園只有1公里地,賀知章少年時常到此捕魚、采茭白等是十分正常的,因此這首唐詩可以作為賀知章故居在思家橋的又一重要證據(jù)。從其它史料中還可以知悉,賀知章出生時的住宅近山臨河,而文筆峰下的環(huán)翠溪與橫塘河相通,船來舟往非常方便,這和歷史資料符合。
三、賀知章故里考史料辯正及其它
近代研究賀知章故居,劉憲康先生跑在我的前頭,他騎著自行車到賀家塘、周家湖一帶尋訪,收集了不少關于賀知章的傳說,還寫了論文。劉先生在文中認為,故里和故居有所不同,蕭山是賀知章故里,當然有賀知章故居,但有賀知章故居及舊居,也不一定是賀知章故里。如京都長安、今之紹興市等,賀知章都曾住過。而我以為,故居是專指住宅,古時的村落也可稱故里,“里”本意是“村”的意思。
一位歷史名人,在本縣內(nèi)往往有二處乃至三處住宅,是不足為怪的,如蔡東藩、任伯年等,賀知章37歲考取進士,首次外出任官,這與他“少小離家”說不相符。查《唐詩三百首》中的作者,平均壽齡約五六十歲,且多數(shù)不是平民,所以37歲顯然不是“少小”。賀知章少小離開“思家橋”的家,是指十七八歲的時候,他已能獨立地生活與工作。關于這一點,已有一批學者研究后認為,賀知章37歲考取進士前,就已經(jīng)離開了家,遷居到他地。如內(nèi)蒙古出版社出版、王東生主編的《唐詩三百詩》注:“ 《回鄉(xiāng)偶書》 作者37歲成進士,在此之前就已經(jīng)離開故鄉(xiāng)!庇裳嗌匠霭嫔绯霭、程季平編的《唐詩三百首》注中也說:“賀知章37歲時中進士,在這之前,已離開家鄉(xiāng),后一直在外為官,86歲才回故鄉(xiāng)!苯(jīng)教育部推薦、伊人著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注中,更為明確:“賀知章,越州永興 蕭山人。早年就離開家鄉(xiāng),37歲時中了進士,在朝廷做官,80多歲才回到故鄉(xiāng)!标P于少年離家的原因,《蕭山地名志》史家橋條中說:“相傳古時本村外出謀生的人在內(nèi)河上建一橋,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故名‘思家橋’!边@表明,賀知章少年時為貧窮所迫而外出,這種情況在古代很普遍。顯然,這里的“古時”必超過黃九皋時的明代,因為村民對黃九皋以后的事十分清楚。
賀知章少小離開祖地“思家橋”,并沒有遠去他鄉(xiāng),據(jù)清代康熙年間的文學家、明史撰修者毛奇齡考證,他遷徙到了本縣來蘇鄉(xiāng)的云門寺。《蕭山縣志稿》在云門寺條下引用了毛氏的《荷仙詞》,并介紹了“前擔母,后擔經(jīng)書”的荷擔仙。當時毛奇齡搞不清荷擔仙是誰,為什么蕭山來蘇鄉(xiāng)人要年年祭祀他﹖就去請教翰林院的先師們,先師告訴他:荷擔仙就是唐代學士、蕭山的賀知章,來蘇鄉(xiāng)云門寺即其宅。他少年信仰佛道,因此又叫他“荷擔僧”。在《蕭山縣志》中,我找到了這樣一條史料:“荷擔僧姓賀”,故而“荷擔僧”實為“賀擔僧”賀知章,賀與荷乃音近之訛傳。賀擔僧用籮框擔母又讀經(jīng)書,終于成為國家的大才,今城南籮婆橋就是他擔母讀經(jīng)的地方;j婆寺是祭祀他母親的一個廟。他的《回鄉(xiāng)偶書》之一,當作于文筆峰下思家橋村,之二作于紹興市原千秋觀,門前為鏡湖 鑒湖 。賀知章少年時,曾去今紹興鄉(xiāng)試,客居鏡湖。
考千秋觀有二,一在紹興,一在蕭山。賀知章老年歸鄉(xiāng),舍宅為千秋觀,用作道場。據(jù)《會稽續(xù)志》載,紹興的千秋觀,在 會稽 縣東南五里,但今未找到遺址。又《乾隆蕭山縣志》引毛奇齡的話說,千秋觀在蕭山縣南!短瞥娙巳ぢ劇芬粫幸舱f:“86歲的賀知章在家鄉(xiāng)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 病逝。兩年后,李白漫游到永興,走訪了賀知章的故居。”內(nèi)所指均為千秋觀,因為賀老羽化在千秋觀。更值得注意的是《賀秘監(jiān)外紀》中的記載:“兩地 縣 共供養(yǎng)賀監(jiān)”,即賀老的千秋觀道場,由紹興、蕭山各自供養(yǎng),而蕭山的千秋觀應在來蘇鄉(xiāng)北的潘水河邊。又據(jù)《新唐書》載:“賀知章,越州永興人。”晚年歸鄉(xiāng)入道時“仍舍本鄉(xiāng)宅為千秋觀”。這里的“本鄉(xiāng)宅”當然指永興縣的家,“仍”作“因”解!杜f唐書·賀知章傳》中也有相似的記載。
對賀知章故居的研究,最近見到了劉憲康、于立岳、杜永毅先生的文章。杜先生也是較早研究賀知章的學者之一,頗有成果,但對文中張文瑞《歸厚駐即事》一詩的解釋我不敢茍同。詩云:“年來剩得草堂貲,小筑城南地頗宜。湖亦有名鄰賀監(jiān),村因不俗近西施。權(quán)魚橋下堪垂釣,文筆峰前好賦詩……”杜先生解釋說,清代青州府同知張文瑞,在蕭山城南厲市湖旁筑了一所名“歸厚莊”的住宅。又說:“厲市湖與賀監(jiān)居處相鄰,靠近文筆峰。這個說法與郭倫在《蕭山賦》中所述一致!倍鶄愘x中“文筆環(huán)季真之宅”一句,杜先生則說為史家橋村的賀家園。但我認為,賀家園和厲市湖相距十里多,中有來蘇周、賀家塘、老屋等村,還有石湖尖山,這就和“湖亦有名鄰賀監(jiān)”不一致了。考張文瑞詩中的賀監(jiān)宅,首先是鄰厲市湖,然后是近山,距他的歸厚莊宅也不遠。因為歸厚莊旁的“權(quán)魚橋”即在厲市湖東,為漢代孝子倪三相公為母求魚之處;“草堂”可能是指“蜀山草堂”,約在厲市湖西4里。厲市湖等上述幾處均在文筆峰之東約十里,而賀家園則在文筆峰之北約1里,兩者相距較遠,方向也不相一致。而我以為,張文瑞《歸厚莊即事》中的賀監(jiān)宅,實是指來蘇鄉(xiāng)的云門寺宅,即毛奇齡所說的云門寺賀知章宅。來蘇鄉(xiāng)云門寺距厲市湖僅三里,兩者可謂真正“相鄰”,而與文筆峰只能說相近,張文瑞和毛奇齡是同時代的人,張文瑞歸厚莊詩中“厲市湖宅近賀監(jiān)”,一定是受了毛奇齡來蘇鄉(xiāng)賀擔僧宅考證之影響,因為云門寺就在厲市湖旁,是賀知章做道場的居地。蕭山厲市湖還是賀知章青年時活動的主要地方,原來蘇鄉(xiāng)上水仙廟就一直有銀青光祿大夫賀知章的神像。來蘇十社鄉(xiāng)民稱他為“賀大夫”,每年香火不斷。來蘇民間還把賀知章稱為“利市仙官”,供奉在五圣堂內(nèi)!袄小奔磪柺泻,明代亦寫成“利市湖”,清代又有“里墅湖、里市湖、厲墅湖”等寫法!跋晒佟奔础帮嬛邪讼伞辟R知章,蕭山民間還稱他為“荷擔仙”,后來當了大官,故名“仙官”!痘闲颉分姓f,利市仙官為本鄉(xiāng)本家人,民間當作平安神、財利神來供奉。綜上所述,張文瑞歸厚莊詩中的賀監(jiān)宅是指來蘇云門寺宅,不是賀家園,因此兩者不能互相印證。
(2005年7月于蕭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