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林
禹,約生于公元前2297年6月6日,卒于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100歲,是中華民族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創(chuàng)始人。
禹的身世
禹是黃帝的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叫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就是黃帝。從黃帝到禹,共五世,皆同姓而異其國事情:黃帝為有熊氏,顓頊為高陽氏,帝嚳為高辛氏,帝堯為陶唐氏,帝舜為有虞氏,帝禹為夏后氏。
大禹既然是黃帝的后裔,怎么會說“禹出西羌”呢?《華陽國志》道出了根由。原來,黃帝的兒子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生子名高陽,就是顓頊帝。顓頊把自己的支庶都分封在了蜀地。他的兒子鯀被封汶山石紐地區(qū)(今四川省北川縣),娶有莘氏之女為妻,名叫女志,也叫女嬉。一天傍晚,女嬉到河邊提水,見流水潺潺,彩霞滿天,心里非常高興。在與同伴嬉戲玩耍中,拾得一枚野生的薏以果(有說是紅色的石子),象珠子一般艷麗可愛,便含在嘴里。不料那薏以果光滑如卵,“滋溜”而下,咽入腹中,因而有了孕。司胎14個月,卻生不下來,只好剖腹生兒,這就是禹。至今四川北川縣還有刳兒坪、洗兒池、血石、禹穴溝等許多遺跡。這里是羌鄉(xiāng),自古以來都是羌族生息地。有的史料說“禹出西羌”,就是這種來由。不過郭沫若和《史記·禹出西羌》就是這種來由。不過郭沫若和《史記·匈奴傳》早已說得明白:四夷少數民族,其實都是炎黃之苗裔,之所以有各種民族的叫法,是因游牧遷徒,隨地而稱名的緣故。
大禹幼年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帝堯便叫鯀率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fā)展到可能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帝堯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為罪外,把鯀處死于羽山。
禹治九州
禹的父親被殺之后,舜又向堯推薦說:“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xù)治水。”禹深知這里面包涵有嚴峻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guī)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勞身焦思,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久。風雨寒署,跋山涉水,曬得面目黧黑,累得腰腿成疾,手上結滿了老繭,腿上脫光了汗毛,走路一瘸一拐的。即使這樣,他仍然忠于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座,埋頭苦干,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穿履,親自到治水第一國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揚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既開,禹還命他的同事和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fā)展農牧業(yè)生產。致使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里有9年的積蓄,國家?guī)煊?0年貯備。
此時,他牢記了父親“勢大震主”的教訓,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牧,責躬罪己。對舜更加畢恭比敬,唯命是從,從不言功稱大,終于贏得了舜的信任。
禹建夏朝
舜信任禹,便封他于夏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因為古時候這里是夏部族取居繁衍的地方,所以稱夏地。禹封這里,稱作夏伯,就是“夏禹國”的國君,所以大禹也叫夏禹。
禹雖然是一個封國國君,卻很受舜的寵信,每有要事都要請他去商量,并讓他“統(tǒng)領州伯,以巡十二部”。每逢舜當眾表揚他的功績,他總說是舜領導的好,指揮的好,運籌的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風范感動了民眾,民眾擁戴舜的結果;蛘哒f舜慧眼識人,善于用人,比如契、后稷、皋陶等,是幾位大臣輔佐的結果,把功勞都記在幾位大臣的帳上。舜于是越發(fā)覺得禹“有功不居”、“仁厚可靠”。后來,干脆讓禹直接代替自己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托付給禹,讓禹替自己獨立管理了16年國家政事。
公元前2208年,舜通過了16年的觀察,覺得禹可以當自己的接班人,就同著眾位大臣,上褥于天,要把帝王之位禪讓給大禹,禹卻竭力推舉舜的兒子商均嗣位,三辭而不受。不久,舜遼視至蒼梧,即今湖南寧遠縣,突然病逝。禹為了避免與舜的兒子商均發(fā)生沖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去,一躲就是三年。三年中,天下諸侯不去朝見商均,卻來朝見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實力,于是在帝舜死后的第3年,即公元前2205年,返回“夏禹國”故都,南面朝天下,好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國“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
禹的功勛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原地區(qū)諸夏民族為主體、容納吸收周邊夷夏各部族共同創(chuàng)立的多民族統(tǒng)一的大國。它“咸有九州”、“協(xié)和萬邦”,是我國從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的第一個朝代,被稱為“華夏第一國”。大禹則是“華夏第一君”。禹州也因此被稱為“華夏第一都!
大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的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是治理了洪水,發(fā)展了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更重要的是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創(chuàng)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tài)。恩格斯指出:“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它按地區(qū)來劃分它的國民!备鹘⒌南某,就突破了以血緣為基礎的部落界限,而以地區(qū)把“天下”劃分為九州!暗诙䝼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北热畿婈牎⑿谭、監(jiān)獄、捐稅等。大禹在征伐時,就指揮了一支數量不小的軍隊,并且有嚴密的組織和權威。禹在出征前曾統(tǒng)率眾多的邦國君長舉行“誓師大會”說,“天下郡國,都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予以征伐!(見《禹誓》)結果,不到30天就把三苗打得落花流水,又過40天,三苗族便服服貼貼來納貢稱臣。從《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看,禹統(tǒng)治時期的確已有刑法。《述異記》和《國語》都記載有這么一件事: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而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史記·夏本紀》也說:皋陶“敬禹德,令人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庇纱丝梢,大禹時期不僅有刑法,而且非?量。各種強制機關,如監(jiān)獄,那時也已經產生了!稄V韻》說:“獄,皋陶所造!蔽覈晕鳚h直到明清,各地監(jiān)獄普遍把皋陶為獄神。至于維持公共權力必然要征收的賦稅,《史記·夏本紀》也說:“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尚書》里有一篇文章叫《禹貢》,就是禹立的貢法。對那些被征服的部落,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物產情況,繳納貢賦。對庶民百姓,每人受田50畝,叫“私田”,同時為國家和奴隸主耕種5畝“公田”作貢賦,叫做“什稅其一”。同時,禹還建立了遼狩(視察)、考功制度,對所屬諸侯國君,按功行賞,計過受罰。
凡此種種,按照恩格斯的觀點,禹的最大功績是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社會代替了原始社會,以文明時代代替了野蠻時代,推動了功史的一次巨大進步。
禹的后人
禹在夏都(古稱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執(zhí)政八年,號令全國推行統(tǒng)一的“夏時制”,俗稱“夏歷”,也叫“農歷”。并且定車制,建學校,作夏樂,行薄葬,實行“五音聽治”,加上其它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將一個新生的奴隸制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大約公元前2198年,商禹南巡,積累成疾,死于會稽,用三寸薄棺,就地葬之。據說,禹生前曾兩次選定接班人,一是皋陶,年老體弱,先禹而逝;二是伯益,因“佐禹日淺,”缺乏經驗、實權和地位;只有他的兒子啟長期隨禹左右,學得了許多政治經驗,并且培植自己的勢力,樹起了自己的威信。所以禹死后,許多諸侯都不去朝見伯益,而到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去朝見啟。啟于是在陽翟建鈞臺,舉行盛大的國宴,執(zhí)行諸侯。有人考證,當年參加鈞臺大享的有300多人,每位諸侯面前擺5個筐、5個高腳盆、5個大銅鼎,里面盛滿豐盛的美味佳肴。大享進行中,樂會奏起《九辯》,諸侯和唱《九唱》,男女夏民們隨樂起舞。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國宴”,史稱“鈞臺之享”。
夏啟之后,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好游獵,常常帶了家眷到洛水北岸打獵,一去幾個月都不回來,政事無人管理。于是發(fā)生了“五子之亂”,太康的兄弟五人爭奪王位。太康將叛亂平息之后,讓位給其弟仲康。丁卯年冬,仲康在位時大權旁落,最后傳位給其子相,一名相安。相安其實不得安寧,他先定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因被夷族所攻,又逃往帝丘(今河南鞏義市西南),卻被東夷族的寒浞煽動族眾,先殺死主子后羿,又剪除親夏勢力,最后攻打帝丘,殺死帝相。帝相死后,夏朝統(tǒng)治中斷了近40年。
40年后,少康重新恢復了夏代統(tǒng)治。少康是夏帝相的遺腹子。當初,寒浞攻進帝丘,殺死帝相,混亂之中,相妻從墻洞逃出,逃到其娘家仍氏(今山東金鄉(xiāng)縣境),不久生少康。少康長大后,很有才能,曾任有仍的牧官,又當過虞氏(今河南虞城縣)的廚官,最后返回夏后氏故墟,居于綸邑(今河南禹州市西北16公里的康城村)。他從各方面收集夏王夏的余眾,積蓄力量,終于在夏貴州及同姓部落支持下,攻殺寒浞。遂“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夏王之故都”,“坐鈞臺而朝諸侯”,恢復夏朝基業(yè),史稱“少康中興!
夏從少康之后,又傳位給其子杼,杼傳位其子槐,槐傳位其子芒,芒傳位其子泄,泄傳位其子不降,不降傳位其弟扃,扃傳位其子發(fā),發(fā)傳位其子桀。桀,名履癸,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曾把商湯囚于鈞臺。所以,鈞臺(亦稱夏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監(jiān)獄。有說文王演周易的里城(在河南湯陰縣)是第一誶監(jiān)獄,殊不知,這里比鈞臺晚1000余年矣!
商湯在東方強大之后,率諸侯乘機伐夏,夏桀逃奔鳴條(今河南封丘縣東),戰(zhàn)敗,又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北岸),被殺死,夏從此亡。從夏禹到夏桀,共傳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累計維系了471年。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