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雖然是個圣人,可以稱呼勞動者為小人;佛教雖然至理至悟,可也鄙視勞動生產(chǎn)者。曾經(jīng)古印度還未有佛教之前,便已在古印度原始宗教的光環(huán)下,一部份苦行似的人物以采食熱帶果子為生,行則破衣爛衫,食則只求果腹,相比中國,與那些渭水釣魚的隱士何其相似,一面超脫于凡塵,一面不求物欲,不求顯達(dá),而卻懷天道之思,頓悟人生,感惻百味,好比一懷清茶,用鼻聞,淡淡清香,淺嘗,入味,再嘗,逾品逾濃,從品茶中可以品出人生百態(tài),也可以修練出自己的意境,這又何曾不是修身的一種方法。俗人大都爭于名利,從品茶中我們又為何不頓悟人生呢?
到了以后佛教逐漸且大量地接觸了中國之后,而當(dāng)時的中國正是兩晉南北朝時你死我活的劇烈斗爭時刻,于是憑空地出現(xiàn)了佛教的興盛,一方面大量的游民一轉(zhuǎn)眼就變成了游僧,一方面寺院雖多,但戰(zhàn)火也不斷,和尚落魄也不是少見多怪的事,于是反而中國處處可見游僧,四處乞討,不事生產(chǎn);本來僧人的生活來源受古印度原始宗教苦行的影響,幾致不食人間煙火,只為果腹即可,但戰(zhàn)爭年代,大凡年輕的都去當(dāng)游僧了,有錢人怎么能先施舍年輕人再施舍婦女老人呢?但和尚品德即然高尚,乞討不到就是乞討不到,不會像流民盜匪一樣與婦女老人爭食,也不會再踩上一腳。
禪宗三祖叫僧璨的在傳法時于是講授:“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偌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本褪钦f再肥沃的土地,沒有人播種也長不出糧食來,沒有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糧食,難道與女人老人爭食?于是僧人們除去平時講經(jīng)念禪,還按時去勞作,這回自己做了次真正的勞動者,勞作可以滿足肉體,苦修可以滿足精神,加之中國特產(chǎn)茶,種植茶樹也可以取得收入。茶于是就融入了佛,融入了禪。
茶禪一體,茶佛相通,自然有序,環(huán)境與心境的平淡清靜,慢慢啜飲,方可品出真正的美茶來,這是人生姿態(tài)品德高尚者的追求,二位一體,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煮茶“三沸水”,點茶觀色、香、味,從中探得自然真諦,領(lǐng)悟佛性禪理。品茶悟禪,超凡脫俗者方可以在自然界中保持一顆平淡的心。正如道家清靜無為,雖然無為,但是個個都是才華杰出,只是不為世俗名利動心罷了,中國那些真正的學(xué)問家,真正的隱士,都是才能杰出而又淡泊名利的,雖然我們表面上看來那些帝王將相似乎是英雄,但與杰雅的高士相比,他們不過是踩著別人的肩膀和累累的白骨坐上如此顯赫的地位的。
真正能品茶的人,往往不會夸耀自己品茶獨特,但從一言一行都可看出潔然出于俗中的清靜,“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靜心境”,品茶若如此,此必是君子;“唯是清凈心境,方可自悟禪機(jī)”,自悟禪機(jī),與世無爭,感悟自己,天道,人生;如果現(xiàn)代人放下那些無謂的名利爭奪,只怕有十分之一的品茶心,十分之一的無常心,都可算是君子了。
從未聽過佛教要有如西方宗教斗爭一般除去異教方顯本教精彩,今不幸遇之,實有幸也。愿君與“百忙”之中多一份平常心,多一份品茶心,于悠悠世間,何事擾擾,還不是金錢地位權(quán),要是將這一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俗物丟去一邊,有時人生會活得更加精彩。若不能悟得,也只能是未得禪果,與禪無增也無損,但恐怕自己會糾纏于物質(zhì)的利益無法自拔,必將損人損己,損己吾尤惋惜,損人恐心入魔獄,夜來觀心時,何不去品一味美茶?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