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華
鴻門宴是《史記》中最精彩、最動人的段落之一,已經(jīng)成為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在中學語文課本里,《鴻門宴》是傳統(tǒng)篇目。那么,《史記》的描述有沒有難解之處呢?有的。江蘇邳縣運河中學錢教師就提出了“幾點不解”。稍加調(diào)整剪裁,列舉如下:
一、鴻門宴上氣氛緊張,劉邦處境險惡;他借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商議,從離席到逃脫,人數(shù)多,動靜大,時間又較長,怎么能不被發(fā)覺?二、范增處心積慮要殺劉邦,看到劉、樊、張先后離席,客人都走光了,他怎么能不起疑心,讓對手得逞?三、劉邦“如廁”未招張良,商議逃命卻有張良參與,他什么時候出來的?陳平奉命“召沛公”,怎么沒有下文?他如何向項王交待?
在這此疑問中,最最重要的是第一個—劉邦怎么能逃出鴻門宴?換句話說,鴻門宴的基本情節(jié)是否可信?再進一步說,問題的實質(zhì)是:鴻門宴到底是歷史的真實,還是司馬遷的文學創(chuàng)造?對這個問題,前人亦頗有懷疑者。清代《史記》專家梁玉繩就曾借他人之口,存自己之疑,很有代表性。今錄如下:
董份曰:當時鴻門之宴,必有禁衛(wèi)之訶訊出入,沛公恐不能輒自逃酒。且疾走二十里,亦已移時,沛公、良、噲三人俱出良久,羽在內(nèi)何為竟不一問?而在外竟無一人為羽之耳目者?矧范增欲擊沛公,惟恐失之,豈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史記志疑》卷六)揚雄視《史記》為“實尋”(《法言·重黎》),又說司馬遷“愛奇”(《法言·君子》),也有人說太史公不“好奇輕信”。我認為,其他且勿論,單就鴻門宴故事說,司馬遷不是因為好奇而創(chuàng)造,而是實錄;因為這件事在《史記》中不是偶然一見,而是多次提起(《項羽本紀》、《樊噲列傳》、《秦楚之際月表》。在樊噲傳中還特別說明他采訪過樊噲的反代),班固和司馬光以周密嚴謹著稱,而《漢書》(《高帝紀》、《項羽傳》、《樊噲傳》和《資治通鑒》都用了司馬遷這個故事。那么,我們?nèi)绾谓忉屵@個應該相信又似乎不大可信的史實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分析人物性格入手,從分析在這個故事的矛盾沖突中起導作用的人物—項羽的思想性格入手。依我看來,是項羽于有意無意之間放走了劉邦,如果沒有項羽的默許,在駐扎著四十萬大軍的鴻門,劉邦插翅難逃!
項羽的性格確實很復雜。他既有胸懷大志(在很年青的時候見到秦始皇,就敢說“彼可取而代也”。、豪爽磊落的一面,又有目光短淺、幼稚淺薄的一面;既有剛愎自用、殘暴兇狠(所過燒殺屠掠,一次坑殺降卒二十萬人)的一面,又有恭敬慈愛、所謂“婦人之仁”的一面;既有狹隘多疑、任人不專(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一面,又有好大喜功、驕縱輕信的一面。他是一個喑叱叱咤、千人皆廢的戰(zhàn)士,卻始終不是一個善于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和實踐經(jīng)驗的政治家,這是他的致命傷!臨到烏江自刎之前,還在說“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之類的蠢話。他還沒有來得及成為一個政治家、剛剛?cè)畾q就死了;也許象他這樣的人永遠也成不了政治家。項羽在鴻門宴時思想性格的弱點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驕縱輕信,這正是政治素質(zhì)和修養(yǎng)的大問題。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并代領(lǐng)其軍之后,隨即進行鉅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擊潰秦軍主力,因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苯又诌B戰(zhàn)皆捷。這時候,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縱得視他人為草芥了,聽到劉邦已破咸陽,他“大怒”,似乎是說,你有什么資格破咸陽!聽到曹無傷的密告,他又“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在他看來,擊破沛公軍比摔碎一個雞蛋還要容易!驕到極點,對自己的力量和威風的估計過分膨脹了,就導致輕信。鴻門宴有個三部曲:一是項伯求情。幾句好話就使項羽“許諾”“善遇沛公”,火氣上得快,消得也快。二是劉邦請罪。親自登門服軟
,結(jié)果倒是項王不好意思起來,趕緊把責任推給曹無傷!绊椡跫慈找蛄襞婀c飲”說明了什么?說明鴻門宴并非事先設(shè)計的害人的圈套,而是項王由于劉邦表現(xiàn)不錯而心里高興而臨時安排的一個余興節(jié)目,許多讀者忽略了這一點。三是樊噲說理。千萬別小看了樊噲這段說辭,它技巧很高,表面上在理直氣壯地批評項羽,實際上是在捧,把他的身份地位捧得高高的,真是對癥下藥,項羽聽了火氣全消,氣氛完全緩和下來。經(jīng)過這三部曲,項羽從對手的多方示弱、甘拜下風(劉、項同奉懷王之命破秦,約為兄弟,地位本來是平等的,鴻門宴上卻造成了君臣上下的格局)的行動中,獲得了心理上的極大滿足,因此易于體諒劉邦的“苦心”和“善意”,最根本的,是他考察了劉邦的言行之后,輕信劉邦沒有成大事的野心,輕信劉邦不敢與他爭天下;就是說,他不相信范增對劉邦的基本估計,不相信范增所強調(diào)的殺劉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由于勝利沖昏頭腦、極度驕狂而輕信對手,再加上他那么多的好品質(zhì)—豪爽磊落呀,為人不忍呀,好漢惜好漢(對樊噲的欣賞)呀,也都在幫他的倒忙!總之,他沒有打算在鴻門宴上殺劉邦。從另一角度分析,劉邦之所以親赴鴻門,一是萬不得已;二是他和張良對項羽知之甚深,可以幸免的把握相當大,要不,以張良之智,即使萬不得已也不會送上“門”去的。正是因為在鴻門宴上吃到了甜頭,在以后的楚漢相爭的過程中,用示弱來軟化和麻痹對手,就成了劉邦對付項羽的基本策略之一—這是后話。
我這樣說,是不是全憑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來推斷情節(jié)的必然發(fā)展及其可信性,一點兒史實根據(jù)也沒有呢?不是。《鴻門宴》里是這樣寫的:項王問沛公安在?張良回答說,“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羽聽了不驚訝,不“大怒”,平平靜靜地接受了禮物。這就暗示他本來沒有打算殺劉邦,也許他還覺得劉邦的逃跑情有可原呢,因為范增明明想殺他呀!再看在《史記·樊卿滕灌列傳》里,就不是暗示而是明說,“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班固很注意這句話,在樊噲傳中原文照錄,在項籍傳中也加上了“羽意既解”一句。根據(jù)以上人物性格的分析和《史》、《漢》記載的提示,我們可以說,是項羽自己有意無意間放走了劉邦,沒有項羽的默許,劉邦在鴻門是插翅難逃的。
這個關(guān)鍵問題如果可以這樣解釋,范增的行為就好理解了。范增是項羽的最重要的謀士,在項羽集團中有相當高的地位;但是,他畢竟不是獨當一面、可以隨便行事的將領(lǐng),只是主帥身邊的一個謀士,只是一個頗受尊重但頗不受信任的謀士。他的工作就是出謀劃策,出言在己,聽言在人;沒有項羽的同意,他不能有所作為(舉玦示意,項莊舞劍,如此而已,鴻門宴內(nèi)沒有埋伏刀斧手)。他深刻認識到劉邦的潛在的威脅,主張立即擊破劉邦軍,在筵席上想方設(shè)法要殺劉邦;但是,他很快就斷定(他比我們這些千載之后的讀者要敏感得多)項羽不想殺劉邦,他自己又沒有寧肯觸范項羽(可能要陪上性命)也要做到底的勇氣。結(jié)果呢,他明知道客人們先后離席干什么去了,也只是著急、發(fā)火、罵人而已。描寫李自成和張獻忠谷城相見的《雙雄會》,寫了張大帥那位軍師如何處心積慮要殺李自成,設(shè)計過種種方案都不能如愿,關(guān)鍵是張不想殺李!峨p雄會》是文藝(小說和電影),《鴻門宴》是史書,似不宜相提并論,這里只是想借以說明一個謀士,推而廣之是主帥身邊的一個部下,能做到什么地步。如果范增敢于自作主張調(diào)兵遣將,那劉邦和他的一百多人肯定就活不成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