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高級中學 秦榮平
《鴻門宴》入選高中教材多少年,我們在理解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時,都會不約而同地把批判的矛頭直指項羽,一定要把他數(shù)落個狗血噴頭,說他脾氣暴躁、胸無城府、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等,儼然我們個個都是諸葛亮在世。不可否認,我們對項羽的種種不滿,是基于恨鐵不成鋼的壓抑、是建立在對項羽這個失敗者深刻同情的基礎上的?蛇@種指責,于情似乎可諒,于理卻實在不通,于史就更是不合。
我們都有打牌的經(jīng)歷。想當初,我們每一位玩家無不是在深思熟慮后,才慎重地出牌的。即便如此,最終結局仍難免會有遺憾。這時,如若有人指責你這張牌出早了、那張牌出晚了,你是否認會同這種建立在所有底牌都大白于眾之下的批評?反觀對項羽的評價,我們是否也跳進了與此相同的思維窠臼?
難道項羽不想取得天下嗎?難道堂堂的西楚霸王真如我們所認定的那般窩囊無用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就需要我們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采用換位思考、走進歷史,以求盡量客觀地對歷史人物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力爭還鴻門宴上的項羽以一個恰如其的分評價。
不止一個人建議我們在35歲以前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因為習慣對我們有著一貫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在經(jīng)年累月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效率,左右著我們的成敗。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于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最終可以演變成為習慣性的創(chuàng)新。根據(jù)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同一個動作,重復3周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亞里士多德也曾經(jīng)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比丝偸遣挥勺灾饔昧晳T把自己困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中。所以,習慣決定著活動空間的大小,也決定著成敗。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而項羽作為一個人,其行為自然也免不了要受自己性格習慣的支配。綜觀項羽一生,他的性格大體不出以下方面。
一、直率的項羽
公元前210年,面對正在會稽巡游的秦始皇,隨項梁圍觀的小項羽脫口而出亮出了他的雄大志向:“彼可取而代之也!”固然,其言包含了童言無忌的因素,但也無法否認這種與生俱來的豪爽性情在小項羽身上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如果用我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钡乃渍Z來看這件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此處的直率恰恰是伴隨了一生的項羽性格。
二、自信的項羽
年少的項羽繼學書不成后,轉而學劍亦不成。面對生氣的叔父,他以振振之詞回應:“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欲學萬人敵!”這番理論除了可讀出其志向外,從另一面也見出了項羽十足的自信,分明在向叔父表明他生來就不是那種窩居斗室的儒吏,更不是遠離世俗、仗劍獨行的俠客,而是有著凜凜雄風、傲視眾人的天驕!
三、任性的項羽
進入咸陽后的項羽,全然不顧市民的下跪求情,揮劍怒斬早已投降了劉邦的子嬰。咸陽民眾的指責,又讓惱羞之下的項羽下令屠城。盡管范增苦諫,但一不做,二不休的項羽還是催趲軍馬殺秦公子宗族八百余人、文武百姓四千六百余人,“積尸滿市,流血滿渠。咸陽百姓,閉門關戶。”之后,欲賞勞功臣將士,苦無財貨,就親率軍卒掘始皇陵墓;臨走,放火阿房宮,導致咸陽城中人人驚惶。可以說,此時的項王,依然纏綿于往日的赫赫戰(zhàn)功,其思維與謀劃完全任著性子,大有“身由心使,心隨情動”的傾向。
四、義氣的項羽
劉太公和呂后被項羽作為備用人質在楚營生活了三年。項羽也的確一度架起油鍋,以烹劉太公來威脅劉邦退兵,卻被劉邦“吾翁即爾翁,如若烹家翁,幸分一杯羹”的義語所激而慚愧作罷。當面對項羽的頭顱時,劉邦仍禁不住報之以無盡的溢美之詞:“雖虜太公、呂后,恩養(yǎng)三年,凜未敢犯。此古烈丈夫之所為也,吾實不能及焉!”義氣當頭,這是項羽處理人際關系的一條潛在標準。而我們知道,凡事義為先的人,往往會不自覺地把“忠厚”二字也帶進自己的言行中。
五、勇武的項羽
垓下重圍中的項羽對隨從的騎兵說“吾自起兵至今,身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今日固決一死戰(zhàn),必能三勝之,先與爾等沖殺重圍,斬將刈旗”漢兵鼓噪大近,復圍數(shù)重。霸王又謂其從騎曰:“吾為爾先殺彼一將!庇谑前酝醮蠛,急馳而下,漢兵盡披靡,遂斬一漢將。楊喜前日被鞭打,懷恨在心,一馬躍出,攔住霸王,霸王嗔目大叱之,楊喜人馬俱驚僻,退后數(shù)里。漢兵又分兵三起圍繞之。霸王舉槍往來馳驟與三處,復斬漢將李佑,殺漢兵數(shù)百人。呂勝、楊武望見霸王殺漢兵,憤怒曰:“項羽至此,猶殺吾漢兵,何乃如此之勇耶?”一日之間,凡經(jīng)九戰(zhàn),殺漢大將九人,殺兵一千余人,乃謂其騎曰:“吾之與漢戰(zhàn)果如何?”眾騎皆伏曰:“大王真天神也!”活現(xiàn)于疆場上的項羽豈止是“萬夫不當之勇”一詞能夠輕易概括得了的?每當讀此,不禁熱血隨之澎湃,心魂為其跳騰,以至于不忍簡潔引用。
一個多場景、多視角之下多側面性格的組合才能構成一個立體、全面而豐滿的項羽,也才有資格為我們拿來作為鴻門宴上項羽表現(xiàn)的參考與對照。回到鴻門宴,我們會發(fā)現(xiàn)項羽的一貫的性格特征在這一出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集中體現(xiàn)。曹無傷的告密讓項羽在本真直率中自信地作出了任性的決定。與項伯的叔侄之義,忠厚的項羽竟然既沒有多想攻打劉邦的軍事機密被泄,也忽視了項伯此時的投敵叛變,也是義氣的支派讓劉邦的這位“說客”游說成功。劉邦的口口稱“將軍”、聲聲自謂“臣”,又賺得項羽于自信之中忙于以義相報而誠實、率意、任性地直接供出曹無傷。宴席上賓主座位的反常亦不失為項王自信的證據(jù)。范增“數(shù)目示”的失效,既是項羽四十萬兵力對二十萬自信的檢驗,亦是用義氣對待劉邦和以任性處事的驗證。樊噲的闖帳、“瞋目”、“發(fā)指”、“裂眥”和以往的勇武之名給了項羽一個“英雄惜英雄”的機會,讓二人共有的“勇武”得到了“臭味”相投。正是這一美好的第一印象無意中又給噲接下來的指責成了“逆耳忠言”,不但順利通過,還賜之以座。可以說,鴻門宴上的劉邦絕對是有驚無險。即使這個“驚”,也只是劉邦自己做賊心虛之下的自我驚嚇;其中的!半U”,純屬于范增一相情愿的自張聲勢、虛造氣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