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首頁 語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論語》是怎么成為經典的?

    北京市清華大學 秦暉

    新學網 > 語文 > 高中語文課文必修1 > 論語 > 《論語》是怎么成為經典的?

    還有一些人雖然不具體相信什么“五種形態(tài)”,但總相信歷史進化論,認為后來總比先前好,后來的秦不管是什么“社會”,總比先前的周“進步”,而孔子要“復古倒退”,總是不對的。這種看法問題也很大,姑且不說“后來總比先前好”的庸俗“進步史觀”能否成立,就算“后來”確實更為“進步”,它也并非不能批判、反思,否則社會怎么能繼續(xù)“進步”?而這種批判利用過去的資源、采取“復古”的形式,在世界史上其實甚為常見。中世紀晚期西歐著名的“復興”運動(過去譯為“文藝復興”不確,而且望文生義容易誤解)不就是以復希臘羅馬之古為標榜的嗎?它是“復辟”了古希臘羅馬的所謂“奴隸制”還是推動西歐走出中世紀邁向近代化,不是很清楚嗎?

    所以對于孔子的復古、“從周”,我們既不能閉眼不看,而把夫子看作個超時空的神仙,捧成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說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置之古今而皆能的空話大話的“圣人”,也不能抓住“復古”就罵他“反動”,似乎“先進分子”就只有滿嘴摩登一身時髦。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加給古儒的罪名是“以古非今”。而今天我們論孔子,當然要討論這“古”當不當“以”,但更要討論這“今”該不該“非”。──這且按下不表。

    喪家烈士魯諸儒 看家好狗叔孫通

    李零指出,孔子使勁講道德,正是因為當時宗法道德已經崩潰。這無疑是對的。在宗族認同普遍、封主-封臣關系穩(wěn)定的西周,那套價值體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被視為自然,并沒有系統(tǒng)化論證與大力弘揚的需要。所以在“三代”,在真正的周公之世,是沒有儒家一說的。

    正是在西周社會結構及其價值體系已經“禮壞樂崩”的情況下,以“吾從周”為志的孔子及其學派才應運而生。而整理“六經”既是對“周制”(或“三代之制”)的系統(tǒng)化敘述,更是弘揚“周公之道”的一整套價值宣示,它比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論語》──一本頭緒紛繁隨手記下的孔門師生雜感錄重要得多,也就理所當然了。

    然而孔孟的努力并不能挽狂瀾于既倒?、孟兩人當時都是到處碰壁、倍感孤獨的“喪家狗”。但是他們的學生也有很得意的,因為在那時的大潮中儒門后學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分化。在“禮壞樂崩”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孔子身后“儒分為八”,其中有影響的主要就是思孟與荀子兩支。荀子“識時務者為俊杰”,不再“從周”而改行“法后王”,匯合于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而思孟一支則歷經坎坷,與法家和秦制激烈沖突,以至發(fā)生“焚書坑儒”。

    雖然“焚坑之禍”實際上是全面壓制法家以外的諸子百家,并非只對孔門(首當其沖的那些方士還并非儒家),后來儒者只講坑“儒”是為了突出自己的烈士形象。但是應該承認,在“周秦之變”中最鮮明地“從周”的儒家是這場鎮(zhèn)壓的重點。所謂“燔詩書,明法令”的說法和“以古非今”的罪名,都明顯地體現了“周秦之變”背景下的儒法沖突在這場事變中的重要性。而這也導致了儒門分化加劇。有些人,例如后來號稱漢代“儒宗”的叔孫通,靠曲學阿世、諂媚“暴秦”仍然混得不錯,而且秦亡后還有奶便是娘,“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史記·劉敬叔孫通傳》)。而另一些人,如以孔子七世孫孔鮒為代表的“魯諸儒”則相反,他們對暴政忍無可忍,從“異見人士”真正變成了革命黨。最后孔鮒帶領“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即陳勝)”,投身反秦起義。在兵敗陳下的悲壯一幕中,孔鮒這個“縉紳先生”居然與農民造反領袖陳勝一同死難。

    于是孔鮒與叔孫通,上繼孟子與荀子,代表了大分化中儒者的兩種主要選擇:是像孔鮒那樣繼續(xù)做“喪家狗”,甚至不僅“喪家”還喪身,成為反抗暴政的“烈士”呢,還是像叔孫通那樣改換門庭做“看家狗”?應當說多數儒者還是依違兩者間,既不能像孔鮒那樣殺身成仁,也不愿像叔孫通那樣寡廉鮮恥。

    以法治國儒治心 《論語》于是而為經

    然而在不斷碰壁之后,還是叔孫通的道路顯得越來越有優(yōu)勢。到了漢景帝時代,一些儒家還宣傳推翻暴君有理,宣傳所謂湯武革命、順天應人。結果在如今可以被稱為“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變”的那次“轅黃之爭”中,碰了一鼻子灰,漢景帝宣布革命理論不能再講,“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正好西漢前期幾十年間由道家演變而來的黃老之學是主流思想,而漢初黃老繼承莊子的犬儒主義,提倡順其自然、恢詭譎怪、因是因非、無可無不可,像孔老夫子那樣死腦筋想不開一定要“吾從周”,那不是犯傻嗎?于是在“上好申韓,下必佛老”,在上者指鹿為馬、在下者難得糊涂的氛圍中,后來之儒越來越學乖了,懂得“圓融通透”了。他們先是學會了“以法入禮”(瞿同祖先生曾論證過曹魏時“以禮入法”和“法律的儒家化”,但實際上此前數百年已先有“以法入禮”和“倫理的法家化”,到曹魏時再“儒家化”,此“儒家”已非彼孔孟時的儒家了)。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先生又把韓非發(fā)明的“三綱”弄過來,完成了“儒表法里”的改造,于是武帝龍顏大悅,儒家據說也就得到了“獨尊”的地位。盡管董先生“喪家狗”的習性尚未全泯,他在放棄“革命”的同時還把那裝神弄鬼的讖緯之學弄來,想對皇上保留一點“上天示警”的約束,但后來在曹魏到隋唐間皇上們又感不爽,下辣手殺了許多人,把讖緯禁絕,于是“上天示警”也不靈了。

    這樣,儒者便完成了從“喪家”到“看家”的演變。“百代都行秦政制”,體現“周公之道”的“五經”自然顯得太虛了些,經典盡管還是經典,但不能過于當真。這時《論語》的重要性就出來了:“霸道”既然惹不起,“外王”既然搞不成,我們就玩“內圣”吧!而《論語》作為紀錄孔子“嘉言懿行”的書,恰好用作修身養(yǎng)性的指南。于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

    今天理學家講濫了的“內圣外王”其實本來源于《莊子·天下篇》,是道家之言,并非儒家祖?zhèn)。正如李零所言,孔子那時只講“遠圣”(堯舜等遠古圣王)而從不言今圣。所謂“遠圣”也只是通過行仁政安天下,而不是通過修身養(yǎng)性體現出來的。亦即那時的儒學只講“外王”,而不講什么“內圣”。只是在外王無可挽回地變成“外霸”后,儒學才逐漸變成“向內用功”的心性之學。

    后來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行秀曾有名言曰:“以儒治國,以佛治心!比f松老人自知佛學不能治國,所以只為之爭取形而上領域的權威地位。但確切地說,這話與其說講儒佛關系,不如說用在法儒關系上更合適,就是“以法治國,以儒治心”(當然這里講的以法(家)治國決不能混淆于今天強調現代人權法治的“以法治國”概念)。秦不用說是以“反儒”治國的,“百代都行秦政制”的后世也不可能真正“以儒治國”,充其量不過是以“儒表法里”治國而已。于是不能治國的儒便只能“治心”了。這就是宋以后《論語》不但成了“經”,而且位列“五經”之前,乃至今天許多人談起儒家來不知有五經、但知有《論語》的原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