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
什么是“耳順”呢?就是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會覺得有他存在的道理;聽任何一種話,你會站在他的出發(fā)中國上去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其實這種“耳順”的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來表述就是一種悲天憫人,其實這就是一種悲憫之心,也就是說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發(fā)點與利益,這是一種包容,這是一種體會。
也就是說當你見到那么多人的時候,每個人以他的生活方式呈現(xiàn)的時候,我們是有理由驚訝的,但是如果你的這個體系能夠體諒到他的體系,如果你知道他帶著什么樣的生活歷程走到今天,也許就會多了一番諒解。
有一個諺語說的好,兩朵云只有在同一的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其實“耳順”之人是什么?就是不管這個云在5000米還是在500米,他總能體諒到在他這個高度、他的位置和他的想法。
其實一個人要想做到耳順,是讓自己做到無比遼闊,可以愈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讓自己的標準堅持在某一個地方。
其實用這樣的觀點來解釋“中庸”也許更為恰當!爸杏埂逼鋵嵤菍W習了所有外在知識之后,得到內(nèi)心的陶冶與熔鑄。
只有建立內(nèi)心的價值系統(tǒng),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我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這里膜拜,但是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是跟它采自同一塊山石的很多花崗巖,終于有一天,這些臺階變得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我們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磕莻佛像就淡淡地對這些臺階們說了一句話:因為你們只經(jīng)過了四刀就走上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千刀萬剮終于成佛。
所以我們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diào)內(nèi)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jīng)歷多少千錘百煉,甚至于千刀萬剮,只有了解這樣一個外在過程,才能夠穩(wěn)健地建樹自己的內(nèi)心。
孔子所說的這樣一個人生歷程的描述,也許對于我們今天來講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已經(jīng)立起來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經(jīng)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經(jīng)包容悲憫去體諒他人,是否終于做到從心所欲。
今天的社會給大家的壓力太大了,但是只有一個人有效的建立內(nèi)心價值系統(tǒng),才能把這種壓力變成一種生命的張力。
英國的科學家公布過一個實驗。他們?yōu)榱嗽囈辉嚹瞎线@樣普普通通廉價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強就做了一個實驗,在很多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加砝碼,加的前提呢就是他承受的最大極限,既不要把它壓碎了,也不要把它壓的不再成長了,就在確保它還能成長的前提下壓最多的砝碼,那么不同的南瓜壓不同的砝碼,只有一個南瓜壓得最多,從一天幾克、一天幾十克、幾百克,到一天幾千克,直到這個南瓜跟別的南瓜毫無二致的長大,長成熟的時候,這個南瓜上面已經(jīng)是壓著幾百斤的分量。最后的實驗就是把這個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試一試一刀剖下去是什么樣的質(zhì)地?當別的南瓜都手起刀落噗噗砸開的時候,這個南瓜刀下去彈開了,斧子下去也彈開了,最后這個南瓜是用電劇吱吱嘎嘎給劇開了,南瓜果肉的強度已經(jīng)相當于一棵成年的樹干。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實驗呢?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一個生命的實驗。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處的外在環(huán)境跟我們內(nèi)在反張力最好的寫照。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其實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學習《論語》,學習經(jīng)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jīng)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讓我們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的崗位,都作出無愧的交代,讓我們越早提前實現(xiàn)那種最高的人生境界越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