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關平
春節(jié)期間翻閱剪報,翻出一篇1995年2月21日《解放日報》的一篇短文,題目為《活得灑脫,去得從容──記夏公》(李子云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廣電部為他作95歲生日之后,他和我聊天的第一句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來。這話讓我悚然一驚。很少有作家能夠這樣嚴于衡量自己的作品!
讀了夏老的這句話,筆者感慨萬千。夏老在即將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時刻,為什么在回首自己眾多作品的時候最看重他的那篇僅有不到九千字的報告文學《包身工》呢?筆者對此浮想聯(lián)翩。
今年(2006)是《包身工》發(fā)表70周年,就此機會寫一點感想,以示紀念。
《包身工》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階級斗爭
夏老的著作頗豐,成規(guī)模的結集出版的選集就有多種。除此之外,還有《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作集》和《夏衍電影論文集》等。其中名氣比較大的作品有:劇本《狂流》、《秋瑾傳》、《上海屋檐下》、《賽金花》、《脂粉市場》、《風云兒女》、《壓歲錢》、《自由神》、《白云故鄉(xiāng)》,改編創(chuàng)作的電影文學劇本《春蠶》、《祝!、《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報告文學《包身工》,是夏老1935年寫成,1936年發(fā)表在“左聯(lián)”機關刊物《光明》創(chuàng)刊號。這些作品已經成為中國文藝寶庫中的經典。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夏老的許多作品,都有資格流傳后世的,那為什么他老人家卻偏偏鐘情于《包身工》呢?
為加深對夏老“可以留下來”這句話的理解,筆者重溫《包身工》這部作品,細細品味,又有所領悟。毛主席說過,“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保ā对谘影参乃囎剷系闹v話》)按照這個標準衡量,夏老的這些作品,階級性和政治性都是比較鮮明的。由于夏老的特殊經歷和生活環(huán)境,他對知識界比較熟悉,所以他的不少作品是以知識分子,尤以中下層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例如《上海屋檐下》、《愁城記》、《法西斯細菌》、《芳草天涯》等,而《包身工》的主人公則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工人階級。筆者揣度,夏老之所以認為《包身工》“可以留下來”,是不是因為這部作品所揭示的一個時代階級壓迫、剝削和蘊涵的革命道理更為鮮明的緣故呢?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戰(zhàn)爭前夕這一時期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社會的黑暗。那時,中國農村在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日益破產,東部沿海地區(qū)大批貧苦農民涌向城市,又為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靠近上海的蘇北地區(qū),每年都有大批無法生活的農家女子,被誘騙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資本家為了避免上海工人運動的威脅,就大量地雇傭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城市勞動者!栋砉ぁ愤@篇作品就是針對日本帝國主義這種殘暴掠奪,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嚴厲的抨擊。它以生動、真實的筆墨通過記敘作為廉價“機器”的蘆柴棒等一群紡織女工所遭遇的苦難,再現了舊中國工人階級身處社會底層的悲慘命運,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了日本帝國主義勾結中國反動勢力殘酷地壓榨中國工人階級的罪行。
這篇作品猶為可貴之處,是它不以揭露為滿足,而是在揭露資本剝削的本質、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后,指出了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必將奮起,砸爛枷鎖,埋葬萬惡的資本主義舊制度,迎來美好的社會主義新制度這樣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黑夜,靜寂的、死一般的長夜。表面上,這兒似乎還沒有自覺,還沒有團結,還沒有反抗,她們住在一個偉大的鍛冶場里面,閃爍的火花常常在她們身邊擦過,可是,在這些被強壓榨著的生物,好像連那可以引火,可以燃燒的火種也已經消散掉了。不過,黎明的到來還是沒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這些殖民主義者,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當夏老在文章中發(fā)出這個警告與怒吼的時候,中國正處于血與火的激烈搏斗之中。一方面是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化。日本侵入華北,不斷擴大侵略范圍,而國民黨政府卻實行喪權辱國的“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另一方面是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1935年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層層封鎖和圍追堵截,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陜北,隨后以民族大業(yè)為重,發(fā)表了“八一宣言”,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展抗日救國運動。這一年還發(fā)生了“一二九”運動,中國革命和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即將燃遍中華大地。這時,離新中國的誕生只有 13年了。在這樣一個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包身工》,其影響和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客觀現實決定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夏老的這篇報告文學,就充分體現了他的感情世界。這種感情使他念念不忘階級斗爭,使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說出“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來”的警世之語。
《包身工》的方向是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方向
作品是作者的思想窗口。夏老之所以能夠寫出《包身工》這樣優(yōu)秀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力作,是與他堅持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方向分不開的。
列寧說:“文學應當成為黨的文學。與資產階級習氣相反,與資產階級贏利的商業(yè)性的出版業(yè)相反,與資產階級文學上的名位主義和個人主義、‘老爺式的無政府主義’和惟利是圖相反,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應當提出黨的文學的原則,發(fā)展這個原則,并且,盡可能以完備和完整的形式實現這個原則。”(《列寧選集》1965年版第1卷第723頁)
為什么人的問題,為哪個階級服務的問題,始終是文藝的一個根本問題,原則的問題。
毛主席說:“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例如一方面是人們受餓、受凍、受壓迫,一方面是人剝削人、人壓迫人,這個事實到處存在著,人們也看得很平淡;文藝就把這種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就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huán)境。如果沒有這樣的文藝,那末這個任務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雖然毛主席的《講話》是《包身工》發(fā)表以后的事情,但夏老寫的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毛主席所說“驚醒”人民,“感奮起來”,“走向團結和斗爭”的一篇政治性、藝術性均佳的優(yōu)秀作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