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刻劃白楊樹外貌用兩個“筆直”,妙在重復。接下去寫樹干,寫樹枝,寫顏色,寫風采,層次井然,描畫全面,突出了白楊的高大形象。這與其說是對白楊的擊節(jié)贊嘆,不如說是對屹立在西北高原上高擎抗日大旗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熱情謳歌。
⑶ 一個春雨初晴的星期天,晴空萬里,暖風熏人,春意是多么撩人!在這花香四溢,春光明媚時節(jié),我們信步穿過了潘楊湖,登上龍亭。巍峨的鐵塔,聳立在古城東北隅。北城外,沙丘起伏,浩渺蒼茫,碧天黃沙,萬里相映。沙天相結(jié)處,正是“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天上來”的滾滾黃水。壯哉中州!古老中州卷起的革命波濤,也正象奔騰入海的黃河,在勞動人民的血管里奔騰激蕩。我們憑欄遠眺,全城瓦屋鱗鱗,煙波蕩漾。(曹靖華《好似春燕第一只》)
[簡評]作者通過描繪祖國自然景物的雄壯、美麗,預示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會卷起猛如“奔騰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之水的大革命波濤。手法高超,立意明朗。
⑷ 這時候已經(jīng)是午夜。往右邊瞧,可以看清整個村子。一條長街伸展到遠處去,有五俄里光景。一切都沉入了安靜而深沉的睡鄉(xiāng),一點活動也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人甚至不相信大自然能這樣安靜。人在月夜見到廣闊的街村,以及村里的小木房、干草垛、睡熟的柳樹,心里就會變得安靜。村子在安心休息,包纏著烏黑的夜色,避開了操勞、煩惱、愁苦,顯得溫和、哀傷、美麗,看上去似乎連天空的繁星也在親切而動情地瞧著它,似乎人世間人世間已經(jīng)沒有壞人壞事,一切都很好。左邊,從村邊起,田野鋪展開來,人們可以看見它一直伸展到遠處,伸展到天邊,這一大片田野浸沉在月光里,也沒有一點活動,沒有一點聲音。(契訶夫《套中人》)
[簡評]契訶夫在這里著意描繪沙皇統(tǒng)治下的一個鄉(xiāng)村月夜的景色,是為了襯托小說的主人公保守庸俗的精神面貌。作者愈是寫月色溶溶、萬籟俱靜,便愈能使讀者從表面的“平靜”中,隱隱聽到金鼓殺伐之聲。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腐朽的沙皇統(tǒng)治帶給人民的只是從精神到肉體的無比深重的災難,“不能再照這樣生活下去了”!
⑸ 陽光照暖大地,空氣清香,沒有鋤盡的青草在各處復活了,不但在林蔭路兩旁的狹長草地上生出來,而且只要有可能,甚至從石頭跟石頭中間的夾縫里鉆出來。樺樹啦、楊樹啦、野櫻樹啦,生出清香的、黏性的樹葉;快要綻裂的蓓蕾,在菩提樹上膨脹起來;烏鴉啊、麻雀啊,懷著春天的歡喜,忙著修理它們的窠兒;在那給陽光曬暖的墻壁上,蒼蠅快活的嗡嗡飛著。植物、鳥雀、昆蟲,全都高高興興。(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簡評]作者落筆在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萬象更新的春天,描繪了春天的一派復活的生機。這暗示讀者: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多夫和瑪絲洛娃也最終會在道德上更生,在精神上復活。開卷點題,統(tǒng)領(lǐng)全篇。
⑹ 這是七月里的晴明的一天,只有天氣穩(wěn)定的時候才能有這樣的日子。從清早起天色就明朗;朝霞不象火一樣燃燒,而散布著柔和的紅暈。太陽──不象炎熱的旱天那樣火辣辣的,不象暴風雨前那樣暗紅色的,卻顯得明凈清澈,燦爛可愛──從一片狹長的云底下寧靜地浮出來,發(fā)出清爽的光輝,沉浸在淡紫色的云霧中。舒展著的白云上面的細邊,發(fā)出象小蛇一般的閃光,這光彩好象煉過的銀子!呛鋈挥直懦鰟訐u不定的光線來,──于是愉快地、莊嚴地、飛也似升起那雄偉的發(fā)光體來。到了正午時候,往往出現(xiàn)許多有柔軟的白邊的、金灰色的、遠而高的云塊。這些云塊好象許多島嶼,散布在無邊的泛濫的河流中,周圍環(huán)繞著純青色的、極其清澈的支流,它們停留在原地,差不多一動也不動;在遠處靠近天際的地方,這些云塊互相移近,緊挨在一起,它們中間的青天已經(jīng)看不見了;但是它們本身也象天空一樣是蔚藍色的,因為它們都浸透了光和熱。天邊的顏色是朦朧的、淡紫色的,整整一天都沒有發(fā)生變化,而且周圍都是一樣的;沒有一個地方暗沉沉,沒有一個地方醞釀著雷雨;只是有的地方掛著淺藍色的帶子:這便是正在灑著不易看出的細雨。傍晚,這些云塊消失了;其中最后一批象煙氣一樣移游不定而略帶黑色的云塊,映著落日形成了玫瑰色的團塊;在太陽象升起時一樣寧靜地落下去的地方,鮮紅色的光輝短暫地照臨著漸漸昏黑的大地,太白星象有人小心地擎著走的蠟燭一般悄悄地閃爍著出現(xiàn)在這上面。在這些日子,一切色彩都柔和起來,明凈而并不鮮艷;一切都帶著一種動人的溫柔感。在這些日子,天氣有時熱得厲害,有時田野的斜坡上甚至悶熱;但是風把郁積的熱氣吹散,趕走,旋風──是天氣穩(wěn)定不變的確實的征候──形成高高的白色的柱子,沿著道路,穿過耕地游移著。在干燥而清凈的空氣中,散布著苦艾、割了的黑麥和蕎麥的氣味;甚至在入夜以前一小時還感覺不到一點濕氣。這種天氣是農(nóng)人割麥所盼望的天氣。(屠格涅夫《白凈草原》)
[簡評]作者用細膩的筆觸來繪畫大自然的美,反映了作品中的農(nóng)民們以及作者自己熱愛大自然的心情。作品后面,作者又描繪出農(nóng)民所處的悲慘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這種鮮明的對比,會使讀者情不自禁地沉思這種不相協(xié)調(diào)的情景的社會根源。
4、烘托人物心情,透露人物心理:
⑴ 庵周圍是水田,粉墻突出在新綠里,后面的低土墻里是菜園。阿Q遲疑了一會,……扯著何首烏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腳也索索的抖;終于攀著桑樹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是郁郁蔥蔥,但似乎并沒有黃酒饅頭,以及此外可吃的之類?课鲏κ侵駞,下面許多筍,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還有油菜早已結(jié)子,芥菜已將開花,小白菜也很老了。(魯迅《阿Q正傳》)
[簡評]這里關(guān)于靜修庵的園里院外的描寫,都是和阿Q的求食緊緊扣在一起的。竹筍、油菜、小白菜,在阿Q的眼里也并非要“賞鑒這田家樂”,唯一的衡量標準是能否充饑。在人物的行動中所展現(xiàn)的這個場景,烘托出此時此地阿Q饑不擇食,“青蘿卜也是好的”的急切心情。
⑵ 一會兒,那原來在黑夜中仿佛撐住了藍色天空的山峰頂上,出現(xiàn)好些伙白色的云塊,它們漸漸亮了起來,仿佛一團團預告大火來臨的輕煙,接著,陽光的大火就突然在鄰近的阿平寧山和維蘇威山的山坡上熊熊燃燒起來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