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xì)閱讀《故都的秋》一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1自然段中寫作者從杭州趕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這樣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遠(yuǎn)千里”這個成語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描繪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一個短語“半開半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最佳狀態(tài)。
5、作者認(rèn)為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應(yīng)該達(dá)到__________的程度。
6、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過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边@些句子表達(dá)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進(jìn)一步表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______。
7、“藍(lán)朵”一詞是__________的意思。作者用這個詞而不用別個詞是因為_________。
8、“落蕊”的“蕊”字讀音是(。
9、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寫對故都之秋的想念時,突出寫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時的所見所聞,而對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等名勝,只用一筆帶過。作者這樣寫的原因是(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陽縣人,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產(chǎn)生一種想走異地,飽嘗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體現(xiàn)不出故都之秋來。
C、作者在《住所的話》中寫過“在家吃點精致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閑書,不愿意將行動和平時有所移易;總之是懶得動!辈辉溉ヌ杖煌さ忍帲(dāng)然就寫不出那些 地方的秋景。
D、寫租住破屋時所見所感,更能體現(xiàn)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dá)出作者的主觀感情。
12、選出對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確的一項(。。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xì)極柔軟的觸覺。
A、作者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上,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槐樹的落蕊,把讀者帶進(jìn)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
B、作者運(yùn)用白描式的語言,憑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樹的特征,有動有靜地表現(xiàn)出來,文字像輕輕飄浮的白云,感情熱烈明快。
C、作者用簡潔清麗的語言,從自己的主觀感覺上,描寫了槐樹的落蕊。文字細(xì)膩清新,充滿詩情畫意,使讀者忘卻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感覺上描寫了槐樹的落蕊,“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表達(dá)出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13、《故都的秋》一文描繪了北國秋景。北國秋景,各處均有其特色,選出與下列五個景點配伍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棧ā。?/p>
A、夜月
B、鐘聲
C、蟲唱
D、柳影
E、蘆花
甲、陶然亭
乙、釣魚臺
丙、西山
丁、玉泉
戊、潭柘寺
A、dbaec
B、edcab
C、acbde
【答案及分析】
1、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因為故都的秋具有清、靜、 悲涼的特點
析:從課文中提取信息,歸納秋的特點。
2、表達(dá)熱愛故都秋色的強(qiáng)烈感情
析:分析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3、襯托北國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析:鑒賞句子,理解句外之意。
4、領(lǐng)略名花美酒
析:理解詞句意思。
5、看他賞透(或賞玩十足)
析:把握段意,揣測作者意圖。
6、作者對故都之秋懷戀;故都之秋的迷人
析:賞析段落,綜合歸納文字背后的用意。
7、藍(lán)色的花朵;因為作者以為藍(lán)色的和白色的搭配為佳
析:體會美感,提高審美能力。
8、(ruǐ)
析:鞏固基礎(chǔ)知識。
9、指細(xì)膩、清閑、落寞
析:把握文章情感基調(diào)。
10、看見一片梧桐葉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經(jīng)來臨了
析:理解句義。
11、D
析:不寫名勝,而寫破屋,對“破”所見所感,更能體現(xiàn)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12、A
析:用詞樸素,角度新穎,從細(xì)微處落筆,感人至深。
13、B
析:感受秋景的特色與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