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有詩前小序和本詩兩大部分。
序文概括敘述了詩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經(jīng)過,交待了作詩緣起,具有介紹本詩的主要內(nèi)容和加強其真實感的作用。
本詩分為四段:
第一段,寫秋夜江頭送客的情景。
詩人從送客落筆,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潯陽江頭船上;時間──夜;時令──秋天;景色──楓葉、荻花、秋風(fēng)蕭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無管弦,離愁別緒,憂悶慘傷。詩人被讒遭貶,謫居江州,內(nèi)心抑郁,今又送客遠(yuǎn)去,離愁縈懷,只想痛飲盡歡而別,卻苦無管弦相伴,唯有蕭瑟秋風(fēng),蕭索秋景,凄清秋色。一對好友,飲著悶酒,“舉懷消愁愁更愁”,不覺已經(jīng)酒醉,這才慘然告別。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景相生,讀者和詩人的心一起,陷入了無可解脫的苦悶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慘淡蒼白。“別時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絕妙烘托,形象概括。然而,就在一對友人面對茫茫江月慘然分別的時候,“忽聞水上琵琶聲”。這琵琶聲,無異空谷足音,亦無異于苦海孤舟,詩人沉重苦悶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脫,驚喜之情,難以自抑,以致忘記了已是回去的時候,而友人也心動神馳,忘記了開船出發(fā)。詩人承前之“無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個字,通過對主客驚喜忘情神態(tài)的描敘,便使詩意驟轉(zhuǎn),詩情突變,琵琶聲的悅耳動聽,琵琶女的奇妙才力,也由于這一側(cè)面描寫,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動表現(xiàn),整個故事,也由此引出。這一段,為詩中所要表現(xiàn)的悲劇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適的氣氛。
第二段,寫會見琵琶女的情況和琵琶音調(diào)之美。
作者采用閑閑起筆,漸漸引入的手法,記琵琶女登場。由于詩人和他的朋友聽到琵琶聲后驚喜不置,無限神往,于是乎“尋聲”而往;但是樂調(diào)優(yōu)美,不忍打斷,于是乎“暗問彈者誰”。琵琶女停止了彈奏。她飽經(jīng)滄桑、滿腹委屈,幽愁苦恨,無可告語,今幸有人動問,或可一傾情懷;但她又深知世態(tài)炎涼,人情澆薄,只好茹苦含辛,顧影自憐。她思緒翻騰,想說又不想說。“欲語遲”恰是這一不幸靈魂和復(fù)雜心理的形象描繪。然而詩人心花怒放,“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zé)糁亻_宴”,“千呼萬喚”,情真意切。琵琶女覺得盛情難卻,而又深恨漂零江湖,亦且含羞,“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二句,便寫盡了她此時的女兒情態(tài)。
以上所寫,是會見琵琶女的情況。人物出場的異乎尋常,暗示著她技藝和生活的異乎尋常,為突出人物作好了鋪墊。下面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突出寫琵琶音調(diào)之美。
琵琶女才力高絕,“轉(zhuǎn)軸撥弦”,試彈時的幾聲清響,雖然不成曲調(diào),卻已含無限情意,初見高手,不同凡俗。待到散調(diào)序奏時,“弦弦掩抑聲聲思”,音調(diào)是那樣的低沉抑郁,情思是那樣的悲愁深長;“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四弦合調(diào),神態(tài)是那樣的憂郁雅靜,動作是那樣的嫻熟自然。她哪里是在彈琵琶,她是在傾吐著自己的平生不幸和滿腹心事!她左手輕輕地攏,慢慢地拈,右手一會兒抹一會兒挑,配合默契,指法熟練自如,得心應(yīng)手,彈完《霓裳羽衣曲》,接著又彈《六幺》,都是名曲名調(diào)。名曲名調(diào)人所熟知,若非高手,自然落入俗套,斷難演奏出新的水平。然而,琵琶女卻只僅把它作為自己正曲前的“散序”(還沒有起拍子的散板引子部分),這是一般的彈奏者連想也不敢想的。于此也可想見她的曲子的正腔部分必然更為奇妙。事實正是如此。曲子進(jìn)入正腔繁音急節(jié)的部分,只聽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音響極其復(fù)雜多變,音聲極為輕脆動聽。對年輕時歡樂生活的美好回憶,使琵琶女無限興奮,彈出了復(fù)雜多變、輕脆動聽的樂聲,創(chuàng)造了輕快流暢的意境,就如同那美麗的黃鶯在花叢間關(guān)而鳴。但這種美好回憶只能使她更加清楚地認(rèn)識現(xiàn)實的冷酷,深味被遺棄的不幸,如同細(xì)小的泉水在堅冰之下幽咽而前的冷澀沉痛的意境恰是這種心情的寫照。彈著彈著,千愁萬恨一齊涌上心頭,琵琶女慘痛欲絕,無法自恃,實在彈不下去了,飲恨吞聲,“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越來越趨急快緊湊的曲調(diào),于滑轉(zhuǎn)流走之際,忽然咽澀停住,生出波折變化。但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因為琵琶的絕妙弦音,優(yōu)美意境,融和著琵琶女的全部不幸,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令人堪憐,堪思,只覺這種苦痛是無法用樂聲來表達(dá)的,正如同無法用語言表達(dá)一樣。聽眾的心和琵琶女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發(fā)生了共鳴,難以自撥。稍事沉寂之后,“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琵琶女以激越而雄壯的樂聲,進(jìn)一步表達(dá)自己的悲憤情感,波瀾又起,樂曲突然進(jìn)入高峰;曲終則用盡全力,收撥掃過四弦,樂聲一如裂帛,戛然而止。樂曲在音響的高潮中結(jié)束了。這時,萬籟俱息,周圍所有船只上的人們都沉浸在琵琶聲的優(yōu)美的意境中,悄無一言,心境全都如同那江心秋月似的慘白!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贝_系畫龍點睛之筆,且照應(yīng)開頭,交代了時間的推移(此時,已是月上中天)。以上,詩人從試彈直寫到曲終收撥,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琵琶女的神態(tài)和指法技巧,以一連串精切的比喻描摹出她的妙彈弦音,以簡要的評論和聽眾反應(yīng)、景物烘托,表現(xiàn)了她的幽憤情懷,創(chuàng)造了一個異常優(yōu)美動人的音樂意境,塑造出一個才力高絕、幽憤深長的琵琶女的感人形象。
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身世。
這樣一個才力高絕的琵琶女,為什么會淪落江湖,空船獨守?她為什么那樣幽憤深長,傷情縈懷?聽了琵琶女奇妙演奏的人,不能不對她滿懷同情,不能不關(guān)心她的命運。于是詩人讓琵琶女自述身世。琵琶女竭盡全部心力于演奏之中,聽者尚且那樣深受感動,她自己當(dāng)然更是肝腸俱斷,所以雖然演奏已畢,一時仍難以從中解脫出來,沉吟再三,這才“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略理思緒,端正因借琵琶女聲傾訴情懷而痛苦變色的容顏,莊重自述。她原籍長安,本為歌伎,十三歲就學(xué)會了彈琵琶,才高貌美,傾動京師,長安闊少、王子公孫爭相交接,頻獻(xiàn)殷勤,以厚禮相贈。酒席筵前,歌舞場上,她和他們盡情歡樂,窮奢極欲,根本無所顧惜。她就這樣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無憂無慮地渡過了青春時代。然而,變故接踵而至,弟弟從軍,姐姐去世,春秋代序,歲月流逝,自己孤苦無依,而又年長色衰,“門前冷落鞍馬稀”,終于遭到了無情的遺棄,只得嫁給一個商人。誰料商人只知愛錢謀利,根本不懂得什么愛情,終年在外,留下自己空船獨守,與明月江水為伴。寂寥難耐,哀哀誰告,深夜夢見年輕時候的歡樂生活,不禁清淚縱橫,濕了脂粉。這就是琵琶女的悲劇命運。唐帝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由于政治、經(jīng)濟(jì)的高度發(fā)展,城市畸形繁榮,歌樓酒館林立,歌姬舞伎迅速地形成了一個不小的階層,統(tǒng)治階級過著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生活。從琵琶女年輕時的生活,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唐帝國城市的畸形繁榮和貴族生活的荒淫揮霍。琵琶女的悲劇命運,正是這種畸形繁榮的必然產(chǎn)物,也正是統(tǒng)治階級以婦女為玩物的罪惡表現(xiàn)。琵琶女屬于被侮辱被損害的下賤階層,她們的生活地位決定了她們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對傳統(tǒng)道德的鄙棄和憎恨。琵琶女對缺乏愛情的商人婦的生活很不滿足,難于忍受,對昔日的歡樂生活留戀不已,夢寐難忘,對自己的慘遭遺棄耿耿于懷,深感痛苦,而且把這一切絲毫不加掩飾地盡情吐露了出來,這正是她所屬階層的獨特要求和性格的直接表現(xiàn)。所以,琵琶女的形象具有著廣泛的社會性,琵琶女的悲劇命運,是對社會罪惡的有力控拆。詩人以統(tǒng)治者的身份,通過對琵琶女前后生活變化的描繪,對她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當(dāng)然,琵琶女對年輕時的生活無比留戀,表明了她是一個不理人生的迷惘靈魂。就這一點上說,她是一個沒有反抗性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詩人的階級局限使她不可能真正認(rèn)識琵琶女的內(nèi)心世界,加之他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對長安生活的留戀,傅會到了琵琶女的身上,借以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悲憤,于是便歪曲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