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閬中市教師進修學校 張光富
這三者共同構成了詩人的人格的獨立精神!叭松鐗,一尊還酹江月”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摯愛,并在人生思考的多元取向中,最終落實到對個體生命與獨立的人格價值的不倦追求。詩人以“人生如夢”否定了追求政治功業(yè)的價值,以“一尊還酹江月”表達了他轉而追求道德價值,追求自我人格道德的完善的人生理想。這也是“達兼窮獨”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詩人“故我”的理想破滅了,但他不能不在社會存在中繼續(xù)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一尊還酹江月”這個與“江月”為伍,決不茍且從俗,保持自我本性的形象,正是張揚其人格的獨立精神,暗示出詩人新的人生思想──實現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記錄了蘇軾價值取向前后變化的過程。蘇軾在《東坡墓志銘》中說:“(蘇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墨,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矣。”這段話充分說明蘇軾思想的復雜性及前后變化的過程!盀跖_詩案”應是其思想變化的分水嶺。蘇軾在黃州給他朋友的信中說,李端叔對他的“稱說”是“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所“稱說”的“皆故我,非今我”。其“故我”、“今我”謂何?其詞的“周郎”者,故我也”:“一尊還酹江月”者,今我也。即執(zhí)著地追求功業(yè)理想者,故我也;追求實現人格道德完善者,今我也。詩人在這里借象顯之,思深而意遠。
總之,我們應根據詩人仕途上的進退觀、自我人格、個性氣質、人生理想的變化,去把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個文學意象的豐富內涵,去判定它蘊含的潛在的相對確定的定向暗示和情感意向,那種停留于語言形式而輕率作出簡單化、膚淺化,甚至曲解性的評價,是不可取的。最后,讓我們把詩句放回原作中、用簡表來說明它與全篇作品內容的有機聯系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