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實驗中學 申青山
步驟(3)重點語句及語段翻譯:
1、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任相,珍寶盡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特殊句式及關鍵詞語)
2、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省略句)
3、距關,毋內諸候,秦地可盡王也(通假字)
4、“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唬骸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要項伯。(詞類活用、固定短語、特殊句式、通假字)
5、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詞類活用及句式)
6、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保ㄌ厥饩涫剑
7、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關鍵詞語)
8、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枺撩桓矣兴忾]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詞類活用、偏義副詞、特殊句式)
9、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關鍵詞語)
10、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特殊句式)
步驟(4)課后作業(yè)布置:
思考:
1、課文是如何塑造劉邦、項羽等人物形象的?
2、如何認識與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尤其是項羽,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三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賞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評價歷史人物的得失(重點是項羽)
〖本課時教學過程〗
步驟(1)討論劉邦、項羽人物形象
劉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謀善斷。多謀機詐,很講策略。見風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虛偽、善于推諉。果斷。
項羽:缺乏政治遠見,沽名釣譽,為人不忍,剛愎自用,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許同學有不同認識,只要有理有據(jù)即可。
項羽的“自高自大”可結合鴻門宴的座次來談
步驟(2)賞析評價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劃人物形象的?
要點:
1、在矛盾斗爭中刻劃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圍繞著是否對劉邦發(fā)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態(tài)度展開。
2、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劉邦和項羽的矛盾是鴻門宴中最尖銳的矛盾,因此作者將這兩個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如劉邦的虛偽狡詐,項羽的直率粗獷。這一步應在分析項羽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點明四組人物的對照關系)
第二步:如何認識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紹,以突出項羽性格的悲劇性。
第三步:作者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母之中,三年,將遂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矣。自矜功伐,奮起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提示: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及行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導致了他的悲劇。
第四步:對手(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提示:劉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項羽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以他失敗了?梢娔芊裆朴萌瞬艑σ粋領袖人物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
第五步:項羽本人又是怎樣認識的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對項羽的評價又是怎樣?
題烏江亭
杜 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改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不輕言失敗。應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由“壯士哀“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分析入手。
李清照:氣勢豪壯,令人敬仰。結合李清照身世簡要點撥。
第七步:小結
步驟(3)布置作業(yè)
結合《鴻門宴》的學習,聯(lián)系古今人物對項羽的理解,將自已對這一人物的認識寫一篇人物評論。600字以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