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提倡朗讀:
要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最好是朗讀。朗讀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就像朗讀者自己在抒發(fā)感情一樣。一些優(yōu)美的語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讀成誦。朗讀盡量讀出作品的“原味”來,盡量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感情產(chǎn)生共鳴。
2、揣摩精警語句:
從有關資料和文章本身看,本文的寫作是一氣呵成的。作者沒有特意雕琢字句,但優(yōu)美的、精彩的語句很多,值得認真品味。例如開篇說“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除作為文眼的意義外,還可以進一步品味其中的深厚意味。不妨試作簡省:“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鄙宰鞲膭,意思一點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厚的抒情色調(diào)。一些字詞也很見功力,如“想飽嘗一嘗這‘秋’”“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3、消除時代隔閡:
由于寫作年代久遠,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困難主要是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也許在學生看來,“清”“靜”是“正面”的感受,與之相應的該是“悠閑”“欣喜”之類“正面”情緒、情感,所以“悲涼”好像是“清”“靜”之后的一大轉(zhuǎn)折。可以提示學生,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zhuǎn)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這種感受在郁達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時有流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