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寶雞中學 王斌鈞
【教學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chuàng)設(shè)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tǒng)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xiāng)、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在《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輕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那么,秋天呢?(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我說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xiàn)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板書:
讀懂客觀現(xiàn)實,體會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其背景
“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地點,帶有深切的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nèi)容,題目很深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xiàn)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詩宋詞和小說雜劇。曾赴日本留學,與郭沫若等發(fā)起創(chuàng)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1923年發(fā)表《春風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fā)起成立左聯(lián)”?箲(zhàn)爆發(fā)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島堅持抗戰(zhàn)。1945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diào),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于1934年8月。由于種種原因,郁達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本文是郁達夫1934年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當時,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協(xié)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即使偶有創(chuàng)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較為低沉。雖然如此,作者所寫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jié)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三、朗讀體味
1、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說明?
明確:
“清”──清閑恬靜安謐
“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衰弱蕭條
2、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gòu)成文章的基調(diào)。“清凈”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境,“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從結(jié)構(gòu)上說這種對秋的概括的說法是文章的總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線索所在。
3、作者在寫北國之秋時也寫了南國之秋,那么,作者筆下的南國之秋有何特色?
與這三個詞相對應的是在寫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個詞:“慢”、“潤”、“淡”。這個對比,烘托出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的特色,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此處可用幾個問題來啟發(fā)學生回答。
四、探討課文內(nèi)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xiàn)實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
明確:總領(lǐng)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板書:
清、靜、悲涼
2、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
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
板書:
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郁達夫?qū)?ldquo;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
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ㄒ暈樽畲危
點撥:因為“紅”的暗色調(diào)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diào)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6、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7、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
學生答: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里感到壓抑。
點撥: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嘗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須走出這種感覺,因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寫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國早已進入改革振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激發(fā)我們的當是壯志豪情。
五、思考研究
1、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主要是從哪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來概括。
明確:味。(板書)
(此問要求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卮鸫藛枱o須作太多理性分析,憑語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現(xiàn)達八處之多。
若學生思維過于分散,討論與答案差異較大,可提供幾個答案供學生選擇。如:色、聲、形、味、實、情,課文雖也寫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寫秋之味。)
2、讀第1、2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明確:北國的秋──清、靜、悲涼南國的秋──慢、潤、淡
(此問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3、讀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 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明確: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此題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目以選擇問答的形式設(shè)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
通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此為本課教學重點。
為了方便學生討論,可在討論前板書:
秋花──色秋槐──形
秋蟬──聲秋雨──味
秋果──實)
⑵ 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明確: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guān),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xiàn)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zhì)的抑郁善感有關(guān)。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guān)。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教師總結(jié)時,可板書: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
3、作家人個氣質(zhì)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
(此題旨在讓學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關(guān)系,這是本課教學難點。
分析時可與導語中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作比較,體現(xiàn)課堂線索。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很多,但詞作者只選取前門、蛐蛐、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來寫,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故都風情畫,很好地表達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附板書設(shè)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秋味:
南國的秋──慢、潤、淡
內(nèi)容提綱:
1、總起(1─2自然段)
⑴ 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感受與向往(1自然段)
⑵ 寫江南之秋不能讓人滿足(2自然段)
2、分寫(3~12自然段)抒發(fā)了贊美、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
⑴ 寫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3自然段)
故
⑵ 寫槐樹的落蕊及其有關(guān)的情況(4自然段)
都
記敘 ⑶ 寫秋蟬的殘聲(5自然段)
的
⑷ 寫秋雨及雨后話秋涼的場面(6~10自然段)
秋
⑸ 寫棗樹在秋天里的奇景(11自然段)
3、總括(13~14自然段)議論凡有情趣的人,對于秋,感總是一樣地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12自然段)
⑴ 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13自然段)
⑵ 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1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秋,是豐收的季節(jié),是成熟的季節(jié)。然而古往今來的文人對秋的感覺卻各不相同。出一些描寫秋的詩句嗎?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秋風秋雨愁煞人)(秋風吹不盡,總是至關(guān)情)(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有意染黃花,下幾滴凄涼雨)(秋風片帆急,暮靄一孤山)(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秋風入渡水,落日雁飛天)(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暮云空漬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秋日蘆花白如霜)(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街半月)(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主)(秋天南風當日雨,秋天北風干死鬼)(秋宵月色勝,萬里霜天靜寂寥)(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一夜綠荷霜剪破,嫌他秋雨不成珠)(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二、課文分析
1、默讀第12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
明確:應該是: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學生意見出現(xiàn)分歧,可提出幾句讓學生進行辨析。)
如:
A、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
C、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jù);B是觀點提出后對觀點的闡釋;C是本段中扣題的句子。
2、我們不妨來找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明確: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nèi)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3、統(tǒng)觀整篇課文,作者除了運用細膩的描寫來展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之外,開篇和結(jié)尾還用了怎樣的寫法?
明確:對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揚此,突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北國之秋勝于南國,從而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
4、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有兩種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的,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的。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教者認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飽嘗一嘗”;在文章的結(jié)尾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5、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diào)來頌秋呢?
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滿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jīng)歷。
6、現(xiàn)在我們再來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
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作者寫作是這樣,讀者閱讀文學作品也是這樣,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三、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的最大的區(qū)別在哪個方面?請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
2、為了說明上述區(qū)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比喻。作者用了四組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修辭辨認能力及理解能力。
部分學生可能會答成對比或類比,這是不對的。應該說總體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
對比,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本身是對比。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不是“味”。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板書:
本體──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
喻體──黃酒與白干稀飯與饃饃
鱸魚與大蟹黃犬與駱駝)
3、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頌秋。但是,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板書)
(此題可引發(fā)學生進行爭論,教師總結(jié)時可套用“含淚的微笑”,總結(jié)出“悲涼的頌歌”這個課時主題。)
4、本文的結(jié)構(gòu)怎樣?文章怎樣前后呼應的?
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jié)構(gòu),根據(jù)“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種景物,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雨后話涼、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將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并愿意拿壽命去換取北國之秋,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熱愛之情。首尾照應,回環(huán)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四、選擇重點語言設(shè)疑,進行揣摩
1、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下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揣摩點:作者飽嘗到了故都怎樣別具一格的秋“味”?
提示:秋天的顏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綠”,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開的有“味”,因為它多藍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眾人腳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襯;那蟬叫得有“味”,因為在南方,則“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樣;那風刮得有“味”,因為它使故都成了塵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閑人侃得有“味”,因為那方言的合轍而美妙,“倒來得正好”。
2、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揣摩點:從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主觀色彩”(情緒)?
提示:這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秋晨生活場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shù)葉縫間篩下來的光縷的數(shù)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顯然,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與“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獨居,顯然又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中難免有“孤單”感覺,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的感覺,便是一種最美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對社會的潔身自好,靜對秋光、秋花,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的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傷交織的情懷的著落點。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揣摩點:從這幅“落蕊圖”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示:對于秋之落葉,在杜甫筆下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壯闊景觀,是“秋風掃落葉”的荒涼情景,而在郁達夫筆下,則是靜得連人的耳鼻都無從把握,只有通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出“鋪得滿地”的落蕊的存在,讀之仿佛有親臨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細膩景之真切,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情悸的真實寫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獨、落寞和感傷情懷的自然流露。
4、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揣摩點:對于這“衰弱的殘聲”的秋蟬,作者稱之為“家蟲”為何意?
提示:一方面作者認為秋蟬的殘聲,是北平的特產(chǎn),點明在烘托北國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處都能聽見它們的啼唱,說明了它是北國悲涼的秋聲中的主角,因而稱之為“家蟲”,另一方面,把秋蟬當作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也暗合了作者的內(nèi)心對它的喜愛之情。對北國秋聲中這一“高音”的情有獨鐘。
5、在北國秋雨圖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閑人”的對話,其用意何在?
提示:在一層秋雨過后,兩個都市閑人就從故都的秋景中走出來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卻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從他們那“咬著煙管”的舉止里,那“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中,我們不難品出一個“閑”字來,那是一份閑適,一份瀟灑,而從那簡短的對話中,便開始了感情和心緒的交流。一個“唉,天可真涼了──”另一個“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從彼此的嘆答中,使我們感覺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diào)和韻味中,陶醉在這種腔調(diào)所喚起的有一定社會內(nèi)容的落寞和感傷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涼意之中。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diào)的社會人物來豐富自然的風物,用這“落寞和感傷”的京味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胡同文化》)
6、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揣摩點:作者在后文為什么強調(diào)“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與其自身有何用意?
提示;“有情趣的人類”,在文中側(cè)重于指文人學士,因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觸較深,因而對于天氣逐漸變得凄涼,接近寒冬的秋季,這些文人學士總是要進行“悲啼”的。尤其是中國的文人學士們,當在仕途上不得志時,內(nèi)心多產(chǎn)生失落、凄涼之感。這和暮秋的蕭索的景象一樣,像歐陽修、蘇武等就是這樣的文人,他們面對西風颯颯、草木凋零的秋天,都會引起心潮澎湃,引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共鳴。作者在寫古代文人學士,實際也是在表白自己,表中作為一名有著民主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內(nèi)心多感的“情趣”──深遠的憂慮和孤獨者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獨立于北國的寒秋中,曾經(jīng)如夏蟬一樣高唱過“喚醒民眾的醉夢,增進民主的地位,完成民眾的革命”的他,由于現(xiàn)實的不得志,雖然隱逸于山水之中,而當面對北國深秋的秋聲、秋雨之時,此情此景,能不引起他內(nèi)心的“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傷感之情嗎?
7、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揣摩點:整篇文章,作者或議論,或抒情,或描寫,都展示著一種感傷、憂郁而又清靜、閑適的情緒,可卻有這樣的一個結(jié)尾,讀后有何感受?
提示:作者這樣的收筆,就如同一條舒緩的小溪,經(jīng)過長久的蓄積后,達到了噴涌而出的飛瀑之勢,熾熱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萬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勢不可擋地奔騰而出,作者愿以生命為代價,換得北國之秋的長在。這是何等的眷戀,何等的激,仿佛我們眼前站立著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傷的主人公。
準備:先渲染悲涼的氛圍,可找來用排蕭演奏的名曲。
語調(diào):舒緩、深厚、沉靜、無奈。
目標:要把郁達夫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那種深遠的憂慮和孤獨的冷落,把滲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的悲涼,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歸納總結(jié):
1、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品味語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語言方法,誦讀精彩文段等等。
2、歸納品味語言的四條方法:找出關(guān)鍵詞語;比較不同句式;體會深層含義;誦讀精彩文段
3、要求學生課后誦讀,繼續(xù)品味其他精妙語言,并總結(jié)出更多品味語言的方法。
五、思考練習
情景相生,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有時往往一字著色,一字著情。如我們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
1、選詞填空: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 )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寄》司空曙)
A、綠
B、紅
C、黃
D、殘
明確:黃。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對偶。
2、課堂口頭訓練,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假如你要以《雨》為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過雨景的描寫,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傷、喜悅、憤怒、悵惘等,你會選擇雨中的哪些景物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