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肖家蕓
師:今天我們學的是一篇自讀課本《故都的秋》(板書課題、作者)請大家齊讀兩遍課題,揣摩揣摩,這個題目告訴了你什么。
生:(齊讀兩遍,一生舉手)這個題目點明了所寫內(nèi)容。
師:能從語法分析著眼,說得再具體明確一些嗎?
生:“秋”是中心詞,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寫秋景;“故都”是修飾語,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師:“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寫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師: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這些特色集中體現(xiàn)在哪些段落的描寫之中呢?請大家采用觀其大略的跳讀法,快速識別景物特色概括的詞句,標出集中寫景的段落?凑l讀得又快又好。
生:(快速翻閱圈點,一分鐘多一點便有舉手發(fā)言者)“清、靜、悲涼”是故都秋的特色。
師:大家說,對嗎?
生:對(齊聲)。
師:(面向答題同學)你為什么讀得這么快這么準?介紹介紹經(jīng)驗。
生:好的散文一般是開宗明義,點出文眼或主線,所以讀散文開頭句特重要。
師:你能舉出學過的課文例子來證明一下嗎?
生:如《荷塘月色》開頭的“心情頗不寧靜”,《綠》開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
師:說得很對,只是不全面。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說瞻前顧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義的訣竅。本文開頭的“清、靜、悲涼”確實是全文的眼。那么集中寫景的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師:你能推斷一下,本文學習的重點在什么地方?
生:在3~11段。
師:理由是什么?
生:3~11段是文章寫景的主體,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師:說得好。我來誦讀文章的主體部分,你們眼耳手腦并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圈起呈現(xiàn)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下面就請大家順著我誦讀的導引,神往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
(教師范讀,以低沉舒緩的語調(diào),渲染出課文所描寫的“清、靜、悲涼”的氣氛,將學生帶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
大家聽完了,再復查一遍,看看描繪秋色、秋聲的詞語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
生:文中寫秋色的依次有:蘆花、柳影、夜月、碧天、牽;、棗子。
師: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牽;ā弊髡咦钕矏鄣氖撬{色,我以為用“藍朵”概括更具體一些。另外,人穿的“青布”也應是秋色的一種。
師:這位同學由物及人,開拓了視野,補充得好!還有新發(fā)現(xiàn)嗎?
生:我以為“槐樹的落蕊”也是秋色中的一種,它的花白里透黃,與文中描寫的其他色彩格調(diào)一致。
師:(激動地)你知其然,還說出了所以然,高人一籌。(臺下掌聲響起)請繼續(xù)說,你說“與其他色彩格調(diào)一致”,文中描寫的諸多色彩總的格調(diào)是什么?
生:冷色。
師:能簡要分析一下嗎?
生:蘆花、槐蕊是灰白色,碧空、藍朵、青布是青藍色,柳影、夜月是暗黑色,所以說故都的秋是融灰白藍暗等多種冷色調(diào)于一體。
師:分析精當,掌聲鼓勵。ㄅ_上臺下,掌聲響起)面對這么多冷色調(diào),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受?
生:我會感到很冷清,很孤獨。
師:大家會有同感嗎?
生:有(齊聲)。
師:對!觀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喲!故都的秋聲如何呢?
生:文中寫了不少秋天的聲響,比如:蟲唱、鐘聲、蟬聲、雨聲、人聲。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第七段有一句“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這里的“息列索落”應是風雨交加的聲音,我們聽到明寫的雨聲,還應辨出暗中的風聲。
師:這位同學的超人之處在于從細微之中推出隱含的東西。借鑒這種讀法,還能獲得類似發(fā)現(xiàn)。
生:我讀了第四段“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這句,耳旁就回蕩著那細微的刷刷聲,我以為帚聲也是秋聲的一種。
師:好!不過,這么多聲響交迭一起,“故都”究竟是鬧還是靜?
生:當然是靜。
師:有分析,有例證,才能使人信服。
生:試想,在那無際的秋空下,連小蟲、掃帚這些細微之聲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之靜嗎?好比我們家里的鬧鐘,在人多喧鬧時,你根本聽不見它的走動聲;你能聽得見,那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師:有理有據(jù),深入淺出,我服了。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常用的以動襯靜的藝術(shù)辯證法。由此看來,聞秋聲,故都的秋好寂靜啊!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你處在如此寂靜的秋空之下,你會有什么感受?
生:孤獨、痛苦。
師:對!越靜,越感孤獨。如果你既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將油然而生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生:悲涼。
師:說得好!這“悲涼”二字便是故都那濃濃的秋味所在。不過,我有個疑惑,哪位幫我點撥點撥: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鬧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生:因為作者不喜暖色,不好熱鬧。
師:為何不喜暖色,不好熱鬧?
生:作者當時心境不好。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讀提示”中寫著呢。
師:請摘要讀一讀。
生:(讀“自讀提示”第三段前半部分說明文字,略)
師:能就此分析一下嗎?
生:是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diào),總想找寧靜處。我要是遇上不快的事,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連燈都不開,這樣才好受一些,我想這種感覺人人都有。(臺下掌聲響起)
師:好極了!這位不僅將心比心,善解人意,更重要的是他點出了“時──情──景”三者的關系:感時生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nèi)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這種特色必須在讀中品味,請大家齊誦3~4段,力求讀出清、靜、悲涼來。
生:(齊讀)
師:味道還沒有充分讀出來,課下要反復讀。把握了情與景的辯證關系,才能于細微之處見精妙。下面我來點幾處,你們評評看。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