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學 符瀚水
【背景與主題】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多向,開放和動態(tài)的對話,交流過程。教學活動是一種雙邊和多邊活動。因此,教學過程中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自由、安全的教學環(huán)境,特別是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遇到突發(fā)事件時,這點至關(guān)重要。我在2005年10月份被分配到那大中學,學校安排我上高一年級的語文課。授課過程中,我認真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然而,在高一(19)班上《故都的秋》這課時,我遇到了一個突發(fā)事件,那么怎么辦呢?我因勢利導,把錯誤變成了課堂資源。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現(xiàn)場的教學生成。下面是《故都的秋》的教學片斷。
【教學過程】
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是杜甫常為異鄉(xiāng)客,觸景生情,悲秋懷愁緒而寫下的詩句。是的,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無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產(chǎn)生“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凄美。這種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許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今天,我們來賞析一篇這樣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
師:看文章標題,指出中心語是什么?本文的寫作重點是什么?
生:秋,故都特有的秋色。
師:大家看標題,“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與“故都”結(jié)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師:快速閱讀全文,明確故都的秋有何特色?
生:第一段!氨眹那飬s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師:這些特色的描寫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3至11段是集中描寫特色的段落。
師:朗讀3~11段,附帶任務(wù):⑴ 圈出文中呈現(xiàn)色彩的詞語;⑵ 標出文中傳遞聲音的事物的名稱。請大家隨朗誦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語調(diào)要低沉舒緩,渲染出“清”“靜”“悲涼”的氣氛)
生誦讀。
師:請說出呈現(xiàn)出色彩的詞語。
生:蘆花、柳影、夜月、青天、藍朵、落蕊、棗子,還有“青布單衣”。
師:由物及人,視野更開闊,找得好。我們來看這些呈現(xiàn)色彩,從色彩的冷暖看,這些色彩多屬于──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藍灰等多種冷色調(diào)。
師:那么,這種色調(diào)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生1:冷清,孤獨。
生2:寂寞、凄涼。
師:好!故都的秋色是這樣的冷清,故都的秋聲呢?
生1:鴿飛聲、蟬聲、風雨聲、問答聲……
生2:還有清掃落蕊的聲音。
師:讓我們集中聽聽作者筆下的秋蟬的鳴叫,看看會引起怎樣的感受?
學生討論。
師小結(jié):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如《雨霖鈴》中的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那么在《荷塘月色》的蟬聲是襯托出環(huán)境的靜寂,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氛圍。
師:寫這么多聲音,有沒有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場面呢?為什么?
生1:無,作者是以動(聲)襯靜,以聲音反襯了故都的寂靜。這正達到了王籍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shù)效果。
生2:王維的詩歌《鹿柴》也有這種藝術(shù)境界,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边@里以夕照和“人聲襯托深山的幽、靜、空。
師:作者繪聲繪色為我們描繪了幾幅秋光圖?請概括。
生:五幅。有:靜對藍朵、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人話秋、秋果將熟。
師:假如你就是流浪在外面的人,面對如此五幅秋光圖,你的心頭會油然而生一種什么感覺?
生:悲涼,清靜……
師:我們學習到這里,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齊背:
師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那個同學說說,這首小令的意境美。
生1:這首小令是寫羈旅天涯的人孤獨無助。
生2:老師他說不對,應(yīng)該是這樣理解,一只烏鴉被打昏在樹上,古道上沒有草給馬吃,只能喝西北風,人沒有東西吃,以致斷腸在天涯。
學生笑,教室沸騰起來,并且起哄聲響起。
面對這種突發(fā)事件,我保持冷靜,我沒有否認這位同學的答案,也沒有肯定。
師:這位同學這樣理解,是不是也有一種孤獨無助,凄涼的氣氛呢?同學們可以結(jié)合課本的內(nèi)容來討論。
生:是有這種氣氛,但是這樣理解不對。
學生熱烈討論,并且糾正錯誤,這位同學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師小結(jié):這短短的28個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圖,特別是前三句不以動詞作中介,而連用九個名詞溝繪出九組剪影響,交相疊映,創(chuàng)造出蒼涼蕭瑟的意境,映襯出羈旅天涯茫然無依的孤獨與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雋永含蘊。
師:本文雖然沒有用古典詩詞那樣凝煉的語言,卻以細膩的筆觸傳遞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極富個性色彩的韻味。讓我們再品讀一回3至11段。
注意語速舒緩,語調(diào)低沉,力求用聲音傳遞出清、凈、悲涼的秋味。
生讀。
師:文章的標題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與倒數(shù)第二段卻寫了南國的秋,為什么?
生討論:作者借南國的秋的溫、潤、慢,通過對比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是南國之秋所無法比擬的,從而,突出作者對它的熱愛之情。
……
【反思與啟示】
這節(jié)課我注重進行欣賞性閱讀,體味本文緊扣“清”“靜”“悲涼”著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的寫法,并在這基礎(chǔ)上進行拓展,用有關(guān)于“秋”的詩詞來理解課文,嘗試研究性學習,實施教學互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想不到課堂當中發(fā)生了意外事件。但我能冷靜應(yīng)變,把“壞事”變成“好事”,使課堂變得更加活躍,更加充滿生機。我想,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善于啟發(fā),那么課堂將會充滿活力。在這節(jié)課中,我受益匪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