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教研室 康忠悅
被稱為中國古典文學明珠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作為高三語文教材,可分析之處甚多:感人的故事、縝密的結(jié)構(gòu)、精美的語言等等?墒窃诮虒W中如果簡單地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必失之膚淺,收效甚微。因此,針對高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為目的的自讀擬題、改編劇本、品評覽賞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讀寫訓練,使讀寫互促,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自讀──分擬標題
《孔雀東南飛》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學生對此會有興趣。但若僅以文讀文,很容易使學生淺嘗輒止,以了解故事而滿足,達不到真正的閱讀目的。因此,在簡介詩作有關(guān)情況之后,根據(jù)課后練習要求,重點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要求通過自讀,理清詩歌敘述線索,依照情節(jié)發(fā)展,分擬情節(jié)標題。提示學生對情節(jié)的劃分和標題的擬定要獨到新穎。這樣要求明確的課文自讀,學生積極性高;為擬出獨樹一幟的小標題,學生肯專心鉆研,這就有效地克服了學生閱讀中存在的粗疏之弊。自讀效果的檢查,除個別詞句理解之外,重點以交流“擬題”為主,由“擬題”的水平,檢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實踐證明,多數(shù)學生能在自讀基礎(chǔ)上擬出較合故事情節(jié)的標題,有的還頗具新意。如一生所擬:“遣歸”、“逼嫁”、“殉情”、“化鳥”,四個小標題以簡潔的文字概括了故事大意,揭示了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luò),突現(xiàn)了矛盾沖突的核心,確費一番心思。
采用要求明確的分擬標題的自讀方式,既促使學生集中精力理清詩作思路,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效果勝于師生同譯的“講讀”法。
二、改編──精雕細刻
《孔雀東南飛》一詩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等典型形象,人物性格鮮明,語言極富個性,十分精彩。怎樣讓學生更好地體味人物性格,學習個性化語言特點呢?在指導自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jié)之后,我大膽地采用讓學生將詩作改編為劇本的方法,對課文學習重點精雕細刻,以加強對人物個性化語言的體味,增強對人物性格的感知。在改編之前,結(jié)合劇本有關(guān)知識向?qū)W生提出編寫要求:以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刻畫人物性格為訓練中心,以現(xiàn)代口語表現(xiàn)人物語言為主要方式;可以結(jié)合想象,進一步充實細節(jié)刻畫;同時對情節(jié)的安排可做適當調(diào)整,力求改編的劇本能供簡單演出使用。
由于首次接觸此項訓練,學生興致極高,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實踐證明,盡管學生對劇本編寫技巧不嫻熟,或情節(jié)欠完整,或沖突欠集中,但在人物語言刻畫上還是較成功的,基本達到了通過人物語言展示人物性格的訓練目的。尤其對蠻橫無理的焦母和見利忘義的劉兄的刻畫更是精彩!氨萍蕖币还(jié)有個學生這樣改編:
劉兄:(大聲)蘭芝!蘭芝!
蘭芝:大哥。
劉兄:蘭芝,今天太守家來提親,這事兒你是怎么個打算?
蘭芝:大哥,我──我跟仲卿有約在先──
劉兄:什么仲卿!那是什么東西!現(xiàn)在提親的是太守的公子,比那小吏不強上十萬八千倍?別傻了,到了太守家,可有你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告訴你,這門親事,你不應(yīng)也得應(yīng)!就這么定了!
蘭芝:(欲言又止,淚如泉涌)
……
改編的這段文字,淋漓盡致地活畫出了劉兄蠻橫粗暴、見利忘義的丑態(tài);也寫出了蘭芝在劉兄面前強忍憤怒的心理活動,為下面蘭芝性格的發(fā)展巧妙地設(shè)伏。
在刻畫人物語言的同時,細節(jié)的改編也較出色,蘭芝辭歸前的心態(tài)和殉情前的話別兩外尤為傳神。
改編其實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通過對詩作的改編,學生對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感知更具體、強烈,這可心說是閱讀的進一步深化;同時,在實際改編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評論──品味鑒賞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高三學生應(yīng)“初步具有對文學作品的鑒別欣賞能力”。為使學生深入挖掘品味詩作深層的意蘊,將學生思維由對故事表象的認識引至對作品進行評判的較高層階段,在自讀改編之后,特意組織了對《孔雀東南飛》的品評鑒賞。
文學作品的鑒賞是多角度的,同樣對《孔雀東南飛》的鑒賞也是多角度的。在品評之前,先引導學生確定品評的角度,提出明確要求。因初次接觸此種寫作形式,教師要幫助學生按不同角度分擬評論題目,組織評論內(nèi)容。如評論人物,可評一個,也可評幾個;評論故事,可重在揭示其社會意義;評論詩作藝術(shù)成就,可以從結(jié)構(gòu)、語言等入手。組織學生品評的目的重在看學生的思辨是否有深度,說理是否充分,對材料的運用是否恰當。
品評文章完成后,可進行適當?shù)慕涣。交流中,一些“熱點”問題會引起共同的舉趣,如焦、劉殉情的意義,會有不同的看法,可適當引導辯論,目的在于開闊學生思路,提高思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鑒別欣賞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交流之后,教師可介紹有關(guān)品評之作,同時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認真修改習作,以補課堂之不足。
自讀擬題是對課文的粗線條梳理,改編劇本是對課文學習重點的精雕細刻,品評鑒賞則是閱讀的延伸,集讀寫于一體。三個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而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有組織、有目的的自學活動中,學生培養(yǎng)了多方面的能力,消除了單純“講讀”帶來的困惑和厭倦,實現(xiàn)了學習的自我滿足,并且得到了獨立思考和表現(xiàn)的機會。這或許就是此一嘗試的益處所在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