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的駱駝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卻營造出數(shù)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提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nèi)容,教學時,要利用好插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的道理卻很有現(xiàn)實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課文引人入勝是因為采用了懸念的手法。文章并不急于告訴我們究竟該怎樣才能畫出最多的駱駝,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個徒弟所畫的畫,讓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讀,最后揭開奧秘,說明為什么小徒弟的畫是最好的。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jié)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開發(fā)學生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shè)情境,或者從類似的民間故事入手,或者營造一個相同或者類似問題情境,以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diào)動的基礎(chǔ)上,導(dǎo)入本課的學習。
2、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fā)性。要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可以先讓學生參照課文前的提示語,明確學習的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教學的重點是引導(dǎo)全班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盡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到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畫法,那就是把駱駝畫小。當然,駱駝畫得越小,畫出的駱駝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他用駱駝的頭來代表整個駱駝,這樣,他畫出的駱駝數(shù)就比大徒弟多了。不過,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他們畫出的駱駝數(shù)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脫出俗套。與他們相比,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最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究竟會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教學中,老師也可以問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
3、課文最后學習伙伴說:“我也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的事!蹦康氖且龑(dǎo)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拓展開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也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4、老師可以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chǔ)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可以回憶一下學過的課文,比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聰明的華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也可以列舉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畫家作畫的一些巧妙的構(gòu)思。
【參考資料】
〖畫家作畫的構(gòu)思〗
1、繪“藏”:
有人給畫師出了一個題目:深山藏古寺。畫師們煞費苦心,精心制作──有的畫出群山綿延,林木繁茂,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畫了群山逶迤,森森古木之中露出了古寺似的塔尖;有一位畫師也畫了山,畫了樹,卻不見古寺,只畫了蜿蜒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汲水的老和尚。
提示:老和尚與古寺緊相關(guān)聯(lián),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藏的意思出來了。第一、二幅或露寺角,或露塔尖,說不上是“藏”了。
2、畫“聲”:
據(jù)說著名作家老舍曾經(jīng)給畫家齊白石出了一道畫題:蛙聲十里出山泉。畫蛙聲,也許只要畫出鼓起鳴囊的青蛙就行了,但要畫出“十里”,還要“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齊白石思來想去,終于完成了──他以青山為背景,從山中流出淙淙泉水,水中歡快地游動著好幾條蝌蚪。老舍看見了,十分贊賞。
提示:山泉中既然游動著蝌蚪,由畫面展開聯(lián)想,不難推出泉里邊必有青蛙,透過畫面,一片蛙聲似乎遠遠傳來,縈繞耳際呢。
2、傳“香”:
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后,特別設(shè)立了翰林圖畫院,并用考畫來取仕?碱}都是一句詩,讓考生根據(jù)詩句的內(nèi)容作畫。有一年,考畫的內(nèi)容是“踏花歸來馬蹄香!边@是“花”“歸來”“馬蹄”都好表現(xiàn),唯有“香”是無形的東西,用畫很難表現(xiàn),這就得考生們動一動腦筋了。有的畫是騎馬人踏青歸來,手里捏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畫上沾著幾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別出心裁,他畫了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主考官一見之下十分欣喜,當眾表揚了他。
提示:既然“踏花歸來”,再畫花,與題不合;但直接在馬蹄上畫花,又顯得太直露了。而蝴蝶繞蹄翻飛,恰恰暗示踏花歸來,馬蹄上花香猶存,引得蝴蝶前來湊熱鬧,含蓄而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十分精妙。
《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教學設(shè)計
【設(shè)計理念】
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2、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dǎ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教學目的要求】
1、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默讀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jié)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重難點·關(guān)鍵】
認真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
錄相:畫家作畫的構(gòu)思(包括繪“藏”畫聲傳香)
【多媒體課件】
1、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三個徒弟作畫的不同構(gòu)思和結(jié)果。
3、課文錄相顯示: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愛迪生救媽媽。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洞悉課題的涵義
板題:12、想別人沒想到的。
全班齊讀課題,洞析課題的涵義,指導(dǎo)學生展開討論。
播放錄相:繪“藏”、畫聲、傳香。
學生看后,師問:通過觀看錄相后,你有什么話要說一說。指名學生答題,進一步明確課題的含義。
二、細讀全文 明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1、出示課件一:
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文。
(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小組先討論,后推薦代表在班上說一說。
2、進一步分析小徒弟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呢?指導(dǎo)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
3、屏顯課件二:
三個徒弟作畫的不同構(gòu)思和結(jié)果。
4、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盡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到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畫法,那就是把駱駝畫小。當然,駱駝畫得越小,畫出的駱陀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他用駱駝的頭來代表整個駱駝,這樣,他畫出的駱駝數(shù)就比大徒弟多了。不過,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他們畫出的駱駝數(shù)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脫出俗套。與他們相比,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最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究竟會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
5、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小徒弟取日生就是因為做到了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點。(板書:開動腦筋 柳暗花明又一村)
6、抓住契機,師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將課堂教學情境進一步推向高潮。
7、反復(fù)誦讀課文第七自然段即畫師說的話,理解畫師的慧眼獨具之處。
8、學習文中的“小泡泡”:我也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的事。師引導(dǎo)學生結(jié)合學習、生活實際事例暢所欲言。
9、屏顯課件三,整體認識,理解全文。
三、升華主題 充分理解課題
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chǔ)上,提醒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怎樣去想,去做。
學生在發(fā)言、交流后,教師總結(jié)全文,布置課后作業(yè)。
學了本文后,你有哪些大的收獲,寫一寫,把你的感受讀給家里人聽,與他們一起分享你的喜悅。
【板書設(shè)計】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
開動腦筋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