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說明
〔解題〕
本文是蘇聯(lián)作家瓦?切爾內紹夫寫的一篇記敘文。文章以清新的格調記敘了“我”在童年時代經(jīng)歷過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在“我”7歲時,爺爺和爸爸帶“我”去打野鴨。“我”趁大人去找小船時,受到了村里孩子的刺激與捉弄,受虛榮心理的驅使,冒險用長竿子捅了馬蜂窩,結果被馬蜂蜇得臉都變了形,闖了大禍。文章寫出了純真的童趣和孩子好奇的心理,贊揚了兒童在做了錯事后,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做法。
〔結構分析〕
文章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與結局次序記敘的,共10個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爸爸和爺爺答應帶“我”去打野鴨。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寫發(fā)現(xiàn)了馬蜂窩。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寫捅馬蜂窩的過程。這部分寫了村里的孩子出于對“我”這個外來人的排斥,進而采取了惡作劇的手法,步步緊逼地在“敢”字上做文章,傷害“我”的自尊心,最后迫使“我”這個不知道捅馬蜂窩嚴重后果的外來人拿起了竿子,干了蠢事。這時他們捉弄“我”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危險已經(jīng)降臨,他們又善意地提醒“我”“快逃命”,這說明村里孩子的做法雖然很過分,但他們搞的還是孩子式的惡作劇,并無惡意。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至篇末),寫捅馬蜂窩的結果。“我”被馬蜂蜇得很重,臉都腫變形了,同時對這次行動進行反思總結。
〔語意理解〕
“我7歲的時候,爸爸和爺爺答應帶我去打野鴨,這是我懇求了很久,他們才答應的。”
“野鴨”,一種鴨科動物,屬鳥綱。野鴨體形差異較大,通常較家鴨小。趾間有蹼,善游水。多群居在湖泊中,雜食或以植物為主食。肉可食用,羽毛可制絨,是重要的經(jīng)濟水禽。打野鴨要到有湖泊、河流的大自然中去,對兒童有巨大的吸引力。“懇求”,誠心而殷切地請求。打野鴨要到野外湖泊去,很艱苦,也有一定的危險,當然大人不愿帶兒童去。但這一活動的冒險性與獵奇性強烈地吸引著“我”,使“我”不斷“懇求”大人。“我”“懇求”“很久”,大人才答應帶“我”去打野鴨。這次打野鴨的機會真是來之不易。
“稻草房的屋檐下,露出一個黑糊糊的馬蜂窩。”
“馬蜂”,是胡蜂的通稱,也叫螞蜂。大型昆蟲,體細,身體呈黃或紅黑色,有黑色或褐色斑點或條帶,有母蜂、雄蜂及工蜂等個體,群居。夏季在屋檐下或樹杈等處做巢。本句中“我”所見到的馬蜂是在稻草房的屋檐下做巢。由于馬蜂背部有黑色條帶與斑點,且聚在一起,不斷活動,加上馬蜂巢是由六角房密集而成,所以,看上去是“黑糊糊”的。
“‘誰,誰?’淡黃色頭發(fā)的孩子做了個鬼臉兒,模仿我的口氣說,‘你干脆就說不敢得了。還裝什么?當然是你呀!除了你,還有誰?’”
“鬼臉兒”,原意是用厚紙做成的假面具,是兒童的玩具,多按戲劇中人物的臉譜制作。后來引申為故意做出來的滑稽的面部表情。在前文,孩子們曾嘲笑說“我”沒有獵槍,提出讓“我”用長竿捅馬蜂窩。在這里淡黃頭發(fā)的孩子再用激將法刺激“我”去捅馬蜂窩。他先接“我”裝作沒聽懂的話反問,肯定地指出“讓捅馬蜂窩的就是你”;繼而做鬼臉,使“我”情緒沖動;進而指出“我”膽小,不敢,故意裝聽不懂;最后更激烈地、鮮明地指出捅馬蜂窩的“當然是你”“還有誰”。這個小孩對激將法的使用還真嫻熟、老道。面對這種步步緊逼的傷害與揭露,“我”的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線最終被突破了,沖動戰(zhàn)勝了理智,于是干出了蠢事。
“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得‘嗡’的一聲巨響,只見無數(shù)個黑黃色的馬蜂向我撲來,我本能地兩眼一閉,雙手抱住頭,只覺得有什么東西使勁刺了我腦門一下,痛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馬蜂窩‘爆炸’了。”
這段話,細致地寫出馬蜂炸窩的情形。這是捅馬蜂窩的結果。“說時遲,那時快”,是傳統(tǒng)說書人常用來表示時間短,速度快的詞語,字面意思是“現(xiàn)在我說的慢,其實那時候是很快的”。“‘嗡’的一聲巨響”,這是從聽覺方面描繪了群蜂被激怒,瞬間驟然起飛的聲音,聲音本來較大,在心里膽怯的人聽來聲音顯得格外大,所以產(chǎn)生“巨響”的感覺。“本能”,本意指人和動物不學就會的本領,這里引申為機體對外界刺激不知不覺地、無意識地反應。自我保護是一切動物的本能。“我”在大批馬蜂撲來時,來不及思考、判斷,就做出了雙手抱頭保護性動作,這是人的本能反應。馬蜂受到驚擾,會立即群起反攻“敵人”,這稱為“馬蜂窩爆炸”,又叫“炸窩”。本句中的破折號起注釋說明作用。
“過了不大工夫,我的腦門上就腫起了一個大包。我的眼睛也看不清了。頭疼得要命,還直惡心。”
三句話寫出被馬蜂蜇后的生理反應:一是外觀上腫大;二是自我感覺視力模糊;三是體內反應為惡心、頭疼。馬蜂的工蜂和雄蜂尾部都有毒刺,它們在遭到攻擊時會用尾部蜇針刺入敵人的身體,釋放毒液。
〔寫作特點〕
1.全文充滿了童心與童趣。
作者是站在7歲孩童的角度來寫本文的。文中寫的事,是孩提時頗有趣味的事,而且是被馬蜂蜇過這樣終生難忘的事。作者開篇先從打野鴨子這樣的趣事開始,但至第2段后卻撇開打野鴨子而專寫捅馬蜂窩。寫捅馬蜂窩的過程寫得清晰有味道。先寫因好奇去看其他小孩在馬蜂窩前的怪異表現(xiàn);再寫其他小孩激“我”;接著寫“我”在不知捅馬蜂窩的厲害的情況下,冒險地捅了馬蜂窩;最后寫被蜇后的疼痛情形。由于作者有切身體驗,又如同小孩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使文章童心畢現(xiàn),童趣頓生,童情洋溢。
2.善用個性化的語言動作表現(xiàn)人物心理。
文章主體部分多為人物的語言與動作描寫。作者所以選擇這樣的描寫手法,目的是通過有個性的語言和動作,去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與心理。首先,這些語言動作都符合孩童的年齡特點,有兒童的個性。其次,不同心理與不同人物又有不同的語言、動作。比如,“我”開始與村里孩子對話時,懷著來打獵而自詡的心情,說的話輕松自信。后來的對話就有逃避、逞強的味道?嫫『⒄f話短快而直率,黃頭發(fā)小孩的話則有尖刻逼人的味道。個性化的語言動作描寫,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與趣味性。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我”打獵途中捅了馬蜂窩的故事,讓學生懂得做事不要沖動,要冷靜,不要逞強好勝,要考慮到事情的危險性。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5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及課文所講的道理,不要沖動,遇事要冷靜,要考慮事情的危險性,不要逞強好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尤其是文中的對話,要根據(jù)課文的內容讀出不同的語氣。
3.學會書寫13個生字。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3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①教師板書“馬蜂”,誰來說說你所了解的“馬蜂”,它有什么威力?
②教師接著板書“窩”,那“馬蜂窩”又是什么意思呢?
③教師繼續(xù)板書“捅”,如果捅了馬蜂窩會怎樣呢?
④教師完成板書“了”,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課文,課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馬蜂窩。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⑤讀了課題,你有些什么想法?
⑥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研究課文。
(2)自主學文,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①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②教師詢問在朗讀過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難,學生討論解決。
③讀后交流: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分幾個自然段寫出來的?
④分自然段讀課文。
⑤研究談論:這么長的一篇課文,我們分幾部分來學習比較好理解呢?
⑥教師小結。
(3)細讀課文,讀中感悟,理解內涵。
①研究第一部分,這段主要講了什么?你認為哪些詞語比較重要?為什么?
②研究第二部分。
a.“我”在打獵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我”看到了什么情景?讀一讀,這說明什么?再讀,感受孩子們的恐懼。
c.馬蜂窩什么樣呢?誰來讀一讀?
③研究第三部分。
a.“我”和這群孩子們是怎樣對話的?
b.這群孩子對“我”是什么態(tài)度?從哪里看出來的?
c.“我”又是什么態(tài)度?“我”的內心有怎樣的變化?
d.讀出對話中不同的語氣。
e.“我”被激怒之后,是怎么做的?畫出相關的動作的詞語。
f.“我”的舉動引來了什么樣的后果?請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插圖,說一說當時的情景。(那群孩子忙不迭地四下里奔逃,無數(shù)馬蜂向“我”撲來,馬蜂窩“爆炸”了,無數(shù)馬蜂像槍彈一樣,在“我”頭上飛過。淡黃頭發(fā)的孩子告訴“我”快逃命,不然就要被蜇死。)
(如學生是在城市沒有這種經(jīng)歷的孩子,可以利用一些圖片、課件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如學生是在農(nóng)村有此經(jīng)歷的孩子,可引導學生談談生活中見到過的這樣的情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g.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我”又是怎么做的呢?(“我”本能地兩眼一閉,雙手抱住頭,只覺得有什么東西使勁刺了“我”的腦門一下,痛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我”不顧一切地轉身就逃,跌跌撞撞地跑進另一個院子里。)
h.分角色朗讀這一段內容,體會孩子們對“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強的。
④研究第四部分。
a.“我”被馬蜂蜇得怎么樣?
b.此時,“我”又是怎么想的?
c.爺爺?shù)脑捄惺裁礃拥囊馑迹孔x并體會。
d.你想對主人公說點什么呢?
⑤教師總結課文。
a.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能不能說一說,“我”明知道捅馬蜂窩是危險的,為什么還要去捅呢?
b.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c.讀了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說給同學們聽一聽嗎?
2.積累內化。
(1)演動作,說對話。
選表演好的學生分別扮演逞強好勝的“我”、斜挎皮帶的孩子和頭發(fā)淡黃的孩子,在他們進行對話之后,評價他們的語氣、動作、神態(tài)是否符合課文中所寫的情境。
(2)詞語填空練習。
這個孩子的話( )得我火冒三丈,我也顧不得什么了,彎腰( )起地上的長竿子,朝稻草房檐下( )去。
無數(shù)馬蜂像( )一樣,在我頭上( )。
3.識字寫字。
(1)認讀要求會認的5個字。它們分別為半包圍結構(屁)和左右結構(捅、棚、橙、抄)的字。
(2)識記字形,會寫字。
這13個會寫的字中大部分是左右結構的字(捅、棚、檐、橙、捂、獵、踢、既、抄),均是左窄右寬的;“刺”是左寬右窄。另外“逛”這個字要注意把“狂”字包上,“竿”字中的“干”的第一筆要寫在橫中線往上一些,豎要落在豎中線上。
4.練習。
(1)詞語替換練習。(課后“練”的習題)
不可替換。“湊了湊”是動了一小點兒,表現(xiàn)了“試探”“小心”的心理。“抄”是拿起東西來要行動。“拾”“撿”均無此意。
(2)查找資料,如果被馬蜂蜇了,我們該怎么辦。
資料
〔馬蜂〕屬于螫刺昆蟲中的黃蜂科,馬蜂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質酸酶和一種稱為抗原5的蛋白,可導致被蜇部位紅腫或發(fā)炎。如馬蜂來襲,唯一的辦法是用衣物保護好自己的頭頸,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萬別反擊,否則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如不幸被馬蜂蜇,應盡快就醫(yī)。如距醫(yī)院較遠,可采取急救措施,用針或鑷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擠壓傷口,以免剩余的毒素進入體內。然后用氨水、蘇打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蜇傷處,中和毒性。疼痛厲害者可服用百服寧等鎮(zhèn)痛藥,并用冷水浸透毛巾或者用毛巾包冰塊敷在傷處以減輕腫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