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陸生
【教學說明】
《豐碑》是一則革命故事!柏S碑”的本義是高大的石碑,文中用來比喻一種偉大的精神品格。課文通過對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感人故事的記述,說明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是一座無形的、不朽的“豐碑”。設計教學時,徐老師引導學生抓住了重點,分清了主次,并且充分激活了學生的身心,通過“比較”朗讀,讓語感走向了深刻。
【課堂實錄】
(看錄像,體驗長征時期環(huán)境的惡劣)
師:軍需處長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huán)境中凍死的。今天,我們來學習《豐碑》(教師板書“豐碑”,同時范讀,同時配上反映惡劣天氣的北風呼嘯的音樂聲。)
【賞析:徐老師沒有過多地介紹歷史背景,只是播放了一段錄像,讓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到時用嘴巴說。因為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感人肺腑的紅軍“翻大雪山”圖景,生動可感,沒有了隔膜,所以,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很容易地把第二信號(情感)與第一信號(語言文字)掛起鉤來。這就為理解下面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師:多么感人的一幕。∧銈円蚕胱x嗎?(生答)好!老師有一個要求:大家邊讀邊劃出描寫將軍神態(tài)的語句。(學生自我閱讀、圈畫、討論)
生1:“將軍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生2:“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
生3:“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fā)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生4:“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生5:“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賞析:《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實施建議”里談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毙炖蠋熗ㄟ^學生的“自我嘗試”地“讀”,從而讓他們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
師:(指名學生讀書)將軍為什么“愣了一下”?
生1:警衛(wèi)員跑回來告訴他前面有人凍死了,他感到很吃驚。
生2:他認為軍需處長應該給每位戰(zhàn)士發(fā)了棉衣,怎么會有戰(zhàn)士凍死呢?
生3:因為情況突然發(fā)生,將軍顯得有點失神。
師:此時,將軍的心情怎樣?你是怎么體會到的呢?自讀第八自然段,體會一下。(學生自讀課文)
【賞析:這里出現(xiàn)了將軍的第一次神態(tài)變化。徐老師沒有進行說教,而是讓學生借助課文的思想內容,讓學生通過“自我”閱讀,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記憶,從理解課文的語言上升為積累語言,即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積累語言材料!
師:誰愿意把這里的內容讀一讀?
(教師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后集體有感情地朗讀第八自然段)
【賞析:綜上所述,徐老師大量地運用了“讀”的教學:范讀、指名讀、齊讀、自由讀等。這樣,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感情,以此把不可言傳的感情全部讀了出來。這里運用了“讀”式教學的方法!
師:大家比較一下“抽動”與“抖動”的異同?
生1:“抽動”的意思是嘴角的肌肉不隨意地收縮。此時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生2:“抖動”進一步說明將軍悲痛和氣憤的心情。
師:為什么沒有人回答,也沒有人離開呢?
生1:因為大家的心情都比較沉重,所以沒有人說話、離開。
生2:因為在一旁的人知道死去的人是軍需處長,大家怕將軍難受,所以都沒有離開。
師:軍需處長的神態(tài)是怎樣的呢?劃出有關的語句。學生自讀第七自然段(教師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師:受到感動的人請舉手。ㄓ性S多學生都舉起了小手)你談談你的感受!
生1:我覺得他十分的鎮(zhèn)定,十分的安詳。
生2:我覺得軍需處長有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生3:我覺得他有舍己為人的精神。
生4: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師:誰來把這個自然段讀一讀。
(學生自讀、教師指讀、集體朗讀)
師:此時的將軍知道被活活凍死的是軍需處長后,他的神態(tài)怎樣?(學生回答“愣住了!”)比較一下前后兩個“愣”字。
生1:這種情況完全出乎將軍的意料,所以他的心情非常沉重,而且充滿了自責、內疚,所以他“愣”住了。
生2:這時,將軍的心情非常的沉重,面對軍需處長充滿了敬佩,所以他“愣”在那兒。
【賞析: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定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緊要的還在于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征!毙炖蠋熯\用了“比較”的教學方法,把前后兩個“愣”,還有“抽動”與“抖動”兩個詞語進行比較,啟發(fā)思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師:(引讀第十三自然段)“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睘槭裁凑f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呢?
生1:“豐碑”是高大的石碑,他的品質像豐碑一樣,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生2:我覺得原因有兩點:(1)雪厚厚地落在他的身上,所以是“晶瑩”的;(2)他的精神像豐碑一樣,永遠豎立在人們的心里。
生3:從形象上看,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的身體,確實像一座晶瑩的碑。更重要的是,軍需處長那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將軍和戰(zhàn)士們心中的一座豐碑。
(老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畫“豐碑”圖)
師:覺得碑文應該寫些什么呢?(提示:這里,安息著紅軍隊伍的一位軍需處長……)
【賞析:徐老師在教學這一段時,在學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風雪“豐碑”圖,同時伴有傳情的語言進行描述。這樣,既有直觀的畫面,又有形象生動的描述,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閱讀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起到了促進作用!
【總評】
在上述的案例中,徐教師以其精湛的教學藝術,引導學生憑著教材中的一些點點滴滴,感悟弦外之音,體會言外之意:(1)探究目的。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去探究作者的心靈密室。如徐老師讓學生圍繞“為什么說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呢?”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地引導,索果求因;(2)延伸情節(jié)。在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徐老師順應了學生的心向,巧妙地引發(fā)學生進行練習:“覺得碑文應該寫些什么呢?”。由此,學生對軍需處長形象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了,這絕對不是抽象的“舍己為人”所能涵蓋的,它已經化作了豐富的形象貯存于學生心里,它已經變成了真實的情感撞擊著學生的心靈。
大多數(shù)的學生厭煩語文課,主要責任在教師,因為教師未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未能真正激活他們處于沉睡和壓抑狀態(tài)的身心系統(tǒng),所以多數(shù)學生只能“隔岸觀火”。徐老師在教學開始時注意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看錄像和教師的范讀,排除了學生心理上的障礙,使學生的情感在不由自主中慢慢開啟,從而達到師生間的心靈對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徐老師創(chuàng)設了多處情境與學生對話,使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貼得更近,在無拘無束中敞開了心扉。
再者,徐老師還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激勵評價,給學生注入了強大的興奮劑,讓學生的心理積淀迅速膨化、運動,如“你們也想讀嗎?”、“誰愿意把這里的內容讀一讀?”、“受到感動的人請舉手!”等等,這種側面的激勵方式比直接評價所產生的激勵作用更大。學生在此基礎上,情緒高亢,思維活躍,觀察越來越仔細,表達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已有的語言也迅速組合,與觀察、思維和想象的心理產物不斷地、迅速地同構,生成了生動形象的言語。正所謂“情動辭發(fā),情辭共生!
發(fā)表在《云南教育》2002年第八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