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用人代替石塊稱象更省勁"
《烏鴉喝水》"水少石再多照樣喝不上水"
水母網11月28日訊“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我還有比曹沖更好的稱象辦法!”……《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等傳統(tǒng)“經典課文”,在新課程中仍是學生的必讀篇目,但這些課文所闡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正受到小學生的質疑。
長久以來,小學生在學習《烏鴉喝水》時,大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它通過往瓶子里投小石子,終于喝到水”的共識,但芝罘區(qū)新橋小學一年級一班的于聰同學卻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看法:“如果瓶子的水很少,烏鴉往瓶子里投再多的石頭,也喝不到水!”他還講了自己的一段“調皮”實踐:“往一個小井里扔石頭,井被石頭填滿,‘溢’出的不是水而是石頭!”
“是新課改,讓孩子的‘思維花朵’盛開在課堂!庇诼?shù)恼Z文老師于建華認為。據(jù)了解,芝罘區(qū)于2001年被列為首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4年來,新課改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新理念,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教師角色的“三個轉變”:從習慣扮演的傳授者、監(jiān)控者、主宰者,轉換為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
“我們給孩子們陳述的機會,并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在語文課堂上,我讓學生們自己做了次‘投石取水’的實驗,結果證明于聰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于建華解釋說。
“分針為什么比時針跑得快?”“時針可不可以叫‘點針’?”……一堂關于如何識別時間的課,學生們就能提出一大堆問題。教師角色的轉變讓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而是探究地學習。
同樣在新橋小學,記者還聽到了一個故事:一位小同學在老師講授《曹沖稱象》時想出了“比7歲曹沖更聰明”的辦法:“裝石頭還得搬來搬去的,太費勁,不如往船上裝人。”授課老師蔣文華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講課時不‘一手’遮‘天’,而是誘導孩子們積極參與研究,說出他們的奇思異想,哪怕只有一點合理性,我們都予以表揚!
“新課改使學生個性得到張揚,教科書不再是學生的世界,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芝罘區(qū)教研中心主任李躍進認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嘗試一些新辦法。據(jù)統(tǒng)計,經常采用激勵性評語的教師占80%,經常采用學生作品匯報、展示等表現(xiàn)性評定方式的教師占70%!保ū緢笥浾呲w巍巍本報通訊員劉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