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南山附小 李虎
人教社小學語文第十冊《豐碑》,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只有當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質(zhì),才能更有效地學習語言文字。然而長征已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令其感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和關(guān)鍵。我在教學《豐碑》時,通過學生感情真摯的朗讀、深刻的感悟和晶瑩的淚花,可以看出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
一、形象對比,設(shè)疑激趣。
課始,先交流有關(guān)長征資料,在對長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礎(chǔ)上,我這樣引導:“如果把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軍隊比作一個強悍的拳擊手的話,那么小米加步槍的紅軍應(yīng)該是什么呢?”
“紅軍只能算是弱小的兒童……”
“弱小的兒童靠什么打敗拳擊手,并最終奪取勝利的呢?”帶著好奇學生進入初讀。之后,學生感悟到:“靠的是舍己為人,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
初讀就能有這樣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為“形象對比”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愿望,而“設(shè)疑激趣”則使學生明確了探究的目標。
二、品詞品句,情感遷移。
“舍己為人,團結(jié)互助”為什么能產(chǎn)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這需要品味描寫人物神態(tài)的詞句,感悟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如在引導學生體會描寫軍需處長神態(tài)的詞語“鎮(zhèn)定”和“安詳”時,師生進行了如下對話:“鎮(zhèn)定的反義詞是什么?”
“慌張”!败娦杼庨L在什么情況下毫不慌張?”
“在面對死亡的時候!
“人在什么時候才安詳?”
“在安全舒適的時候!
接著引導體會寒冷的感覺:“面對死亡能夠鎮(zhèn)定而安詳,而且前邊還加了修飾詞——”“十分!睂W生反復朗讀。
“那么軍需處長在臨死前會想些什么
呢?”
“我年齡大了,讓年輕人活著去打敵人!
“看到戰(zhàn)友們能活著到達陜北,消滅日本鬼子和國民黨反動派,我死了也心甘!
……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動!學生的朗讀引起了聽課老師的強烈共鳴,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贊嘆:“舍己為人,團結(jié)互助的長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紅軍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今天如果我們繼續(xù)發(fā)揚長征精神,我們的學校會日益繁榮,我們的城市會日新月異,我們的國家會日漸強大。莫說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個世界也會向我中華民族頂禮膜拜!”
三、角色變換,升華主題。
“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是本文的重點、難點和關(guān)鍵。我引導學生變換角色體會:“假如你是一位紅軍戰(zhàn)士,看(聽)到軍需處長的故事,會怎么想?”
“有這樣的軍需處長,我們一定要爬過雪山,打敗敵人,為他報仇!”
“軍需處長是為我們而死的,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決不辜負他的希望!
……
不論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即興表述,還是課下的寫作練習,都讓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兒童與70年前的紅軍戰(zhàn)士的心相通了,與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長征精神已經(jīng)在孩子們的心中得到了升華。
課后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話:“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呼喚另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他就不成其為教育。”我認為,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靈魂牽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語文教學,應(yīng)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