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縣棠閣學校 張振芳
恩江小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去年下半年與我們棠閣學校結對幫扶,兩校之間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他們的幫助促進了棠閣學校老師的專業(yè)素質成長。上周我?guī)ьI學校小學部的文科教師,到這所名校聽課,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招待,并且聽幾節(jié)精彩的課。其中,王曉紅老師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讓人受益匪淺;貋韺懴铝诉@篇博文,題目套用課文題目中的“美麗”二字。
一美在設計精巧
先看整堂課的教學流程:
一、導入:引導學生說說“美麗”的含義,并例說生活自己認為“美麗”的事情。
二、新授:緊扣文本,分析居里夫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美麗”
1、居里夫人的外貌美
2、居里夫人的內心美,具體關注以下的品質:
淡泊名利 勇于探索 獻身科學 堅定執(zhí)著
三、詮釋美麗拓展遷移
按照“以________________是美麗的”的句式說話。
面對居里夫人,寫下真切的感受。
四、作業(yè)布置(略)
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完全切合本課的編選意圖,更讓人佩服的是王老師直接從課題中的關鍵詞“美麗”入手,直奔主題,摒棄了那些芝麻似的繁瑣環(huán)節(jié),顯得實在、干脆。
二、美在語言咀嚼
說實在的,現(xiàn)在的語文課依然在“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論中搖擺不定,我們的很多語文課往往說教成分很濃,有的甚至脫離文本的討論交流,架空教材的合作學習等,完全是政治課的上法,造成語文課“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尷尬和無奈。上課伊始,我也為此暗暗擔心。但是一堂課下來,我的疑慮完全消除,王老師向我們展示了語文課的美感:純正、干凈,也展示了她深厚的語文功底和課堂駕馭能力。
引導學生體會分析居里夫人的內心美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在處理上老師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從文本文字入手,在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中實現(xiàn)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
如“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崩蠋熒朴谧プ×诉@一個比喻句,“摸瓜”“摘葉”與“尋藤”“問根”有什么不同?在對比分析中學生明白了居里夫人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這是居里夫人與大多數科學家的不同之處,也是居里夫人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yè)廢渣……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了0.1克鐳!苯處煵粏螁侮P注數字,連單位也沒有放過。“噸”與“克”是怎樣的概念?一克東西只是我們削下來的鉛筆芯的塵末,我們的肉眼幾乎很難看見;而一噸的重量是我們大部分同學體重的十多倍。在感性的認識里,學生對居里夫人研究工作的繁重和艱辛有了深刻的了解。
又如“她的一生攻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可見居里夫人榮譽豐碩,成果卓著。她是怎樣對待和處理這些榮譽?“她將獎金捐贈給科研事業(yè)和戰(zhàn)爭中的法國,而將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二者一對比,居里夫人對科學的熱情可見一斑,她對科學的感情是干凈的,沒有絲毫的功利色彩。
另外,對字詞的積累與玩味,王老師也很在行。文章題目中的“跨”字,還趁機引導學生積累了同聲旁的“垮”“挎”等字。而“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了0.1克鐳!币痪渲械摹坝帧薄敖K于”兩個別人容易忽視的詞語,王老師也沒有放過,引導生咀嚼一番,有滋有味。還有對“盛名”一詞意義的推斷,既幫助學生掌握了這個詞語,還讓學生掌握了方法,“魚”“漁”都沒有少。
這樣的例子在這節(jié)課上比比皆是,俯首皆拾。脫離語言文字的課堂不是語文課堂,游離于課本之外的語文課堂是不純粹的語文課。在這一節(jié)課上,王老師為我作了表率,她對語言文字的敏感,使她的課堂語文味十足。語文語文,語言文字是也,王老師深諳此道!
三、美在真情實感
居里夫人的精神是感人的,怎樣讓美麗的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王老師的作法也別具匠心。
首先,在闡釋“美麗”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學生由表及里,認識了“鮮花是美麗”“五星紅旗是美麗的”“幫助他人是美麗的”“孝敬老人是美麗的”等等,由物即情。而在“拓展遷移”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全文:
“勇于探索是一種美麗”
“堅定執(zhí)著是一種美麗”
“獻身科學是一種美麗”
“淡泊名利是一種美麗”
學生的生活圈畢竟窄小,生活之路才剛剛開始,在他們身上進行大道理的灌輸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王老師才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巧妙地貫穿了學校的教育主張:
“孝敬父母是一種美麗”
“誠實守信是一種美麗”
“舉止文雅是一種美麗”
“豁達開朗是一種美麗”
……
“孝”“信”“雅”“達”正是這所學校的校訓!當同學們充滿感情的朗讀回蕩在校園,我堅信這些美麗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發(fā)芽開花的也為期不遠了!
美麗的校園、美麗的老師、美麗的課堂,在這里一切都那么的美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