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許珂
浙教版第九冊《我盼春天的薺菜》
師:孩子們,請你們回憶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挨過餓?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挨過餓,有一次,我坐車過了站,只好走回家,天很晚了。我肚子餓得咕咕叫,看到小攤上的小吃,真想一把抓過來塞在嘴里。
生:我也挨過餓,有次我跟家里人賭氣,飯不吃跑出去,餓到后來頭昏眼花,腿腳發(fā)軟,滋味不好受。
師:聽了你們的講述,我的心也變得沉重起來。看來挨餓的滋味實在不好受。(環(huán)顧)大多數(shù)同學都沒有挨餓的體會,我們來看一個資料。
(出示資料:夏衍《論肚子問題》節(jié)選:“日寇為了作弄這些受難的“平民俘虜”,在強迫他們勞役之后常常在廣場中丟擲一兩罐罐頭食物,讓大家去爭奪而引為笑樂……這簡直是不能想象的丑態(tài),連那些道貌岸然的歐美紳士、教授、官吏,也常常因為爭奪一罐剩余的罐頭,而在異族壓迫者日寇的哄笑前面,爭吵到口出惡言,揮拳相向……)
師:孩子們,讀了這段文字,聯(lián)系課文和剛才同學的發(fā)言,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饑餓太可怕了,讓人喪失了本性。
生:那些體面的成年人,都為了饑餓而不顧尊嚴,而文中的小女孩,小小年紀就要忍受饑餓,太不容易太可憐了。
生:剛剛兩位同學,餓了一頓就受不了了,而書中那個小小的女孩,每天都吃不飽,還要被人笑話,她一定很難受。
生:“剛抽出來的嫩薔薇枝,把皮一剝,我就能吃下去。才開放的映山紅,我會一把把塞進嘴里。更別說青玉米棒子、青棗、青豌豆了!边@些東西我雖然沒吃過,但可以想象一定不好吃。可小女孩卻把它當作主食吃,她實在太餓了,已經(jīng)饑不擇食了!
師:“饑不擇食”這個詞語用得好。從你們的發(fā)言,我感受到你們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你們細膩的心已經(jīng)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痛苦。是呀,書中的小女孩長年累月地忍受著連成年人都不能忍受的饑餓,還要被人嘲笑,多么悲慘。請你再讀讀課文,用心去體會小女孩的痛苦。
學生再讀課文,讀到“可是有什么辦法,我餓!”一句時,有的聲音發(fā)顫,有的眼中噙著淚水。
細心的老師可能發(fā)現(xiàn),這個案例同上一個是同一教學內(nèi)容引起的。這里的老師用了“鉤沉”的辦法,先鉤起孩子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餓”的體驗,教師預計到大多數(shù)孩子可能不會有這種經(jīng)歷時,又拋出了一個資料,促進學生體驗的生成。通過比較,他們終于體驗到了文中小女孩那種“饑不擇食”的痛苦。再讀課文時,孩子們的動容說明了只要通過恰當?shù)亍般^沉”,就能在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課文架起橋梁,使課文真正融入孩子們的心靈。
除了生活經(jīng)歷,以往的閱讀經(jīng)歷也是引發(fā)學生體驗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的體驗和領悟的深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的大小。在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憶與本課相關的課文,建構(gòu)學習的背景,也能勾起學生對本課課文的深刻體驗。比如,上《十里長街送總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回憶《一束鮮花》、《珍貴的襯衫》,回想課文里周總理嚴以律己、平易近人的形象,對“送總理”時人們的悲痛之情也更能體驗于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