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豐滿區(qū)英語實驗小學 何麗娜
一、文本解讀
這首詞是宋朝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名作,“菩薩蠻”是詞牌名,“書江西造口壁”是這首詞的題目。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州、途經(jīng)造口時所作。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jīng)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想起從前金兵肆虐、百姓受苦的情景,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今天,我們將追隨詞人的足跡,一起去感受詞人收復失地的決心。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全身心地專研教材去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事。詞人把抗金當做己任,可十多年來抗金復國的愿望一直沒能實現(xiàn),不能施展才干的抑郁心情本就無法排解,一旦來到金人劫掠過的造口,內(nèi)心的沉痛更是欲說還休,滿腔的愁怨只能借助山水來抒發(fā)了。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水,處處寄興。鉆研過后我們還要懂得站在學生的角度,結(jié)合詞的內(nèi)容,確立恰當?shù)慕虒W目標進行教學是不變的方向。
首先,了解辛棄疾的經(jīng)歷,體會作者的感受。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詞題材寬廣,內(nèi)容豐富,意境深遠,風格以豪放悲壯為主。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
再看詞的寫作背景和內(nèi)容!镀兴_蠻?書江西造口壁》是他37歲就任江西提點刑獄一職經(jīng)過造口(在今江西省萬安縣)時填的一首詞。詞從贛江想到四十年前金兵追趕隆裕太后的往事,想象江水還流著當時百姓的眼淚。又從郁孤臺想到宋朝的古都開封,又想到北方無數(shù)山河被敵人占領(lǐng),稱為淪陷區(qū)。江水畢竟要向東流去,重疊的山是不能遮斷它的去路的。這也許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愛國壯志。但是,在江上暮色蒼茫的時候,聽見鷓鴣的啼聲,使他想到恢復之業(yè)還是困難重重,引起無限憂愁。詞人在表達自己感受的同時也揭示了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腐敗無能,表達了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的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的深情縈念,以及對中原未能恢復的沉郁心情,驅(qū)敵救國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抑郁和苦悶。
同時詞人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如把清江水比作行人淚,東流去的江水比作祖國等等。通過這些比,來寄托詞人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屈辱求和這一錯誤政策的不滿,抒寫了他關(guān)心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情懷。
二、教育價值
六年級的學生對于《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還不夠深刻,那么我們就要從背景來看這位文人。辛棄疾除了是一位文學家外還是南宋時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當面對金國的侵略時,詩人帶領(lǐng)將士奮勇殺敵,可卻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削奪了他的兵權(quán),使他的抱負無從施展,可他卻沒有因此放棄復國的理想,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我們也要懂得在突出表現(xiàn)自己感情時,可以借助外物來表現(xiàn)這一比興的寫作手法。
三、地位作用
這一板塊所選擇的三首詞都從不同的角度抒發(fā)了作者對于祖國的熱愛,意在豐富誦讀內(nèi)容,使學生通過詞的誦讀漸漸培養(yǎng)人生觀、價值觀。其次,除了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愛國之情外,對于處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對于詞這種文體的了解,詞的朗讀與詩歌朗讀的區(qū)分,以及詞的結(jié)構(gòu)也尤為重要。
四、教學目標
1、認識“鷓、鴣”,會寫“菩、薩”等三個字,在讀中記詞,并學會運用。
2、了解詞這種文體的結(jié)構(gòu),和作者的時代背景,并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3、抓住詞中比興的寫作手法去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會詞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壯志難酬的愁苦之情。
教學重難點:
在了解宋朝歷史的前提下,體會詞人“觸景傷情”的感受,并理解詞人的壯志難酬。
五、教學策略
學習辛棄疾的文章,重在讀懂他的情感,所以在學習這首詞時,我將采用朗讀,賞析,品讀重點字句等形式,在反復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情感。同時,還要結(jié)合學生熟悉的例子,來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
一讀,讀作者
首先,學生在課外收集了解詩人的生平,及寫這首詩歌的背景,并且先來了解作者的其他詩詞,體會作者“豪放派”的特點。教師要做適當?shù)难a充,并給學生講解宋朝的歷史,讓學生能體會出作者當時的處境。
二讀,讀內(nèi)容
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讀出感情。學生可以先進行小組討論,對于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做補充。
“行人淚”注釋的意識是逃難的民眾。學生可能會理解成是詩人對百姓的同情。但這同時也指像詩人這樣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愛國志士的悲憤。
在理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時,學生依據(jù)注釋只能明白表面的意思青山雖然可以遮住人們的視線,卻阻攔不了人們對中原淪陷區(qū)的關(guān)懷與思念。其實這里是運用了用比興的手法,這里的江水比喻詞人和廣大愛國志士收復中原的堅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樣,能沖破一切阻礙,堅定不移地實現(xiàn)自己東歸的愿望。
而結(jié)尾處鷓鴣的叫聲要表明詩人怎樣的心情?學生可以先想象一下,這種鳥的叫聲會是什么樣?凄涼。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當詩人聽到這個聲音時內(nèi)心的感受就可想而知,朝廷一味妥協(xié),久未恢復中原,所以內(nèi)心充滿愁苦。
三讀,讀情感
詞人在詞中描寫了所聯(lián)想的淪陷的中原地區(qū)長期未能收復,百姓困苦不安,揭示了南宋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主和派的消極抵抗。這和我們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很相像的地方,也是一部分人的消極,導致了中國被日本侵占。面對國難我們很多的中華兒女站了起來,像我們的先人辛棄疾一樣充滿了報效祖國的宏愿。學生可以借助我們所熟知故事,來理解詞人此時希望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
小結(jié):在學習這首詞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任務,了解宋朝的歷史,知道宋朝為何會有南北之分,并在課堂上介紹給其他的同學。以此來理解辛棄疾之所以有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是想宋朝的統(tǒng)一。
然后我先讓學生自讀,并結(jié)合注釋自己感悟。但注釋畢竟很淺顯,不能加深對詞人感情的理解,所以我會讓學生選擇讀自己感觸最深的句子,并闡述自己的理解。最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共同賞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