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姝
現(xiàn)在新課標提倡要利用課堂教學充分發(fā)展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遵循這一精神,我在教學《憫農》一課設計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說、讀、議。為了實現(xiàn)這一方案,我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中,針對課文內容對學生說了三次話,這既不是串講也不是提問,都是在引導學生動口。一開始我出示課件(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我的第二次引導是在學生進行理解古詩意思這一環(huán)節(jié)之前,我提出各小組自學古詩,說一說你都讀懂了哪些詩句或詞語的意思,然后發(fā)言。同時為了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得到口語鍛煉,我向學生提出了幾點要求:聽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想,他和你想的一樣不一樣?你可以給他補充,你還可以說說你自己對詩的理解,你還可以提出你讀不懂的內容,同學們一起來幫助你解疑。這樣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們不僅可以說自己的見解,還可以解決別人的疑問。學生真正成了自己的學習的主宰者。對古詩情感理解的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學生通過讀、想、議、說,不僅懂得了古詩的意思,而且還會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最后一次引導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著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么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灑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都非常到位,這樣在學生的說、讀、議、聽、再說、再讀、再議的過程中,學生輕松、愉快學到了,我的教學目標也達到了。
有一點遺憾的是,在學生剛體會到詞語、詩句的意思后,我就讓學生看板書(鋤禾 汗滴盤中餐 皆辛苦)完整地復述詩意,顯得突兀,學生一時還不能夠連貫地復述,因為古人的語言習慣和現(xiàn)代人的不同,有些句意需要顛倒過來解釋,如“鋤禾日當午”一句解釋的時候,需要先說“日當午”的意思,再說“鋤禾”的意思,而且要加上主語(農民),如果先讓學生一句一句地復述詩意,并適當?shù)匾龑В僮屗麄冊囍鴥删、三句、四句連起來解釋,一定會比一下子就讓他們說整首詩的意思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就是我教學《憫農》的一點體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