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讀書屋 四 詩 二 首
望 大 陸
教材說明
〔解題〕
《望大陸》是于右任先生的一首絕唱,詩以“騷體”為樣,反映出老人對愛國詩人屈原的鐘情。最后一句“國有殤”是借用屈原《九歌》中“國殤”一詞,表達自己以身許國的深深愛國情懷,也表現(xiàn)出凝望蒼茫大地、歸期無日的深切悲痛。詩歌中表現(xiàn)出詩人強烈期望兩岸統(tǒng)一的情感和渴望回歸大陸的心情,也表現(xiàn)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實現(xiàn)心中期望的失望情緒,更感痛徹骨髓的是他終于未能回到大陸,回到故鄉(xiāng),與故舊親人相見。這首詩也道出了無數(shù)他鄉(xiāng)游子的心聲!锻箨憽纷饔1962年1月24日作者病重期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幾句,卻把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無比眷戀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那種發(fā)自靈魂深處的呼喚與感傷,會引起海峽兩岸所有炎黃子孫深深的共鳴。整首詩曉暢如話,純以真情感人,長短結合,多用“兮”字的古風詩體,更增添了詩歌的感染力。這首《望大陸》,確是一首震撼中華民族的哀歌。
〔結構分析〕
全詩共6句,可分成三節(jié)。
第一節(jié)(前兩句),寫望不見大陸,只有痛哭。
第二節(jié)(中兩句),寫望不見故鄉(xiāng),永不能忘。
第三節(jié)(末兩句),寫詩人無奈的慨嘆。
〔語意理解〕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由于人為的政治原因,一灣淺淺的海峽把祖國大陸與寶島臺灣阻斷。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國民黨元老之一,臨死仍然看不到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盼不到同胞骨肉的團聚,唯求被葬在高山以回望故鄉(xiāng),這該是何等的令人哀傷!而山高水長,大陸遙不可望,只有對天慟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肝腸寸斷?既然無緣歸去,那在“我”死后就葬在高山之巔,好讓“我”永久能望見大陸。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詞句,真有“生既不能兮,死也要為之”的氣概。因此,溫家寶總理曾在極其莊嚴的場合,以極沉重的心情把它吟誦出來。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如果說前面兩句重點是對祖國不能統(tǒng)一的慨嘆,那么這兩句主要表達的是詩人有家難回,骨肉不能相見的感傷。自去臺灣,拋妻別子,從此天各一方,而到死竟然連遙遙相望都不能夠,此情此景,任是鐵石心腸之人,又怎能無動于衷?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這是詩人無奈的慨嘆:蒼蒼群山,茫茫曠野,我何時才能跨越你,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大陸,見到那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與親人!沒有人能夠做出回答。此時此刻,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那噙滿淚水的雙眸,仿佛聽到詩人那令人心碎的慟哭!
〔寫作特點〕
1.曉暢如話,純以真情感人。
2.長短結合,多用“兮”字的古風詩體,更增添了詩歌的感染力。
鄉(xiāng) 愁
教材說明
〔解題〕
鄉(xiāng)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xiāng)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lián)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xiàn)鄉(xiāng)愁,抒發(fā)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
本詩作者余光中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xiàn)實感。”(《白玉苦瓜》序)詩人的《鄉(xiāng)愁》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nèi)容豐富含蓄,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lián)想。
〔結構分析〕
全詩共4節(jié),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xiāng)、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tǒng)一之中,既有各小節(jié)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jié)內(nèi)長短句的變化,使詩在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第1小節(jié),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2小節(jié),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xiāng)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節(jié),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第4小節(jié),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tǒng)一。
〔語意理解〕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xiāng)愁是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xiāng)。在這里,故鄉(xiāng)即母親,母親即故鄉(xiāng)。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qū)遣而奔走他鄉(xiāng),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現(xiàn)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xiāng)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xiāng)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國之情。
〔寫作特點〕
1.托物寄情,使思鄉(xiāng)之情、家國之情有所依托,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2.意象單純而又豐富。詩歌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含蓄、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lián)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以時間的發(fā)展來綰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3.令人矚目的形式美。詩的形式美一表現(xiàn)為結構美,一表現(xiàn)為音樂美。在結構上呈現(xiàn)出寓變化于統(tǒng)一的美。統(tǒng)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tǒng)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詩歌節(jié)與節(jié)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又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diào)節(jié),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音樂之美主要表現(xiàn)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數(shù)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的語言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4.時空結合。詩歌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間隔作為共同的特征,時空結合,使思鄉(xiāng)之情、家國之情更顯深邃雋永。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
2.理解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認識新生字“兮”。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這兩首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搜集詩人的有關資料。
2.了解這兩首詩的相關寫作背景。
〔教學時間〕
1課時。
〔閱讀建議〕
1.兩首詩都是現(xiàn)代詩歌,作者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從大陸去臺灣的。詩歌深情地表達了臺灣游子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之情。教學前,要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做充分鋪墊,引導學生了解兩位詩人于右任、余光中的生平,了解臺灣與大陸骨肉分離的歷史,了解臺灣人民渴望回歸祖國的熱望。只有做了充分的鋪墊,學生方能體會《望大陸》《鄉(xiāng)愁》中濃得化不開的思鄉(xiāng)情結。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把文字轉化為畫面,并把詩中蘊涵的情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2.學習策略。
第一步,讀熟詩句。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詩句讀通順,讀流利。
第二步,讀懂詩意。兩首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學生可對照詩后注釋,結合課外查找的資料理解兩首詩的意思,也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第三步,體會詩情!班l(xiāng)愁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看起來很直白,仿佛只是在通過對母親、妻子的思念表達鄉(xiāng)愁,可是這份鄉(xiāng)愁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nèi)的整個中國的眷戀……”(余光中語),所以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讀詩句,想畫面、悟情感,走進詩人的心中,感受所有臺灣同胞的漂泊無根之痛與熱切的回歸之心。
相較纏綿低回的《鄉(xiāng)愁》而言,辛亥革命老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陸》則血流涌注,情激山河。這首千古絕唱,曾令無數(shù)中華兒女裂腹慟心。對這首詩的學習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讓文字變成畫面甚至故事情節(jié),體會詩人的情懷。
第四步,朗讀抒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用充滿感情的朗讀把詩人的情感表達出來,感動自己,感動他人。教師可以為學生配上合適的音樂,使學生在朗讀中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感受,直至有感情地背誦,將詩歌教學推向高潮。
3.拓展閱讀。課后,讓學生從課外書中搜集臺灣詩人的其他表達思鄉(xiāng)情懷的詩歌,練習誦讀,豐富積累。
4.實踐活動。
模仿《鄉(xiāng)愁》,試著寫一兩節(jié)詩。
資料
〔于右任(1879 -1964)〕
陜西省三原人,祖籍涇陽。中國國民黨元老,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反對滿清帝制的革命。他出生入死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奮斗,可以說是民國的元勛之一。辛亥革命后,他在南京臨時政府任重要職務,之后長期擔任國民黨政府監(jiān)察院院長。1949年羈留臺灣之后,他仍然身居國民黨要職,是一位德高望重、風范長存的長者,在臺灣深得朝野各界人士的敬重。于右任先生學識淵博,是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國學造詣很深,在臺灣可以說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一生愛國,雖然身居臺灣,卻深深想念大陸,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友,熱心期望祖國統(tǒng)一。
〔余光中〕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6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是當代著名詩人、散文作家、著名批評家、優(yōu)秀翻譯家。現(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
余光中的詩文創(chuàng)作及翻譯作品,在大陸有人民日報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xiàn)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并以“總編輯”名義主編臺灣1970年至1989年《中華現(xiàn)代文學大系》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詩卷、戲劇卷、評論卷)。
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臺灣文學界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并發(fā)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給他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xiāng)愁》。北京圖書目錄收錄《余光中詩選》于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nèi)觀眾連續(xù)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海內(nèi)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1000篇。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臺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璨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lián)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jīng)醒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