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qū)實驗小學 張 艷
【片斷一】
師:課文中明明有三個兒子,可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了一個兒子呢?
生:第三個兒子能幫媽媽提水。
生:第三個兒子是個孝順的兒子。
生:孝順懂事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生:老爺爺只看到了第三個兒子。他認為能幫媽媽做事的兒子才是一個好兒子。
師:你們說得真好。能幫媽媽做事的和第三個兒子是一個好兒子,你們打算怎樣做個好兒子呢?
此言一出,學生小手如林,大家紛紛說要幫媽媽洗衣服、做飯、拖地……
(他們認為只要幫媽媽做事了就是一個好兒子。)
【片斷二】
師:這三個兒子看到媽媽提這么重的水,他們是怎么做的?
生:第一個兒子唱著動聽的歌。
生:第二個兒子翻著跟頭,看得人眼花繚亂!
生:第三個兒子連忙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媽媽手里的水桶。
師:你們說得真好!奇怪,明明是三個兒子,為什么老爺爺卻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
生:因為只有第三個兒子幫媽媽提水。
生:第三個兒子很孝順、懂事。
生:因為第三個兒子懂得媽媽的辛苦,幫媽媽做事,這樣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師:你們體會得真好。第一個兒子、第二個兒子給你們留下了了怎樣的印象?
生:第一個兒子會唱歌。
生:第二個兒子身體棒。
生:我認為前面兩個兒子都很可愛,有愛好,有特長,只不過是對媽媽缺少一種細微的關愛。
生:前兩個兒子都很優(yōu)秀,我相信聽了老爺爺?shù)脑,一定會改正過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關心媽媽。
師:你們感悟得真深。你們想給這三個兒子說點什么?
生:你們都是好樣的。
生:你們都是可愛的。
……
【教學反思】
這兩個教學片斷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課堂后氣氛活躍。可由于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和體驗文本的側重點不同,對學生在認知領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1、教師應怎樣把握文本理念?
片斷一:
教師單純從文本來理解文本,始終強調只有幫媽媽做事的兒子才是好兒子,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誤以為一個好兒子的標準就是要幫媽媽做事。
片斷二:
教師能夠超越文本,引導學生認識到三個兒子各有所長,但第三個兒子在孝順父母這一點上做得更好,將閱讀文本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因此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很重要,教者備課不但要備教材、備學生,還應備到作者心中去,這樣才不會曲解作者本意。
2、教師應怎樣把握對學生的評價?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學生感到困惑、意識模糊的地方,更應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握對學生評價的方向,正確導向課堂教學行為,讓學生有撥云見日之感。
綜合本課例,我們認為教師在課堂評價時要注意:
⑴評價要實在,不能流于形式:
現(xiàn)在有些課堂場面很熱鬧,對學生的評價千篇一律地冠以“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表揚,這樣的評價對學生學習興趣有一定激勵作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學生對文本理念仍然是模糊的。教師應本著實事求是的、自然地評價學生的讀書或理解,讓學生明白努力的方向。
⑵評價要明朗,要有導向性:
學生的個體和群體,要在教師所組織進行的評價當中明辨是非,知曉行為,獲取經(jīng)驗,因此,評價要正確,要著實,要簡明,促使學生內化,觸動學生心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