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克井鎮(zhèn)柿檳小學 張小娟
記得陳大偉教授在指導我校觀課議課活動時,就建設觀課議課和諧氛圍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授課教師上的課非常成功,我們應該感謝他為我們作了一個良好的示范;如果授課教師上的課不成功,我們更應該感激他,因為他“犧牲”了自己奉獻了了一個可供談論的話題。(本句話純屬聽后記,如有失誤,以陳教授原話為準。)今天,我對這句話更加認同,因為我也“犧牲”并“奉獻”了一回。
一、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處理
課始,我要求學生閱讀《小學生學習報》上一篇習作《有趣的小時候》,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對童年回憶的興趣,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由于情節(jié)簡單有趣,許多同學在閱讀時都忍俊不禁,接著和同桌交談感受,課堂氣氛非;钴S。
回顧與審視:
但總體回顧這一課時,我發(fā)現(xiàn)閱讀《有趣的小時候》這篇文章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弊大于利。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筆調(diào)樸實純真,語言有如夢境,所描寫的童年情境既清晰又朦朧,有著女孩子特有的細膩感觸;而《有趣的小時候》則是一位調(diào)皮的高年級男生的習作,語言直白風趣,敘事令人捧腹,有種孩童的惡作劇。這兩篇文章對比,后者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可是,就是這種貼近與共鳴。沖淡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疏遠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反思:
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與短期效應,而應該把它放到全課教學的大環(huán)境中去,使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最起碼,不能起反作用。
二、對作者童年趣事教學的處理
本課時中,我對作者回憶的四件趣事“看駱駝咀嚼、談鈴鐺的作用、想為駱駝剪毛、追問駱駝去向”處理得既無趣又無味。
回顧與審視:
師:請大家讀“看駱駝咀嚼”一自然段。
生讀。
師:駱駝或“我”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答:駱駝丑、安靜,作者傻、天真、幼稚。
師:請你帶著這種印象再次讀課文。
生讀。
師:還有哪些事也給你留下了這種印象?
小組合作后,生依次匯報后三件事。
在這個無趣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作者所描寫的情景感悟有如水上浮萍。講趣事,卻沒有從“趣“字出發(fā),抓住學生生活與作者經(jīng)歷的類似點來引起互動興趣。如,在教學“看駱駝咀嚼”時可以問學生:“童年的你有沒有看什么發(fā)呆的經(jīng)歷?”教學“談鈴鐺的作用”和“想為駱駝剪毛”時問學生:“童年的你有沒有如此新奇的、與眾不同的想法?”等,然后讓學生帶著與文本碰撞的火花閱讀課文。
反思:
從學生的感受與興趣出發(fā),拉近學生與文本,特別是時間久遠文本的距離是課堂上教師應發(fā)揮的主導作用之一。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情感的漠視與主導作用的缺失使學生不但沒有感受到作者童年的趣,感悟語言文字的美,而且讓課堂氣氛一度陷入低迷。
三、對升華主題環(huán)節(jié)的處理
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抒發(fā)了作者對童年的深深留戀,語言更加含蓄優(yōu)美。我只用全班齊讀結(jié)束了教學。
回顧與審視:
沒有基石的鋪墊,教學大廈搖搖欲墜,結(jié)尾主題也由預想的升華變成了頹廢。學生懶懶地讀著,像“給日本人支差”一樣“配合”教師“光榮”完成了教學。
反思:
唇亡齒寒。到這里,本課時教學已經(jīng)“無邊落木蕭蕭下”了,我也“不盡冷汗?jié)L滾出”了。下課的鈴聲懶洋洋地響起,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使課堂與學生“春困”?是教學設計的缺陷,是教師備課的粗糙,還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