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qū)實驗小學 鄭廣杰
“自主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并強調“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yǎng)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人才,小學是基礎,課堂是主渠道!蹦敲慈绾卧谡n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呢?下面就語文教材第九冊《月光曲》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教學思考。
一、抓“憤”“悱”,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
發(fā)現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疑問是智者的明燈。我在執(zhí)教《月光曲》這課時,重點抓住學生的“憤”“悱”之處展開教學。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充分自讀,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我先讓學生充分談收獲、質疑,說說通過讀課文讀懂了些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然后針對學生的疑難,簡單的問題我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在學生嘗試解疑之后,我重點篩選了兩個問題,作為下階段教學的切入點。一個問題是“貝多芬為什么為盲姑娘彈琴?”,另一個問題是“一曲彈完,已經圓了盲姑娘的心愿,他為什么又彈了一曲?”。這兩個問題,也是我在備課時,通過研究教材和學生后,提煉出來的重要問題。(教學前已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老師是從學生的自身需要和接受動機出發(fā),教為了學生的學。這樣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能動作用得以發(fā)揮。
二、重感悟,扎實進行朗讀訓練
在重點感悟階段,我把解決這兩個重點問題和對重點段落的深入閱讀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哪兒不懂,我就在那兒落腳,克服串講、串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如在解決“貝多芬為什么為盲姑娘彈琴”這一問題時,我主要抓住窮兄妹倆對話的那一段,讓學生討論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的原因,談體會,讓學生體會到盲姑娘酷愛音樂,皮鞋匠同情妹妹,非常內疚。然后進行朗讀訓練,指導學生讀出兄妹倆的心情,并分角色朗讀。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抓住盲姑娘說的一句話:“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出盲姑娘當時的心情,這樣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真正把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當成學生讀書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了朗讀訓練。
三、積累運用,品、評、讀有機結合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旋律優(yōu)美,意境高遠,表達了強烈的情感,以致于窮兄妹倆陶醉于其中,聯想到月光下的大海。這番景象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學生也沒有疑問,但我沒有放棄對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和讀書的指導。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話,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出這番景象。接著讓學生默讀這番景象,欣賞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月光曲,品評樂曲的旋律,并讓學生動手用曲線標出樂曲的旋律。再放月光曲,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樂曲描繪的美妙景象。而后指導學生讀出樂曲的旋律,進行一段配樂朗讀,并指導背誦。教學最后,在優(yōu)美的樂曲聲中,我鼓勵學生像貝多芬一樣奏出生活的最強音,平時努力學習,認真讀書,做學習的主人,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這樣,既培養(yǎng)了兒童的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為學生讀書的感情投入奠定基礎,真正做到有感而發(fā)。
“自主創(chuàng)新”是課堂教學永恒的主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指導朗讀為主,培養(yǎng)學生質疑、解疑能力為主的教學思路,真正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