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唐東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師,藏戲創(chuàng)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chuàng)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chuàng)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杰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后當過兵,做過生意,后削發(fā)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杰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杰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fā)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于于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后,唐東杰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杰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jīng)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xiàn)手段也不斷加強,并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杰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杰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杰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杰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杰布的故鄉(xiāng),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tǒng)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杰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煽匆姽┲晃话醉毎酌肌⑸駪B(tài)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jié)鐵索的唐東杰布畫像或塑像。
2、關于藏戲: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xiàn)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伴隨節(jié)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和康區(qū)的集鎮(zhèn)、鄉(xiāng)村或莊園演出,其形式和風格帶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為一種廣場藝術形式,貼近觀眾、易于被接受,是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勢。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劇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沒有化妝,主要是面具。藏劇傳統(tǒng)劇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格尼瑪》《白瑪文巴》等劇目,多含有佛教內容。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泄不通。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3、其他地方戲曲:
安徽的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源于黃梅采茶調。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鄰農村流行采茶歌(亦稱采茶調),因民間社會交往,流傳于安慶地區(qū),與多種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民間小戲。辛亥革命后,黃梅戲在京劇鼻祖程長庚故里、素享“戲曲之鄉(xiāng)”美名的安慶府懷寧縣一帶植根,汲收了京劇、徽調的營養(yǎng),受到當?shù)仫L土、人情、語言的影響,使她得到了豐富和升華。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內,由政府組建了省、專區(qū)、市、縣專業(yè)黃梅戲劇團,保護、啟用和培養(yǎng)了一批文藝人才,黃梅戲即成為安徽的主要地方劇種。
已故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一代名優(yōu),領銜黃梅戲劇壇以后,把黃梅戲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臺灣演出,轟動了整個臺灣;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稱贊黃梅戲唱腔“渾厚優(yōu)美,簡直像一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韻味清新,別具風格”。尤其是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優(yōu)秀劇目拍成電影后,影響遍及全國,先后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組建了五十多個專業(yè)黃梅戲劇團。當今,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
輕歌曼舞、賞心悅目的黃梅戲是地道的來自民間的藝術。她的表演質樸細膩,真實活潑;她的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她的曲調優(yōu)美流暢,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慶官話,地方生活氣息濃郁,更顯黃梅戲特色。
河南的豫。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后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自看到有關它的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清代末年,它已遍布河南全省。建國后更以罕見的速度發(fā)展壯大,遍及河南城鄉(xiāng)各地,并分布臺灣、新疆、甘肅、陜西、湖北、山西、山東、河北、四川、江蘇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至80年代中期,豫劇從演出團體、從業(yè)人數(shù)、觀眾數(shù)量等諸多方面,躍居全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之首。
豫劇藝術的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質樸本色,雅俗共賞。豫劇音樂豐富多彩,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
豫劇傳統(tǒng)劇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較流行的傳統(tǒng)劇目有《抬花轎》《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秦香蓮》等;現(xiàn)代戲劇目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小二黑結婚》《祥林嫂》《紅色娘子軍》等。
當代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豫劇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風格流派;钴S在當今國內豫劇舞臺上的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榮、陳淑敏、李樹建、朱巧云、王紅麗等11位豫劇表演藝術家先后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
浙江的越。
越劇發(fā)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qū)嵊縣一帶(古越國所在地)的農村。它是以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為基礎,并在余姚鸚歌(秧歌)和湖州灘簧的影響下發(fā)展形成的。最初稱為“小歌班”,多是農村藝人在農閑之際業(yè)余組合唱戲,后逐漸組成職業(yè)“小歌班”,并于1916年進入上海,吸收紹劇、京劇所長,在茶樓以“紹興文戲”之名演出,演員多以女藝人為主,有的戲班全由女演員組成。1938年,紹興文戲改稱越劇。
越劇的曲調清悠婉轉,優(yōu)美動聽,長于抒情。表演比較真切細膩。越劇有不少優(yōu)秀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柳毅傳書》《祥林嫂》《西廂記》《琵琶記》《孔雀東南飛》等。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四川的川。
川劇是中國戲劇中的一個古老劇種,有著300多年的歷史,它是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
川劇融昆腔、空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為一體,其中高腔的幫打、唱最具地方特色。川劇的行當總的方面分生、旦、凈、末、丑、雜等六大類。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劇劇目豐富,搜集的劇目近兩千出。已記錄的劇本約有一千本,尤以清新優(yōu)美的文學性見長。較優(yōu)秀的劇目有《琵琶記》《柳蔭記》《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滾燈》《變臉》等。川劇表演藝術具有深厚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夸張手法,表演生動細膩,別致傳神,詼諧風趣,舞臺形象典雅、優(yōu)美、傳神,生活氣息濃郁。神奇絕妙的變臉、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贊嘆!把b龍像龍,裝虎像虎”,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在川劇演員中代代相傳。川劇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