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xué)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xué) 物理 化學(xué)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杜甫詩三首》整體把握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望岳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dāng)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nèi),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yuǎn)大抱負(fù),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lián)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yuǎn)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jié)果!拔戳恕保d綿不盡之意。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霸旎娚裥悖庩柛罨钑浴保@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瓣庩枴狈种干降哪、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案睢弊譄挼脴O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lián)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感受!笆幮厣,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xì)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xì)節(jié)表達(dá)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春望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未幾,安祿山發(fā)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guān),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州(今陜西富縣)。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dá)了當(dāng)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

    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它集中地表達(dá)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后已經(jīng)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司馬光在《溫公續(xù)詩話》里曾寫道:“‘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一座繁華似錦的城市,曾幾何時,竟被毀壞到了“無余物”“無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這一聯(lián)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dá)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此聯(lián)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jié)果。這兩種解釋實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都表達(dá)了感時傷世的感情。

    本聯(lián)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zhàn)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據(jù)史載,安祿山發(fā)動叛亂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隴都曾遭到叛軍的侵?jǐn)_,百姓慘遭殺戮。詩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dá)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薄鞍最^”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dāng)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石壕吏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guān)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番經(jīng)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gòu)思巧妙和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這件事的尾聲,暗示老婦已被差吏抓走。

    老婦“致詞”可分三層:第一層(前六句)寫老婦訴說三個兒子全都應(yīng)征赴鄴城作戰(zhàn),已有兩個戰(zhàn)死沙場,說明這一家人已經(jīng)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犧牲。第二層(中間四句)寫老婦訴說家中現(xiàn)狀!笆抑懈鼰o人”,隱去“老翁逾墻”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孫”猶言孫子正在哺乳期間,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兒媳喪夫,本當(dāng)改嫁,只因舍不得丟下孩子而仍留家中。“無完裙”,不止于說衣不蔽體,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層(最后四句)寫老婦自請應(yīng)役。河陽,這是當(dāng)時官軍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為戰(zhàn)士們做飯,以保全家中僅存的三個人。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dāng)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于承擔(dān)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zhàn)爭,希望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而深感悲痛。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別》的其他五首詩中。仇兆鰲《杜詩詳注》引張曰:“凡公此等詩,不專是刺。蓋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則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則慰之哀之!奔却潭В@正是詩人思想矛盾所在。

    這是一首古體詩,內(nèi)容是敘事性的,但又帶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處處感到有詩人在。結(jié)尾以“獨與老翁別”含蓄地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達(dá)了他對這災(zāi)難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