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
范仲淹《岳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課本注:[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我們認為,這種解釋只是根據(jù)范仲淹此文之內容推測而來。注者不但沒有深考作者的思想淵源,而且根本置字義于不顧,因而完全違背了文從字順的訓詁原則。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么“仁”字在古代所特有的意義就完全被抹殺了。當然,這種注解,也并非一家之言,現(xiàn)在各種選本大多如此,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加以探討。
眾所周知,“仁”在古代是指仁愛,指對人親善。因此,這里的“古仁人”應解釋為“古代仁愛的人”。據(jù)我們的查考,認為這里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乃脫胎于《孟子》,而這“古仁人”便是特指孟子而言。下面談談我們的根據(jù),供大家品評。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學派最有權威性的代表人物。他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他的中心思想是仁義!靶腥收倍巴跆煜隆北闶撬恼沃鲝。他反復強調統(tǒng)治者要有仁愛之心。如“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仁者無敵,王請勿疑!”(《梁惠王上》)“仁則榮,不仁則辱!保ā豆珜O丑上》)他勸梁惠王“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勸齊宣王“發(fā)政施仁(《梁惠王上》)?梢,范仲淹稱他為”古仁人”是名副其實的。
孟子“行仁政”的思想基礎是他的民本思想。他多次強調與民同樂。如:“古之人與民皆樂,故能樂也!保ā读夯萃跎稀罚敖裢跖c百姓同樂,則王矣。”(《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顯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從《孟子》脫胎而來。當然不但脫胎,而且換了骨!跋取、“后”兩字,把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就必然會把范仲淹心目中的“古仁人”誤解為不著邊際的“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了。當然,作者也可能是斷承了前代很多人的思想,但從此文的內容、特別是從文中的詞句來看,其繼承《孟子》當無疑義。
還須指出的是,文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數(shù)句,也是指孟子而言的。孟子曰:“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桦m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公孫丑下》)孟子之言與范氏之論,若合符節(jié),此亦可明范氏之“古仁人”乃指孟子而言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