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xué)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xiàn)在蘇州吳中區(qū))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死后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兩歲喪父,和母親隨繼父(為小官吏)四處遷徙。26歲登進士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慶歷元年(1041),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進犯,當(dāng)時邊塞流行著“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話。慶歷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方案,為守舊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dāng)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逸事(王耀輝)】
范仲淹在進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大體是在攻苦食淡的艱難生活中度過的。景德初,仲淹隨繼父至淄州(今山東淄博),就讀于長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為四塊,早晚各吃兩塊,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談不到了,常常只能“斷數(shù)莖,入少鹽以啖之”。二十三歲時得知身世,感泣辭母,只身赴南都應(yīng)天府(今南京)書院,其后直到進士及第,更是過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讀生活。據(jù)仲淹《年譜》,仲淹在應(yīng)天府書院“晝夜苦學(xué),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端问贰妨袀鞯谄呤浿傺瓦@一段時間的生活,與《年譜》所記也大體一致。其實,即使進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當(dāng)一段時間,他的生活狀況也并沒有太大的改變。晚年在《告子弟書》中仲淹回憶這一時期的生活時就談道:“吾貧時與汝母養(yǎng)吾親,汝母躬執(zhí),而吾親甘旨未嘗充也。”這應(yīng)該是確實的。天禧元年徙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離開廣德時,仲淹無一點積蓄,只得賣掉唯一的一匹馬以充行資。
(選自《范仲淹:憂樂人生》,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參考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fēng)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下來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chǎn)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fēng)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偶爾或許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ㄟ@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fēng),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中(在野),則替君主擔(dān)憂。這樣(他們)進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后”吧。。。ㄈ绻]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陽天下樓(呂雅賢)】
岳陽樓為岳陽城西門城樓。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龍盤之勢。岳陽樓自古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三國時岳州曾設(shè)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樓”之稱。
岳陽樓始見于何時?清以前修志皆謂“莫詳其始”。清同治《巴陵縣志》始據(jù)宋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巴丘“郡城乃魯公(肅)所筑”之說,推測“岳陽樓或曰魯肅閱軍樓”。光緒《巴陵縣志》從之。后人亦多采此說。但亦有研究者持異議。熊培庚《岳陽天下樓》云:
魯肅系東吳橫江將軍,駐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樓。但所筑很可能為“譙樓”。周祈《名義考》云:“門上為高樓以望曰譙……古者為樓以望敵陣,兵列于其間,下為門,上為樓,或曰譙門,或曰譙樓也!碑(dāng)時岳陽地當(dāng)要沖,需筑譙樓以望水域敵船。且《三國志》載:孫權(quán)于“夏四月(赤烏三年)大赦,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fā)渠,以備盜賊”。魯肅屯守,正合此形勢。故推測說魯肅始修城樓(譙樓)可,而謂其修閱兵樓則不可。
岳陽樓的擴建、定名和聲名遠播,始于盛唐張說。張說(667~730),字道濟,又字說之,洛陽人。歷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時因忤權(quán)貴,流配欽州(今廣西欽州)。玄宗時,召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后罷為相州(今河北成安、廣平等地)刺史。開元四年(716)貶守岳州。此時張說飽經(jīng)風(fēng)霜,年近半百,乃借擴修岳陽樓,以寄情銷愁?⒐ず螅蚱湓谔煸郎街,遂定名為岳陽樓。樓成之后,張說“每與才士登樓賦詩,自爾名著”。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著名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益大。
宋慶歷四年(1044)滕宗諒謫守巴陵,岳陽樓又為之改觀。滕宗諒(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陽)人,與范仲淹同為大中祥符進士,曾擢天章閣待制。因其負才尚氣,崇尚改革,故屢遭謫徙。慶歷三年,因遭誣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調(diào)蘇州,卒于任所。滕子京雖憤郁滿懷,卻勵精圖治。在岳陽遷建文廟,維修南湖紫荊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沖擊岳陽樓。歐陽修寫《偃虹堤記》贊之。而他最大的功績,則是繼張說之后又重修了岳陽樓。他以張說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故“郡寮稟落成之日,子京云:‘落其成,待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dāng)?shù)聲而已’”(明《岳州府志》)。新樓增其舊制,刻歷代名人詩賦于其上,并于樓北建燕公樓,專祀張說。滕子京猶覺不足,以為“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為著”,于是請名家作《洞庭晚秋圖》,連同親擬《求記書》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筆,遂有《岳陽樓記》傳頌千古。
岳陽樓后幾經(jīng)興廢,清光緒六年(1880)再建。為三層、四柱、純木、飛檐,其盔頂為我國古建筑中所少見,F(xiàn)建筑為1983至1984年按歷史風(fēng)貌重修。同時改建了周圍“南極瀟湘”、“北通巫峽”、“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懷甫”、“三醉”、“仙梅”三座輔亭。樓內(nèi)陳設(shè)也有所充實。在江南三大名樓中,唯此樓舊貌依然。
(選自段寶林、江溶主編《中國山水文化大觀》,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
【唐人寫岳陽樓的著名詩篇】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fēng)起,吹人舞袖回!
杜甫《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岳陽樓名聯(lián)】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guān)心,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zhèn)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lǐng)會得來?
──清代竇撰
去老范一千年,后樂先憂,幾輩能擔(dān)天下事?
攬?zhí)税倮铮蟻肀蓖,孤帆曾作畫中人?/p>
──近代易實甫撰
風(fēng)物正凄然,望渺渺瀟湘,萬水千山皆赴我;
江湖常獨立,念悠悠天地,先憂后樂是何人?
──現(xiàn)代楊度撰
【《岳陽樓記》賞析(袁行霈)】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jīng)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fēng)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里寫道:“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鄙鷦拥乇憩F(xiàn)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岳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岳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云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岳陽樓。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臺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范仲淹既非岳陽人,又不在岳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岳陽,一個和岳陽沒有關(guān)系的人忽然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后,經(jīng)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并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涌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xiàn)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里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云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里所寫的:“霧雨沉云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后小結(jié)一句說:“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jīng)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復(fù)。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zhuǎn)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后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dāng)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shè)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jié),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fēng)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岳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損壞;當(dāng)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xiāng)的憂愁,并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里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fā)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云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與水波一起蕩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fēng)開懷,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這兩段采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后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里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xiàn)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嘆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huán)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dāng)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饑寒;當(dāng)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闕失。這么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后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于這種人的向往與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后來負責(zé)西北邊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diào)回朝廷擔(dān)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wù),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于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xué)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dā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笨梢姟对狸枠怯洝纺┪菜f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快樂?墒撬豢线@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dāng)他建立了功績之后還能后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xiàn)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zhì),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shù)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jīng)說盡了,再重復(fù)那些老話還有什么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chǎn)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后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shù)不多,但有統(tǒng)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岳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岳潛形!薄吧锄t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xiàn)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安灰晕锵玻灰约罕,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里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贝_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