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創(chuàng)作衰落下來后,繼之而起的一種詩體,就是元代的散曲。“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shù)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代散曲作者今天知道名字的有200多人,留下的作品有4000多首。著名散曲作者有關漢卿、馬致遠、張養(yǎng)浩、張可久、睢〔suī雖〕景臣、喬吉、劉致等。
我們知道,元代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居人口多數(shù)的漢族地位最低,百姓生活困苦,知識分子不被重視,社會很黑暗。劉時中的散套《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里寫?zhàn)嚮闹械陌傩丈睿?/p>
〔滾繡球〕:偷宰了些闊角牛,盜斫〔zhuó茁〕了些大葉桑。遭時疫無棺活葬,賤賣了些家業(yè)田莊。嫡親兒共女,等閑參與商。痛分離是何情況!乳哺兒沒人要撇入長江。那里取廚中剩飯杯中酒,看了些河里孩兒岸上娘,不由我不哽咽悲傷。
殺牛、砍桑、裸葬、賣田、親人離散、溺殺嬰兒,百姓哪有活命的路!作者還嘆道:“有錢的納寵妾買人口偏興旺,無錢的愛饑餒填溝壑遭災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嘆詞),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賣子家私喪!”
元代有所謂“九儒、十丐”的說法,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很低。無名作者的《朝天子·志感》說:
不讀書有權(quán),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夸薦。老天只忒心偏,賢和愚無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聰明越運蹇。志高如魯連,德過如閔騫,依本分只落的人輕賤。
運蹇,命運不好。魯連,即魯仲連,戰(zhàn)國時的齊國人,他慷慨有大志,周游列國做許多好事而不圖報。閔騫即閔子騫,孔子的學生,以品德高尚著稱。這首小令揭示了元代社會是非顛倒的情況,許多有才有德的人才被埋沒摧殘,這個社會怎么能好?無怪元代只有90多年就滅亡了。
諷刺不良的人情世態(tài),是散曲的重要內(nèi)容。如無名作者的《醉太平·譏貪小利者》: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nèi)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只用六句巧妙夸張而又生動形象的比喻,就把一個要錢不要臉的貪婪之徒的心理和嘴臉勾畫得惟妙惟肖,具有民間文學特色,是散曲中的精彩作品。
厭惡政治,歌頌隱居生活是散曲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許多著名作者都有這類作品。其中馬致遠的散套《夜行船·秋思》很有名,且看其中最后一支曲子:
〔離亭宴煞〕:蛩〔qióng窮〕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jié)。囑咐你個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蛩,蟋蟀。裴公,指唐憲宗時的名臣裴度,他晚年修筑“綠野草堂”,退官隱居。陶令,指當過彭澤縣令的陶潛,他曾和廬山慧遠和尚組織的佛教團體“白蓮社”有些瓜葛。北海,指漢末北海太守孔融,是個名士。東籬是馬致遠的號。作者用螞蟻打架,蜜蜂搶蜜,蒼蠅爭血來比喻官場的丑惡爭斗。他羨慕裴度、陶潛等人的隱居生活,秋天里摘黃花,煮肥蟹,飲美酒,無拘無束,快活自在,囑咐家里的侍童:“就是孔融那樣的名人來看我,也向他說馬先生醉了正睡覺,誰也不見!”
元代文人厭惡政治的情緒,還從他們的“懷古”作品中發(fā)泄出來。如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翻開史書,紛紛擾擾:一會兒項羽的美人在烏江刎頸自殺,一會兒周瑜在赤壁把曹操幾十萬兵馬燒光了,一會兒漢代名將班超在玉門關外悲嘆回不了家鄉(xiāng)了。秦漢歷史令人傷心,遭難的是百姓。讀書人面對人類災難史,只能一聲長嘆。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也發(fā)出同類的悲慨: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高聳的山峰排列在黃河岸邊,奔騰咆哮的黃河充滿怨憤,高山大河互為表里呈現(xiàn)一派壯闊氣象。向西遙望古都長安,不禁感慨萬端:令人傷懷不已的是秦漢時代許多風云人物曾經(jīng)活動的地方,宮闕樓殿都已化為塵土,連遺跡都沒有了。想來這一切都是人民膏血,無論哪一個朝代的興和亡,最終苦難都落到百姓頭上。最后兩句道出一個極樸素的真理,引人遐思。開首開得很有氣勢,結(jié)尾也煞得極有力量。
睢景臣的散套《哨遍·高祖還鄉(xiāng)》是散曲中別具一格的“詠史”作品。它通過一個鄉(xiāng)下農(nóng)民的眼光觀察劉邦衣錦還鄉(xiāng)這件事,把這個盛大的典禮寫得怪態(tài)百出,裝模作樣,滑稽可笑。寫劉邦下車時的樣子說:
(三煞)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shù)。那大漢覷〔qù去〕得人如無物。眾鄉(xiāng)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著手扶。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這個農(nóng)民一眼認出,這個作威作福的“大漢”原來就是當年那個“劉三”!接著數(shù)落他和他老婆兩家的家史,揭露劉邦貧賤時的無賴行為,老底和盤托出,“皇帝”原是個“流氓”。在封建社會能寫出這樣的曲子,實在難得。全套曲子盡情揶榆譏刺,極盡幽默之能事,是散曲中難得的佳作。
散曲中寫男女愛情的作品很多,也獨具特色。如張可久的《山坡羊·閨思》:
云松螺髻,香溫鴛被,掩春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聲“雪下呈祥瑞!”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這個女子關門大睡,正做團圓夢。小丫頭瓊姬誤認柳絮是飛雪,一聲“下雪啦!”把她驚醒,好夢被打斷。她又怒又怨,自問自答地把小丫頭斥責一通。前半文雅,后半通俗,精彩之筆在后半,語言潑辣有趣,最能代表散曲風格。
散曲中的寫景作品也不乏優(yōu)秀之作,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那首小令,600多年來一直廣為傳誦。喬吉的《水仙子·重觀瀑布》想象十分奇特:
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干,露華涼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作者想象瀑布是織女以月亮為梭,用天機織出來的一匹白布(雪練),高掛在石壁上晾曬。它以冰為絲,飛濺著雨滴,飄動在天空,使接近它的人感受到?jīng)鲆狻?ldquo;幾千年曬未干”,想象出人意外,令人驚喜。最后又加三句譬喻,把文氣補足。詠物作品最忌落陳套,最貴出新意,這曲小令寫出新意新趣,所以是佳作。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談到中國詩歌發(fā)展規(guī)律時說:
四言蔽而有楚辭,楚辭蔽而有五言,五言蔽而有七言。古詩蔽而有律絕,律絕蔽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
這段話粗略地勾畫出中國詩體發(fā)展遞嬗關系的一個輪廓:由四言詩到楚辭,到五言詩,到七言詩。古體詩之后有律絕詩,律絕詩之后有長短句的詞。由簡趨繁,由粗趨細,并且說出了這種發(fā)展的必然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