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澤鎰
1、自況與實錄
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薄段辶壬鷤鳌芳葹椤白詻r”之文,當然屬于“自傳”之列,“實錄”應該是傳記寫作的基本要求。況,乃比況、比喻之義,采用“自況”之法寫自傳,表明作者意在隱去真身,以五柳先生為喻體寫出自身的性格與情趣,這便是運用文學手法寫出的自傳。文學性的自傳與實用性的自傳雖然在內容上都是以“實錄”為尚,但在取材與表現手法上卻有明顯的區(qū)別:實用性自傳往往以寫事件、寫行狀為主,有比較穩(wěn)定的格式,語言則力求簡明、質樸,并且只能用第一人稱敘事;文學性自傳往往以寫意、寫神為主,在不違背“實錄”原則的前提下,力求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人稱的選用也是比較靈活自由的。《五柳先生傳》便是作者采用第三人稱寫出的自傳,從內容來說,則是一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的自畫像。
寫自傳,無論是實用性自傳還是文學性自傳,一般都是從敘述姓氏、門第和自身經歷開始,但《五柳先生傳》的開頭部分卻只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便割去了與世俗的許多牽掛!罢呌形辶鴺洌蛞詾樘栄伞,說的雖然只是“號”的來由,卻也是用寫意的筆法,極為傳神地寫出了五柳先生不屑于世俗的姓氏、門第之爭,只以隨遇而安、順其自然而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也為自傳的主體部分具體寫出他的志趣與性格作了良好的鋪墊。這在名門士族盤踞高位、寒門士族沉郁下僚的魏晉時代,也是出身寒門的陶淵明憤然于世俗的心理反映。
免去了具體身世和行狀的描寫,卻仍能為時人“謂之實錄”,原因何在?就因為傳中所寫的性格與志趣,不僅充分體現在陶淵明的全部創(chuàng)作實踐中,也充分體現在他中年以后出仕與歸隱的全部人生經歷中。
2、自娛與示志
主體部分以“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為總綱,對傳主的志趣與性格特點,從三個方面作了簡潔而又傳神的陳述:一是“好讀書”,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好讀書”。五柳先生的讀書方法,主要有兩條,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會意”法。前者說的是廣聞博見、拓寬視野的博覽法,亦即瀏覽法、速讀法。旨在從多讀、快讀的過程中尋覓自己的所得。這是一種以讀書為“自娛”的快樂讀書法。后者說的是讀書之樂的真諦所在。陶淵明在《與子儼等書》中也有過自述:“少學琴書,偏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边@里的“開卷有得”與“每有會意”便是同一個意思。這兩種讀書方法,都是當今學子應當繼承的良法。
“性嗜酒”。在《五柳先生傳》中,僅僅提及一條,即“家貧不能常得”時,依靠“親舊”的“置酒而招之”,還有更為甚者,略舉幾例如下:
一是為籌酒資而做官。他在《歸去來兮辭》的《序》文中說,“余家貧,耕值不足以自給”,親友們便勸他去做官。只是苦于“求之靡途”。后來,“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边@是指他做彭澤令一事,為何要選做彭澤令?只因“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又據蕭統(tǒng)《陶淵明傳》所述,他去彭澤上任伊始,就急忙告訴家人:“公田悉令種秔”,并說:“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二是為籌酒資而收受饋贈。顏延之在做始安郡時,“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別具一格。據肖統(tǒng)《陶淵明傳》稱:“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琴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詩云“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辈粌H是活用此典,恐怕也是此風僅有的繼承者。
陶淵明的“酒風”不僅是他生性“穎脫不群,任真自得”的生動體現,也是他為“釀造”詩文不可或缺的“酵母”。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
寫文章。與曹丕“文章乃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觀念相反,陶淵明卻是“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其“樂道”之情實已溢于言表。從展示個人的情趣來說,這既是他“不慕榮利”最為集中的體現,也是他長期安貧樂道,以書、酒為伴的必然結果。又是在“文章觀”上的返樸歸真。是他用“詩言志,歌詠言”和“情動于衷而形于言”的古樸傳統(tǒng)對御用文學觀和功利文學觀的反撥。
由于能以“頗示己志”而“自娛”,才使他的詩文能夠成為他展示個人獨立品格的有效工具,也是他能夠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詩品》語)的根本原因。
3、平生之志
他的“志”又是什么呢?作者在結尾部分通過“贊曰”作了一番自我表白,這也是作者仿效史傳體例對傳主的身世志趣所作的評論。在評論中,作者避開了抽象的議論,引用黔婁、元懷氏、葛天氏這三位遠古的名人賢士作類比,又直接引用黔婁之妻贊頌黔婁的原話,突出了陶淵明所特別向往的他們那種“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賤,不忻忻(陶文引作“汲汲”)于富貴”的“志士”情懷,這種引用,對傳文主體中的敘事所特有的內涵也具有“點睛”的作用。
《五柳先生傳》的寫作時間,學者們大都根據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斷定為陶淵明做江州祭酒以前,即晉太元十七年(公元392)淵明28歲以前。此傳便是他還沒有“出仕”之時的言志、抒懷之作。對于他后來的棄官歸隱,后人津津樂道的往往是他那“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的典故,卻少有人提起他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自述:“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敝劣谒皸壒佟钡木唧w方法則是事有湊巧,讓他找了一個十分合適的借口:“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至于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則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所云:“尋督郵之事,殆非虛構,而謂以此去職,則史家張大之詞;妹喪固是實情,然亦去志久決,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詞以對親友及執(zhí)事者耳!
作者(選自《閱讀與寫作》2001.10,題目為編者所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