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關(guān)于作者】
學生已經(jīng)學過《桃花源記》,對作者的名字和大體事跡是比較熟悉的,不用再作介紹。下面摘錄兩條有關(guān)陶淵明家庭生活狀況和嗜酒的材料,供參考。
1、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偾镏炼,在官八十余日……”
按:《歸去來兮辭》和《五柳先生傳》一向被視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棄官歸田之日,以樂天知命為主旨;后者作于宋移晉祚(420年)之后,以安貧樂道為主旨,可以相互比較。
2、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之京(大)。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補充注釋】
1、宅邊有五柳樹
從“榆柳陰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 的詩句可知陶宅邊確實有柳樹。
2、好讀書
陶淵明讀書是在完成耕種之后,從“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jīng)〉》)可以看出。又常與友鄰討論,所以又寫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保ā兑凭印返谝皇祝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jīng)〉》),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見。
4、簞瓢屢空
這是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說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陶淵明亦常“簞瓢屢空”,如“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就是寫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貸的情況。
5、黔婁
戰(zhàn)國時齊人。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鐘,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有言”,一本作“黔婁之妻有言”。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lǐng)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窮,經(jīng)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jīng)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jīng)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中于發(fā)財做官!睆倪@話看來,他該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五柳先生傳》賞析(孫靜)】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大家,詩歌獨開一派,散文造詣也很高。北宋歐陽修便對他很傾倒,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其實不只《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以及《五柳先生傳》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淵明不算很遠的南朝人沈約和蕭統(tǒng),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這話是有道理的!段辶壬鷤鳌匪鶎懀伎梢詮氖穫骱捅炯嘘P(guān)作者的記事中得到印證。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五柳先生傳》就是作者的自畫像,這是讀本文首先應該把握的。
陶淵明的一生雖然主要是在田園中度過的,從同時代的人起就把他稱為“幽居者”,但他卻是一個有壯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雜詩》里,他自言“少壯時”,“猛志逸四!薄!讹嬀啤吩娭杏终f“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對年近四十仍然功業(yè)無成,頗為感慨。中年幾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又加上性情耿介,不會圓滑,難免不惹禍患,便毅然歸田。他把田園看做是與腐朽現(xiàn)實對立的一片凈土,在這里帶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濁世。他的可貴處就在于守志安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段辶壬鷤鳌氛峭忻辶壬坍嫵鲞@樣一個具有高風亮節(jié)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長,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間。在這樣簡短的篇幅里勾畫人物,卻能做到形象豐滿,性格鮮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藝術(shù)功力。
開篇四句是對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飄忽,也起得風趣。但不要輕輕看過,以為只是作者的趣筆,實則其中隱含深意。“許”做“處所”解,“何許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視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貫,如瑯琊王氏、陳郡謝氏之類,在兩晉門閥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卻不知何地人,可見他不在流俗觀念之中。古人又是重聲名的,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希圖能夠聲名不朽,而先生卻連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為號,可見他又出于流俗觀念之外。這幾筆不僅把隱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說足,而且突出顯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來便使“高人”之氣籠罩全篇。語極平淡,味極深醇,這就是蘇東坡評陶詩所說的“似癯實腴”的境界。作者《歸園田居》詩說:“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后檐,桃李羅堂前。”《傳》文的“宅旁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又隱隱散發(fā)出一股田園氣息,映襯出一個田園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說沒有一點閑筆墨。嶸評陶詩說:“文體省凈,殆無長語。”同樣可以移來評他的文。
“閑靜”二句用正敘點出五柳先生最本質(zhì)的情操。正因為不為榮名利祿動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這話是比較能說到點子上的。“閑靜少言”與“不慕榮利”相照應,“閑靜”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應酬,也就是陶詩中所說“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應,互為補充。
下面集中描寫五柳先生在田園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態(tài)。分四個方面寫,中心則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調(diào)。“好讀書”四句是講讀書。對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實它只是對下文“會意”而言的。意思是說讀書不求對書的系統(tǒng)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會己心、愜己意者,也就是從中尋找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贈羊長史》詩說:“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是這種讀書態(tài)度的最好說明。“性嗜酒”八句是講飲酒!霸臁碑敗暗健苯,“造飲”即到那里飲酒!安涣咔椤笔恰安幌祽佟、“不在意”之意。親舊招飲,造飲則醉,卻不以去留為意,見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無意,把嗜酒之味寫得更為濃足。作者《己酉歲九月九日》詩曾說:“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這幾句便是寫他醉酒陶情的意態(tài)。“環(huán)堵”五句是寫安貧。“堵”即“墻”,“環(huán)堵蕭然”就是四壁空空!岸毯执┙Y(jié)”是說穿的粗布短衣還破著窟窿,打著補丁。“簞瓢”分別是盛飯和盛水器,“簞瓢屢空”即飲食不繼!瓣倘纭笔前踩坏臉幼。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卻處之坦然。不因貧奪志,也不因貧敗意,見出先生的高處。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平和的一面時說,他“是個非常平和的田園詩人。他的態(tài)度是不容易學的,他非常之窮,而心里很平靜。家常無米,就去向人家門口求乞”,“他窮到衣服也破爛不堪,而還在東籬下采菊,偶然抬起頭來,悠然的見了南山,這是何等自然!笨梢詭椭覀凅w會這里所寫的境界!俺V彼木涫菍懼模髟娮魑,用意也是在示志娛情。示什么志,娛什么情呢?就是本篇傳記中所寫的高志奇情:憎惡世俗,守志于田園,甚至是陶醉于田園。他借文章“導達意氣”,自樂其志,所以忘懷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終。四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讀書適意,醉酒陶情,安貧樂道,著文娛志。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勾畫,一個堅守節(jié)操、不隨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來了,活起來了。選材極精,造語極簡,意足筆止,風神宛然。古人說文章作到好處,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陶文夠得上這樣的標準。
文章最后還有一段“贊”!百潯笔菤v史傳記的一種體式,綴于傳文之末。《文心雕龍》說:“贊者,明也,助也。”據(jù)鄭振鐸先生的解釋,傳文中記事有未完備之處,在“贊”中補足,即所謂“助”之義;傳文中褒貶之意沒有說盡,在“贊”中講透,即所謂“明”之義。所以“贊”不是贊美,而是對史傳正文的記事和褒貶做進一步的補充和闡發(fā)。本文利用這一體式,進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黔婁”見于《高士傳》,是齊國一個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婁之妻的話見于《列女傳》。“戚戚”是憂愁的樣子,“汲汲”是熱中追求之意!捌溲浴本湟馑际牵瓓渲薜脑捤f的,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捌潯笔沁B詞,起承接作用,有“則”、“斯”之意。“若人”,這個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們把《傳》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百潯敝羞@幾句話成為畫龍點睛之筆,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闡發(fā)得更為明晰,可以說是“贊”體的“明”的作用!盁o懷氏”見《莊子》,“葛天氏”見《呂氏春秋》,都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陶淵明常用古史傳說指稱自己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時運》詩說:“黃唐莫逮,慨獨在余!薄包S唐”即指傳說中的黃帝、唐堯時代!讹嬀啤吩娬f:“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棒宿r(nóng)”即指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nóng)氏時代。贊賞五柳先生簡直是無懷氏、葛天氏時代的老百姓,等于說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進一步升華了,可以說是“贊”體的“助”的作用。作者的《與子儼等疏》說:“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边@里寫的顯然是這種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傳》在寫作上的特色,還有以下幾點值得一提。
我國史書比較發(fā)達,傳記一類文字也出現(xiàn)較早!妒酚洝贰稘h書》都包括大量人物傳記。但是這些都是史傳,本質(zhì)上屬于歷史。所以,盡管它們也具有文學性,甚至被稱為“傳記文學”,對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總要比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跡。《五柳先生傳》不同,它是純文學性傳記,不等于人物的紀實。說《五柳先生傳》是作者的“自況”,也只是在一定意義上講,如果以為這就是陶淵明的全部真實,便未必妥當了。比如“閑靜少言”四個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對世俗一面來說,陶淵明是“閑靜少言”的,所謂“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墒窃诹硪粋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閑靜”,也不“少言”。他和田園中的農(nóng)戶“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鄰好友“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的。另外,他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樣悠然。由于他是“欲有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靜。五十歲時寫的《雜詩》還在說:“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對壯志未伸、年華虛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斷下降,“夏日抱長饑,寒冬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有時更“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向人乞討去了,也是無法一味“晏如”的。他還寫了《述酒》《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等詩,寫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長在”那樣的詩句,對時事的激烈情緒溢于言表,可見也沒有完全遺世,成為無懷氏、葛天氏王國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傳》雖是自況,卻不等于全面紀實,而是創(chuàng)作。它不拘人物之跡而傳人物之神。對于陶淵明來說,雖然并不符合全部實跡,卻比任何史傳的記載更能表現(xiàn)出陶淵明的風貌。它著重刻畫出一種人物精神,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稱為“陶淵明精神”,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傾慕的、在詩文作品中竭力表現(xiàn)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來給人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精神。這就是藝術(shù)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文學傳記,開創(chuàng)了文學傳記體,隋末唐初人王績作《五斗先生傳》,即承其流。這是一。
第二、如果我們稍微細心一點,便會發(fā)現(xiàn),本文對人物的描寫,大半都是總結(jié)性語言。從性情品格到讀書、飲酒、處貧、著文各方面生活,無一不是概括性的結(jié)論。好像作者在給五柳先生做鑒定。沒有寫一件具體事實,但每一項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實,所以,簡約的語句中含有豐富的內(nèi)容,高度凝練。這是本文的一大特點。但是特點并不就是優(yōu)點,用總結(jié)性的語言刻畫人物,也可以寫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處在于,雖然使用結(jié)論式的語句,卻決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條都含有豐滿的生活意境;逐條敘來,又具有詩一般的韻味。這是因為作者提煉出來的結(jié)語,已經(jīng)充分生活情態(tài)化、形象化、詩化了,顯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巨大能力。兩晉時期玄風盛行,清談玄言崇尚用簡約的語言表述深奧的意蘊,那時連品題人物也講究雋語傳神,我們可以在《世說新語》中看到這方面的具體描寫。影響及于文風,便取精約明凈,簡語傳神。陶文的這一寫法可能與這種風氣有關(guān)。
第三、作者寫《五柳先生傳》,著重刻畫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無謂的。顯然是頌揚這種精神和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也顯然是以這種精神和態(tài)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傳》不僅是自況,還是自許、自贊。但是這贊許之意,并不直接訴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間。于敘事中見頌揚,于頌揚中見兀傲。粗粗讀來,作者只是不動聲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轉(zhuǎn)一體味,揚己傲世之意盡在其中!懊坑袝猓阈廊煌场保昂勂皩铱,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觀敘述的語句中,包含多少頌揚與自我肯定!“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這是很高的寫作本領(lǐng),壓抑著滿懷激情不使流泄,結(jié)果筆端飽含感情,表現(xiàn)得更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評陶淵明的詩說:“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樸素質(zhì)實,決不選聲設(shè)色,講究詞藻色彩的華美。有柳有宅已足夠了,便無取乎綠柳黃墻!稓w園田居》詩說“榆柳陰后檐,桃李羅堂前”,也只取桃柳繞屋,而不講桃紅柳綠。作者在這一點上,與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鮑照、同時的顏延之,都大異其趣。他的表現(xiàn)方式則純?nèi)“酌瑁皇怯闷降恼Z言直敘情事,摹狀物象,使人好像透過玻璃觀物,不覺其有語言文字,而直觸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筆又極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隨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讀起來絲毫沒有吃力之感。宋人楊時說,陶淵明“沖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學,然后知淵明詩非著力之所能成”。話是不錯的,用力學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無法自然。必須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與“率意任真”分不開。但就文字表現(xiàn)上來說,平淡自然又不是率爾操觚所能辦到的。文字要運用到十分圓熟的地步,才能達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這里不是說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說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藝百花園中獨具風韻的一朵奇葩。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
【錢鐘書論《五柳先生傳》】
陶潛《五柳先生傳》,“不”字為一篇眼目!安恢卧S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重言積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為”。酒之“不能常得”,宅之“不蔽風日”,端由于“不慕榮利”而“家貧”,是亦“不屑不潔”所致也!安弧敝,若無得而稱,而其意,則有為而發(fā);老子所謂“當其無,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謂“言‘無’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遺書》第63冊《思問錄》內(nèi)篇)。如“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氏”,豈作自傳而并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于世之賣聲名、夸門地者而破除之爾。仇兆鰲選林云銘《挹奎樓稿》卷二《〈古文析義〉序》:“陶靖節(jié)‘讀書不求甚解’,所謂‘甚’者,以穿鑿附會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若不求‘解’,則‘義’之‘析’也何為乎?”竊謂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讀書難字過”也;陶之“疑義相與析”又如杜甫《春日懷李白》之“重與細論文”也!瓡毤毼稣,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時;以詞章論,常只須帶草看法,而為義理考據(jù)計,又必十目一行。一人之身,讀書之闊略不拘與精細不茍,因時因事而目宜焉。
陶潛《自祭文》:“人生實難,死如之何!”按語意本《全三國文》卷五二嵇康《圣賢高士傳·尚長》:“喟然嘆曰:‘吾知富貴不如貧賤,未知存何如亡爾!’”《后漢書·逸民傳》作“向長”,記此言作“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潛曾撰《尚長禽慶贊》,即見本卷。《全唐文》卷六九六李德!秵柸举x》:“昔向子平稱‘吾已知’云云,陶靖節(jié)亦稱‘人生實難’云云,今作賦以問之”;早以二語連類。庾信《擬詠懷》之九:“不特貧謝富,安知死羨生!”倪注《庾子山集》卷三此詩,未知其用向長語也。秦觀《淮海集》卷五《自作挽詞》設(shè)想己死于貶所、身后凄涼寂寞之況,情詞慘戚,秦瀛撰《淮海年譜》元符三年:“先生在雷州,自作《挽詞》,自《序》曰:‘昔鮑照、陶潛皆自作哀詞,讀余此章,乃知前作之未哀也!毙湃,而集中無此自《序》。
(摘自《管錐編》第四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
【《五柳先生傳》賞析(邱子釗)】
陶淵明歷來都被稱為“田園詩人”,因為他的很多杰出詩篇都是歸隱田園以后所作。他贊美勞動的生活與大自然的優(yōu)美閑靜,幻想出現(xiàn)沒有貧困與壓榨的理想社會。語言樸素,自然優(yōu)美,一反六朝時代追求華麗堆砌的文風,無論在思想性藝術(shù)性上都對后代文學有很大影響。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傳》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傳。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說:“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淵明的自畫像。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他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他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他是一位隱士!罢呌形辶鴺洌蛞詾樘栄伞,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他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guān)緊要。但為什么看中五柳樹呢?也許他宅邊并無桃李,只有這么幾棵柳樹,這與后面所寫“環(huán)堵蕭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他的志趣。
對他的名字作了介紹之后,接著寫他的生活、性格!伴e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閑靜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現(xiàn),不慕榮利,才是他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他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閑,也就靜,用不著喋喋不休。但這種閑靜少言,并不等于他沒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一是飲酒,一是寫文章,可見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雖然隱姓埋名,但與道家說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樣。不過,他“好讀書,不求甚解”,為什么不求甚解?這就與他的“不慕榮利”有關(guān)。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會意”呢?沒寫。我們從陶淵明所寫的《讀山海經(jīng)》《詠荊軻》等詩作中可以想見。他從書中得到哲理,得到啟示,對當時的混亂、丑惡的現(xiàn)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人生有了更透徹的了解。但只能“會意”,不能言傳,因而“閑靜少言”,只是不說,不是不知。這使我們隱隱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也隱隱地感到那個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個志趣──飲酒。五柳先生“閑靜少言”,但讀書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說明他內(nèi)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瀾的。內(nèi)心的波瀾沒有表現(xiàn)出來,卻找到了一個使波瀾平靜的方法,這就是嗜酒!笆取弊终f明不是一般的小飲,而是“期在必醉”。盡管“家貧”,也沒有改變這一嗜好,就因為在醉鄉(xiāng)中可以使心靈的波瀾得到平靜。這是他在那種環(huán)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三個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娛”,不是要給別人看,更不是要獻給統(tǒng)治者,去求官得祿。這一點也說明了他內(nèi)心的確有“會意”,有話要說的,只是不愿對別人說,寫文章給自己看!伴e靜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娛”,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他實際上是有痛苦的,但能從讀書、飲酒、寫文章當中得到解脫。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敘述以后,文章結(jié)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贊語。這個贊語的實質(zhì)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边@兩句話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點。作者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兩句設(shè)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表明作者也很欣賞道家所鼓吹的無為而治的古代社會,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獨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語言洗練,于平淡之中表現(xiàn)深刻的內(nèi)容,這就是陶淵明詩文的一大特色。
(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