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教研室 曹公奇
純潔的雪花,咆哮的雷電,永恒的日月,勇敢的海燕,銀白的浪花,晶瑩的雨水……這些大自然中美好而壯麗的形象,激起了作家多情的心靈,進而化成了一篇篇充滿激情的散文詩。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嬌柔晶瑩;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彌漫太空。魯迅先生細致生動地描繪了江南雪景的優(yōu)美與北方雪景的壯美,在自然景物的描繪中寄托了自己的愛憎感情。江南的雪景山花爛漫,生機勃勃,童趣天真,這美好的圖景,與丑惡的現(xiàn)實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寄寓了作者追求美好理想世界的愿望和心境;而北方的雪景,蓬勃奮飛,旋轉(zhuǎn)升騰,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特征,作者贊頌了這種對寒冷環(huán)境的反抗精神,同時寄寓了作者對把雪花變得孤獨和冰冷的嚴酷冬天的憎惡之情,也蘊蓄了作者反抗冷酷現(xiàn)實社會的不屈斗爭的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魯迅先生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zhàn)斗來創(chuàng)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雷電頌》是一篇慷慨悲壯的抒情獨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屈原呼喚著風暴,呼喚著雷電,他想借這些雄偉的自然力量,毀滅黑暗,詛咒邪惡;他景仰光明,禮贊自由,表現(xiàn)了他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屈原對黑暗的憤怒,對邪惡的詛咒,對光明的向往,對自由的追求,氣勢雄偉,波瀾壯闊,鏗鏘有力,撼動人心,他與風暴雷電完全融為一體,達到了物我同化的境地,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和正義的化身,成為千古不朽的愛國者典型。
巴金在特殊的年代里,對著日月這永恒的星球發(fā)出了自己的感嘆。自古以來,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但巴金寫日,并未直接地描寫日,卻寫撲向燈火的飛蛾、追趕日影的夸父,為了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這些都代表著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顯示了作者對理想人生的追求。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而《月》卻集中體現(xiàn)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作者寫月,是憂愁沉重的,面對如鏡的涼月,他想起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的娥。娥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巴金的《短文兩篇》,散發(fā)著作者憂郁而熱情的青春氣息,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海燕》是一首充滿戰(zhàn)斗激情的頌歌。作者描寫了暴風雨來臨之前,海燕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沖擊于陰云和海浪之間,勇猛地叫喊著,迎接暴風雨的來臨。海燕勇敢的形象,象征了大智大勇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者,表現(xiàn)了一種堅強無畏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豪情萬丈,激蕩人心。同時,我們今天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解讀這首散文詩,如不懼怕困難,與困難斗爭,其樂無窮等等。
紀伯倫是一位多情的哲理詩人,在《浪之歌》中,海浪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xiàn),她不僅對海岸有著難分難舍的愛情,而且對世間的萬物都懷著滿腹的愛情,她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她愛著這個世界,也守護這個世界,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神。在《雨之歌》中,雨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著萬物,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同時,它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相互聯(lián)結(jié)了起來。這兩首散文詩,并不是以揭示出某種哲理為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了一個有豐富感性內(nèi)容的、難以被抽象為簡單道理的形象。
本單元的散文詩,都是作者由尋常的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我們學習這些散文詩,首先要學習象征手法的運用,理解作者在象征物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像雪、風、雷、電、海燕及其它海鳥等象征物的象征意義;學習作者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描寫事物,寄寓感情;學習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像比喻、擬人、對比、烘托、呼告、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和藝術(shù)魅力;學習作者生動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抒情性強、富有哲理的語言,了解散文詩的特點。
春天來了,讓我們走進春天,感受春天,從大自然中獲得更多的靈感和啟迪,讓大自然激起我們的心靈之聲。
(刊于《中學生學習報·語文周刊》(八年級人教課標版)2005年2月14日第33期(總第059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