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易中天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新學網 > 語文 > 人教課標本九年級上冊 > 出師表 > 易中天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一、神話孔明

    諸葛亮這個人,至少從晉代開始就已經是很多人追捧的對象。當時有一個叫郭沖的人,郭沖這個人大概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覺得現(xiàn)在大家對諸葛亮的評價遠遠不夠,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這里還有五件事情是你們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計。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見于郭沖的這篇文章。

    后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用了這個材料,并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fā)生這樣一件事情。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扎在宛城,不在陽平戰(zhàn)場,怎么可能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呢?但是這個空城計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學作品是一說再說,戲劇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這個事情是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的。我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空城計吧,大體上的意思就是說司馬懿率兵來進攻,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馬謖這個人是個書呆子,空談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給丟了,于是司馬懿就率領幾十萬軍殺奔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司馬懿的大軍跑來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馬懿自己打馬上前,大為驚詫,說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門大開他開 Party 啊。于是撤軍。

    這個事情不合邏輯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軍隊嗎,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探個虛實可不可以?第二,司馬懿親自來到城門樓下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面神色自若,琴聲不亂,說明距離很近,看得見聽得清,那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行不行?第三,根據(jù)這個郭沖的說法和《三國演義》的說法,兩軍的軍力懸殊是很大的,有說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帶了十幾萬大軍的,反正至少十萬,你把這個城圍起來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頭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邏輯的,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

    其他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編出來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東風,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國演義》,當時諸葛亮借東風是個什么形象?披頭散發(fā),光著腳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當時那些裝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漢啊,這類的人物。諸葛亮當然不是妖人,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帥哥!度龂尽氛f諸葛亮身長八尺,這個八尺是漢尺,漢尺的八尺合現(xiàn)在市尺五尺五寸,相當于一米八四。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是多少呢?26歲,大家想一想26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該是什么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我們舞臺上的一樣不一樣?借東風這個事情當然也是沒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東風的人也不該是諸葛亮,該是周瑜啊。我們讀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沒說東風不與諸葛便啊。

    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劉備軍事集團和孫權軍事集團的聯(lián)合,這是他的主要功績,而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績也是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值得懷疑的。現(xiàn)在成都的武侯祠還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對攻心聯(lián),他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這一幅攻心聯(lián)其實是委婉地批評了諸葛亮,批評他在劉備去世以后主持蜀國工作的時候窮兵黷武,寬嚴戒誤。但是到了《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就變成杰出的軍事家了,而且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其他的軍事將領都變成了提線木偶,傻乎乎地帶著軍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軍師給我的錦囊妙計,打開看看,哦,這么辦。這個實在是太離譜了,這個表現(xiàn)了什么呢?表現(xiàn)了人們對他的崇拜。

    所以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計和借東風等,只不過是文學家們把諸葛亮神話了,所以歷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學形象。

    二、非常君臣

    蜀漢章武三年,劉備托孤于諸葛亮,諸葛亮接過了蜀漢政權這副沉重的擔子。這對于他來說,一方面是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面對著諸多難題。對于諸葛亮來說,他要處理的是四大關系:一是君臣關系,二是同僚關系,三是盟友關系,四是敵我關系。而首當其沖的,就是他和后主劉禪的君臣關系。這是一對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為劉備在托孤的時候,有兩個交待:一個是對劉禪說,你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關系。

    那么劉禪他執(zhí)行了劉備的政治遺囑嗎?結論是肯定的,執(zhí)行了,不但執(zhí)行了,還有加碼。我們可以來看一個表,這就是諸葛亮在劉禪繼位以后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鄉(xiāng)侯,這是給他崇高的地位。第二,開府治事,這是授予他獨立的相權。什么叫開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辦事機構,擁有相對獨立于皇權的相權。這個制度后來沒了,曹操率先恢復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開府的。劉備建國以后,也恢復了丞相制度,但是不開府。第三,領益州牧,這是授予他全國行政權。我們知道所謂蜀漢這個政權,它的地盤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漢的丞相,你還領益州牧干什么呢?有什么必要呢?有必要,因為雖然從地理上講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從國家制度講它是兩回事。蜀漢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縣,是地方。蜀漢丞相是中樞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員。那么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這個意思,就是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他了。而且據(jù)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還對諸葛亮說了這樣的話,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笔裁匆馑寄?就是所有的軍政大事都由您說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所以《三國志?諸葛亮傳》說:“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币簿褪钦f這個國家的大事小事,無論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諸葛亮拍板作決定。

    因此我們可以說,劉禪繼位以后,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樣。我們也可以來看看曹操和諸葛亮的比較。曹操的頭銜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諸葛亮是,封武鄉(xiāng)侯,丞相,領益州牧。大家看看,何其相似來爾!如果說有什么不同,那么不同的就在于曹操的這些頭銜,多半是自己弄來的;而諸葛亮的這些封號、頭銜,是蜀漢兩任皇帝心甘情愿授予他的。

    把曹操和諸葛亮放在一起對比,我們感覺上總是有些異樣。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諸葛亮是忠臣。奸臣總是要犯上作亂,所以傀儡皇帝漢獻帝如果對曹操恨得牙根發(fā)癢,一般人都能夠理解。而作為忠臣的諸葛亮來輔佐蜀漢的后主劉禪,劉禪是不是睡覺的時候都會笑成一朵花呢?那么,這是劉禪的真實感覺嗎?

    劉禪的感覺如何?不爽。有證據(jù)嗎?有一點兒。根據(jù)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陽記》,諸葛亮去世以后,全國各地都紛紛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結果是什么呢?“朝議不聽”。于是老百姓沒有辦法,只好在街頭巷尾自己設一個靈臺,來祭祀他們無限懷念的丞相諸葛亮。這個時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來,說是不是可以在成都為諸葛亮立一個廟呢?結果是“后主不從”,又不批準。后來有人提出來,說這樣也不太好,因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間這些隨意的祭祀由我們政府規(guī)范起來。這才勉強同意,在定軍山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個廟。雖然有人說劉禪不批準為諸葛亮立廟,這也是制度規(guī)定的嘛。因為《襄陽記》的原文是:“朝議以禮秩不聽。”就是根據(jù)禮法的規(guī)定,是不可以這樣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辦。那么我們要問的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制度當真就那么重要嗎?如果劉禪是打心眼里崇敬他的相父,他應該破例,他為什么不做呢?

    我們就要弄清楚劉禪為什么不爽,三個原因。第一,形同軟禁。劉禪繼位以后我估計就沒有出過宮,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興十四年四月劉禪才去了一次都江堰。這個事情被《三國志》大書特書,講劉禪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據(jù)說還有人議論,說丞相要是在世的話他能去嗎!你想劉禪17歲繼位,一個十七八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整天就在宮里面不能到處走,看一看都江堰還要被人說成是玩物喪志,他爽嗎?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不免挨訓。我們去讀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知道,《出師表》怎么教訓劉禪的?比方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笔裁匆馑寄?實際上就是說你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嘛,這是一個大人訓小孩子的口氣。而且我統(tǒng)計了一下,不長的一篇《出師表》十多處提到先帝。一開始就是“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然后就說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來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稱之曰能”,陛下應該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報效先帝,全是講先帝。所以將心比心,他就等于對一個人說,你看你爸活著的時候什么什么,你爸原來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那別說是一個皇帝是吧,就是一個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個人整天在耳朵旁邊說你爸如何、你爸如何。劉禪會想,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

    第三個,難以親政。按照傳統(tǒng)的顧命或者托孤的規(guī)矩,這個政權遲早是要交還給皇帝的,只是因為這個皇帝還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親,所以“謂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該不該由一個見習皇帝轉個正,變成一個在職皇帝呢?而你作為顧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務是輔政,而不是執(zhí)政。而我們顯然看不到劉禪有親政的可能。

    有此三條,我估計他是不爽。當然也沒有反對,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這難說,郁悶不郁悶,就不好說了。

    那么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諸葛亮為什么要讓劉禪心里嘀咕呢?諸葛亮還政于君不就完了嗎,自己還落得省事,他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通常的說法是,劉禪扶不起來嘛。都說“扶不起來的劉阿斗”啊,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沒有證據(jù)呢?也有,四條。第一條,輕信小人。他后來自己執(zhí)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兒重用小人嗎,宦官嗎?第二,不戰(zhàn)而降。第三條,忘恩負義。怎么個忘恩負義呢?忘記趙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時候,后主追謚前朝的幾位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追了謚號,就是不謚趙云。后來是姜維等人出來為趙云打抱不平,才追謚趙云一個尊號。這叫做忘恩負義。第四條,沒有心肝。劉禪后來是亡國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后司馬昭設宴招待他,演奏蜀國的音樂,表演蜀國的樂舞。當時蜀國跟過來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劉禪喜笑自若,開心得不得了。司馬昭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薄皹凡凰际瘛边@個成語就從這來的嘛。說完這個話以后,他的一個舊臣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閉起來。好了,下一回司馬昭去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么聽著不像你說的,像那個誰誰誰說的。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么說的!我說劉禪如果是電視臺的主持人,還要說猜對了,加十分!沒有心肝。

    但是這些說法也是可以討論的。第一條,歷代皇帝身邊哪個沒有小人?漢文帝有,漢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劉備身邊也有,很多學者就認為劉備身邊那個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說身邊有小人他就是差勁皇帝。第二個,不戰(zhàn)而降,那劉璋也是不戰(zhàn)而降。劉璋不戰(zhàn)而降降劉備就對了,劉禪不戰(zhàn)而降降了曹魏就錯了?第三個,不封趙云,其實是繼承他的父親對趙云的待遇。有人說五虎上將,為什么獨不封趙云?我告訴你,沒有五虎上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就封了四個: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四大將軍。趙云在劉備手上就是雜號將軍,不是名號將軍。就是前后左右將軍叫名號將軍,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雜號將軍。趙云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雜號將軍。那么他第一次追謚的時候他肯定是要謚名號將軍,這也不能說是劉禪忘恩負義。而且后來姜維他們提出這個問題來,劉禪也接受了,也追謚了趙云,這應該叫做從善如流。那么第四個問題,當然這個,怎么看他都是沒心肝!且灿腥苏J為這其實是裝瘋賣傻。這個時候你已經做了人家的俘虜了,所以劉禪說完這個話以后,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樣哄堂大笑。這一哄堂大笑,司馬昭就再不會起殺心了。

    有人說劉禪他懦弱,耳根子軟,不會用人,也沒有骨氣,根本就是弱智。諸葛亮不把軍政大權交給劉禪,是因為他看懂了劉禪,知道劉禪不中用,所以只好事事親歷親為。那么,劉禪真的就是一個不中用的弱智嗎?

    實際上劉禪并不弱智。有證據(jù)嗎?有。

    第一,劉備臨終的時候給劉禪有一封詔書,詔書里面提到了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什么評價呢?四個字:“智量甚大”,翻譯成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非常聰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說劉禪是一個弱智,那豈不等于說諸葛亮說了假話?當然有人說,這是一種善意的假話,劉備因為快去世了嘛,怕劉備不放心,安慰安慰他。但是呢,看當時的情況,也不至于說是“智量甚大”,如果劉禪弱智的話,諸葛亮會用另一種方式來安慰劉備。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諸葛亮去世以后,劉禪立馬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祎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jiān)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于諸葛亮一身的這個職務和權力,他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人,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這樣一種精致的政治安排,難道是弱智的人能夠做出來的嗎?不可能。而且后來蔣琬去世以后,劉禪干脆自攝國政,自己主政,親政了,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為啊。

    第三點,延熙元年的時候,北方出了一點事情。按照諸葛亮當年的做法,肯定這個時候蜀國就要北伐了。這個時候劉禪下詔給蔣琬說:這當然是天賜良機了,因為相父的隆中對策已經講過了,說天下有變我們就要怎么怎么樣,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不過你也不要輕舉妄動,“須吳舉動”,看看吳國動不動,要是吳國動了我們也動,我們兩國一起動,去打曹魏。那么,這樣的一種決策難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嗎?所以劉禪并不弱智。

    那么,還是回到剛才的問題:諸葛亮為什么不還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釋是這樣的,它的原文是這么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請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了。接著下面一句話是:“亮以禪未閑于政,遂總內外!边@個“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諸葛亮也因為劉禪還熟悉行政事務,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這才總攬全局。

    我這里提出一點兒猜測性意見,我的猜測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諸葛亮是想恢復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就是皇帝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象征,不處理日常的具體的政治和軍事的事務;日常的政治的軍事的事務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來叫宰相,由他們來處理,五日一朝。皇帝認可一下,就是讓皇帝當橡皮圖章。這個制度我稱之為虛君實相,皇帝是一個象征,實權在宰相那里。

    這個制度我個人認為是中國帝國史上最好的制度。為什么?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問責的制度。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里面他講得也很清楚,請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權,如果臣沒有做好的話,請陛下問責于臣。這是一種最好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后來給破壞了。那么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慮到要恢復這樣一個西漢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沒有證據(jù),沒有證據(jù)說明他就是這么想的,但是我覺得有這種可能。

    第二個呢,就是任重道遠,不敢放手。我們去讀《出師表》,《出師表》里面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滞蟹虿恍,以傷先帝之明。”就是諸葛亮接過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他的責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錯,他不敢放手讓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這是第二種可能。

    第三種可能呢,就是這個時候的蜀國是內外交困,危機四伏。這個我們也可以從《出師表》里面讀出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痹捳f得非常地嚴重,危急存亡。表面的理解是,北有曹魏,虎視眈眈;東有孫吳,不懷好意。而益州這個時候,一批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已經先后去世了,人才匱缺。所以感到很危急。其實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還有一個危急,這就是他們的內部矛盾。蜀漢的問題就在于它內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并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所以諸葛亮除了要處理好他和后主劉禪的君臣關系以外,他還必須處理好那些來自不同的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別和集團利益的這些人之間的關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