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
寫下這個題目,心中立刻便有了一種不痛快。談中國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昂,不能平靜。
大概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文化。一種古老的文明賡續(xù)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機,這已是絕無僅有。就憑這一點,我們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們常常并不能自豪,而是有點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極致──中國人簡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自豪以致自大
大約明代以前,中國在許多技術(shù)方面,領(lǐng)先于世界。甚至到清初,我們還以“天朝大國”自詡。但是西方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工業(yè)革命我們并不知曉。到了晚清,他們的自鳴鐘的確有點意思,那不過是匠作的巧技而已,愛不釋手之余,我們還可以冷冷地訕笑那些蠻夷。但是,鴉片戰(zhàn)爭一起,我們知道了,洋鬼子船炮利器,我們縱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般武藝,再加上忠義之士的視死如歸,也終究無濟于事。敗了,割地賠款搭笑臉,不敢再惹洋大人。而仁人志士發(fā)憤而起,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興洋務(wù)、辦廠礦、譯洋書、謀立憲,以至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然而“天朝大國”的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曾幾何時,提到中國,就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殊不知,地大而物并不博,人口多并不是好事。提到中國,就是“四大發(fā)明,燦爛文化”,殊不知,近代來,外國四百大發(fā)明也不止;文化有燦爛的地方,也有不燦爛、甚至魯迅說的“吃人”的地方。說到外國,就是腐朽垂死,水深火熱,我們要解放全人類,要讓他們過上像我們一樣幸福美滿的生活──故不論失掉自信力否,首先就失去了平常心。
由自大到自卑
自大使我們付出了沉痛的教訓。且不說清廷的割地賠款搭笑臉,“文革”中大批崇洋媚外,讓我們十分“解氣”之后,國門打開,我們驀然看到,門外并不是水深火熱、暗無天日,中華民族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勤勞勇敢善良聰明的民族,在我們戰(zhàn)天斗地、你死我活的時候,他們一刻也沒有停留地創(chuàng)造著同樣燦爛的文化。不能不承認,在許多方面,西方遠遠地走在了我們前頭。不是曾痛斥過“外國的月亮圓”的論調(diào)嗎?到國外一看,因為他們早就注意到環(huán)境污染問題,月亮的確要更圓更亮一些。
于是我們開始檢點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涼。“五四”時期,有人建議廢除漢字,有人實行廢除孔教,從師夷之長以制夷到改革開放,百余年來,仁人志士未曾一刻停止過探索真理,而崇尚西方之風,也愈來愈烈,甚至提出全盤西化的觀點。如果說初期的崇尚還只是洋火洋油洋布洋面的階段,那么,后來的崇尚則幾乎滲透到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使人不忍一一例舉。中國的確是個大國、窮國、古國,它的發(fā)展與崛起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之事,然而它畢竟是我們的祖國,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必須自強不息,才能揚眉吐氣。
中國人的智慧
失望和放棄不是中國人的習慣。那么,中國人還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沿著歷史,做一次中國人的智慧的巡禮吧。
《中國人的智慧叢書》共8冊,洋洋大觀,在不同的學科里,記述了中國科學技術(shù)的優(yōu)秀成果。不僅有震古鑠今的四大發(fā)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為人知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些成果,早已為國際科學史界所肯定,做出這些成果的科學家,也早已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比如關(guān)于煉焦的發(fā)明,叢書介紹:中國最早的用煤煉鐵的記錄,見于公元4世紀的《釋氏西域記》;成書于1650年前后的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記載了煉焦及用焦炭煉鐵的全過程。為了證明這項技術(shù)的發(fā)明權(quán)屬于中國人,叢書(《揭示物質(zhì)變化》分冊)列出了8個國家的最早記錄,它們都在18或19世紀,結(jié)論不證自明。
在記述了水稻專家袁隆平的成果后,叢書(《播撒綠色希望》分冊)引用了國外的評論: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納森博士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帶來了福音!”日本專家甚至把雜交水稻和四大發(fā)明并列,把雜交水稻稱為“中國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古代,中國有太多的祖沖之、李時珍、徐霞客……我們當然可以引為自豪;現(xiàn)代,如果中國人多一些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則我們何需自卑!
中國人的自信
有這樣一個故事:記者采訪一個少年,問他長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猶豫地回答:“去美國留學!”有的人看了,感到有點鼻子酸;有的人看了,憂心如焚。是啊,這不是有點不爭氣嗎?實際上,孩子向往美國,并不可怕,說明美國的確有它先進的東西,而見賢思齊,正是我中華民族的長處。
這樣的事,只可能出現(xiàn)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如果還是封閉的昨天,我們將無法想象美國有什么好處。如果我們總是認為外國是人間地獄,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在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發(fā)感慨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中華民族并不是劣等民族,過去曾經(jīng)輝煌,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我們在痛定思痛,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落后了很遠之后,才會更加義無反顧地走現(xiàn)代化的道路──而支撐我們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也許有人會問:現(xiàn)在已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知識經(jīng)濟時代了,再來重讀過去的輝煌,是不是有點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這樣認為,自信,將永遠是一種力量的源泉。上世紀80年代,陳景潤不知鼓舞過多少人,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為陳景潤,但,陳景潤會成為一種觀念,一直激勵著這一代人,并永遠給這一代人以啟迪!吨袊说闹腔蹍矔返囊饬x,也許正在于此吧。
──原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2月16日
更多本課教學資料 返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報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