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丹城第二中學 孫玲玲
【教學目標】
1、認識了解和感悟駁論文。
2、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語言內(nèi)涵。
3、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學情分析】
雖然已經(jīng)閱讀過《不求甚解》,但學生對駁論文的了解還是比較生疏,尤其對“駁論證”的方法更是迷惑,因此,教學的重點應該確定在“了解駁論文的特點”上。另外,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是在1934年,與現(xiàn)在畢竟有70年的時空距離,所以,難點應該定位在文本中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內(nèi)涵上。
【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
采用傳統(tǒng)的誘導啟發(fā)式和新理念中自主探究法相結(jié)合。按“導入新課──了解駁論文──感悟意蘊──熏陶自信”的思路完成整個教程。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教師:(通過多媒體,一幅幅“神州五號”升空的鏡頭和“核潛艇”下海的鏡頭,在張也的《走進新時代》的樂曲聲中自動播放,教師的解說詞也同時進行)同學們,請把我們的目光投向大屏幕?,“神州五號”和“神州六號”發(fā)射成功了,人類在太空遨游的遙遠神話已變成現(xiàn)實。最近,軍事報道:“宋級”戰(zhàn)略型核潛艇和“漢級”戰(zhàn)斗型核潛艇已經(jīng)下海服役。美國軍方為之望洋嘆服:中國海軍從此走向藍海。同學們,你認為這些驚人的成就說明了什么?
學生:說明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自信力。
教師:對,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就是關(guān)于“中國人到底有沒有自信力”這個問題。(亮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二、認識駁論
教師:讓我們初步閱讀課文,文中對“中國人到底有否自信力”這個問題,提出了幾種觀點?
學生:有兩種,一種是對方的錯誤觀點,認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一種是作者的正確觀點,認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教師:我們知道,一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只能一個,就像一國不可二君一樣。你是怎樣理解這篇議論文有兩個論點這個問題的?
學生:這與論證的方式有關(guān),只是一個中心論點的議論文叫“立論”。而這篇文章是駁論文,顧名思義,駁論,就首先應該有可駁的載體,就像瞄準打靶一樣,沒有靶子,就不能瞄準。
學生:我們把提出錯誤觀點稱為“樹靶子”,所樹的錯誤觀點是用來批駁的,所以也叫錯誤觀點。一個錯誤觀點駁倒了,總得樹立起一個新的觀點,這就是正確觀點。
所以,這篇文章有兩個觀點的存在。
教師:同學們解釋得太精彩了,一個比喻,形象生動,深入淺出。那么,有觀點,必有論據(jù),以上兩種觀點的得出,各有怎樣的論據(jù)?
學生:錯誤觀點的論據(jù)是:兩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國聯(lián);現(xiàn)在,一味地求神拜佛。
學生:正確論點的論據(jù)是:從古到今,有滿懷自信的中國脊梁在,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學生:還有,魯迅先生在文中說,“這一類的人,就是現(xiàn)在又何嘗少呢”?這一類人就指的是“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的人,特別是指當時活動在“地底下”的人們。
教師:正確論點的論據(jù)我們確信不疑,憑這些事實論據(jù),確實能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觀點。但錯誤觀點的論據(jù),作者也一再強調(diào)是“事實”,并且,對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個觀點,作者是這樣說的,“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說明失掉自信力的人也確實存在。這么說來,錯誤論據(jù)并不“錯誤”,錯誤論點也并不“錯誤”,可我們?yōu)槭裁凑f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呢?
學生:因為,對方擺出的用來證明論點的論據(jù)是屬于“他信力”和“自欺力”的,就像平時寫文章,內(nèi)容和題目不對稱,是嚴重的偏題,離題現(xiàn)象。
學生:論據(jù)“自夸地大物博”和“只希望國聯(lián)”是屬于“他信力”的;“一味求神拜佛“是屬于“自欺力”的。
學生:這就是說思維上出現(xiàn)了偏差性,和論證過程中失掉了嚴密性和邏輯性。既然思維和過程都錯了,那么,結(jié)論也肯定錯了。
教師:同學們在探究過程中,既有形象的比喻,又有邏輯的推理,生動而透徹地解決了我們的疑惑,太好了!順便提一下,駁論的方法有“駁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像以上的方法叫駁什么?
學生:叫駁論證。即駁論點和論據(jù)在對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和矛盾,缺乏嚴密的邏輯性。
學生:作者先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jù),指出對方論證過程中的錯誤,從而順勢駁倒對方的論點。
教師:作者是利用了“以子之矛,攻其之盾”的方法駁倒了對方的錯誤論,點?梢,駁論文要駁倒對方,不能生硬,要以你的慧眼和睿智看準對方的要害,順勢而下。看來,我們是已經(jīng)基本了解駁論文了,就讓我們拿著“了解”的萊卡晉級到“感悟意蘊”吧。
三、感悟意蘊
教師:魯迅的雜文常常是小中見大,但格局雖小,內(nèi)里卻“有著時代的眉目”。你在預習過程中,知道一些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歷史背景嗎?
學生: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9·18”事變?nèi)苣曛,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diào),指責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魯迅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批駁這種錯誤論調(diào),熱情贊美“中國的脊梁”,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寫的。所以說“有著時代的眉目”。
教師:如此說來,魯迅先生寫這篇雜文完全是為了時代的要求,斗爭的需要。立場堅定,愛憎分明,體現(xiàn)了“戰(zhàn)斗性”的特點。你能從文中找出作者對他們褒貶不一的兩種人,而且能根據(jù)當時的歷史背景明確他們的身份嗎?
學生:兩種人指:一是“中國的脊梁”尤其是還處在“地底下”的“中國的脊梁”;一是指所謂的“狀元宰相”。
學生:根據(jù)當時的背景來看,“地底下”的“中國脊梁”指的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及其領(lǐng)導下的還處于地下斗爭狀態(tài)的革命力量!盃钤紫唷敝傅氖菄顸h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教師:面對對象的不同,作者的態(tài)度也不同,體現(xiàn)在語言上的風格也不同。對敵人,語言犀利如刀,冷嘲熱諷;對人民,熱情贊美,壯懷激烈。你能舉些具體的例子來品味賞析嗎?
學生:第一節(jié)中的三個副詞“總”,“只”,“一味”:“總”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洋洋自得而又底氣不足的的情狀;“只”寫出了“只求國聯(lián)”時仰人息鼻般的執(zhí)著丑態(tài);“一味”寫出了沉迷于求神拜佛而不能自拔的頑固愚昧。三個副詞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越走越玄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學生:巧妙地運用“仿擬法”,從“自信力”仿擬出“他信力”和“自欺力”,使對方無地自容,掩面而羞。
學生:“自欺也并非現(xiàn)在的東西,現(xiàn)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一切罷了”。“籠罩”一詞,形象地寫出了“自欺力”的危害范圍之廣,之深。
學生:“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一句。運用了排比句式,增強了贊美的氣勢和力度。
學生:運用比喻,把有“自信力”的人比作“中國的脊梁”形象鮮明地歌頌了他們才是中國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學生:……
教師:總之,對敵人犀利如刀,諷刺辛辣;對人民,熱情謳歌,深情贊美,兩種語言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愛憎分明是魯迅雜文的特點,歌頌光明,詛咒黑暗是魯迅雜文的責任。讓我們順著魯迅歌頌贊美的筆端,去探訪中國的“脊梁”人物吧。
四、熏陶自信
教師:作者認為,從古至今,有滿懷自信的“中國脊梁”在,讓我們在“脊梁榜”上去尋訪一下這些脊梁人物,好嗎?
學生:蘇武──寧可孤身放羊,老死荒島,也決不降服于匈奴。一腔熱血,誓死報國,可歌可泣。
學生:岳飛──“精忠報國”,驅(qū)除胡虜,一腔正氣,流芳百世。
學生:聞一多──口誅筆伐,發(fā)表演講,字字鏗鏘;游行示威,長須飄飄。追求光明,反抗黑暗,大義凜然。
學生: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力挽狂瀾,扭轉(zhuǎn)乾坤,創(chuàng)立了空前絕后的新中國,“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
學生:鄧稼先──默默無聞,淡薄名利,團結(jié)合作,獻身戈壁,成為“兩彈元勛”。
學生:殷雪梅──在生死抉擇的剎那間,把生的權(quán)利讓給別人,把死神挽為己有。
學生:任長霞──身為法官,公正嚴明,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舍身為人,置個人生利益于度外。
學生:孟凡民──每天零點出發(fā),將牛奶及時送到各家各戶,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跡,成了“送奶明星”。
教師:他們中,有古代的,有近代,現(xiàn)代,當代的;有文的,有武的,有文武雙全的;有領(lǐng)袖,有科學家,有教師,有法官,有普通百姓?v貫古今,橫穿各行各業(yè),可謂是源遠流長,遍布廣泛。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女,我們?yōu)檫@些中國的脊梁而自豪,而稱頌。就讓我們一起合作,為這些“脊梁”譜寫一曲“自信的贊歌”吧。
請順著“自信是撐起懦弱和自卑的支柱”的思路,每人填寫一句,使它連成一首詩歌:(張也的《走進新時代》再次響起。)
學生:自信是通向希望明朗的道路。
學生:自信是催開夢想之花的雨露。
學生:自信是吹綠心靈世界的春風。
學生:自信是激發(fā)靈感創(chuàng)造的源泉。
學生:自信是墊起高樓巔峰的基石。
學生:自信是把握方向機遇的羅盤。
學生:自信是唱出天籟之聲的音符。
學生:自信是張揚個性真情的笑臉。
教師:自信是民族的靈魂,是幾千年代代相傳的精氣,如同日月永恒。讓我們擁有它,呵護它。最后,讓我們大聲回答: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學生:不!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更多本課教學資料 返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報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