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jié)市威寧縣哲覺中學 孔春樸
在2000年1月教育部頌發(fā)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學生要進行“研究性學習”,也就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進行類似于科學的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式”,在《走進新課程》的培訓資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要變教為導,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變教為導,如何導得科學、具體、實在,不僅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能力,也關系到何如提高教學質(zhì)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應提出“研究性教學”,即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本人在《愚公移山》的教學中,做了一點探索嘗試,以就教同仁。
在疏通文句后,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進生學習。
1、年且90的愚公還要搬山,你有何想法?
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就行。如人老志堅,為子孫造福……
2、愚公為什么要搬山?原文回答。
指通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要達到什么目的?原文回答。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4、漢陰的陰是什么意思?山和水的陰與陽如何分?
古代把山之南水之北叫“陽”,把山之北之南叫“陰”。“漢陰”即漢水的南面。
5、愚公搬山遇到哪此困難?
⑴山大:方七百里,高萬仞
⑵路遠: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南(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⑶人少:子孫荷擔者三夫
⑷工具簡陋: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6、荷擔者三夫中的“三”是確數(shù)嗎?
文言文中的三有時是指確數(shù),有時指約數(shù),能舉例嗎?這里的三是約數(shù),三夫指幾個人。
三指約數(shù)的有:
⑴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幾個人
⑵三日不見,更當刮目相待。幾個天。
⑶三月不知肉味,幾月
⑷兩三點雨山前。幾點
“三”指確數(shù)的有:
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三次鼓
⑵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三次。
⑶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就是十五。
⑷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⑸三皇五帝。三皇即指伏羲,燧人,神農(nóng)。
7、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譯為一年才能往返一次,有很多資料上譯為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哪一個妥當些?
前一個好。后一種譯法的理由有人認為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xiàn)盡職盡責,愚公(他們)一年才回一次家,有吃苦耐勞的拼勁。其實,對古代的神話和寓言,我們不能用邏輯去推理它的真實性,而只能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去推理字的合理性,因為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南,從本文中主要是突出路途遙遠,從而體現(xiàn)愚公的精神。
8、“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這一情節(jié)有何作用?
作用一、體現(xiàn)愚公搬山得到人們支持。
作用二、和智叟形成對比,未換牙的小孩的稱智慧的老人對同一事情的做法不同,從而說明“智叟不智”。
作用三、為后文作鋪墊。
9、對待愚公搬山這件事,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提出問題,態(tài)度相同嗎?問法有何特點?
不同,愚公之妻是從關心愛護方面考慮,智叟則是譏笑阻止。
愚公之妻的提問,是說愚公年事已高,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平,搬太行王屋兩座山就更困難,況且把這些土石放在哪里?而智叟的提問是用了夸張來嘲笑愚公,說他連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毀壞,能把這些土石怎么樣?
10、愚公對智叟的話是怎么對待的?
先斥后駁。斥責他頑固,連小孩都不如。
提出能搬走山的兩個理由:
⑴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⑵山不如加增
11、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背走兩座山,是不是迷信?有何用意?
不迷信。體現(xiàn)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體現(xiàn)了人們改選自然,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如人類渴望像鳥兒一樣上天,現(xiàn)在不是已實現(xiàn)了嗎?不僅上天,還到月球上去,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的很多幻想都有可能實現(xiàn)。
12、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13、你還有哪些問題要問?
14、讓四個同學表演愚公、愚公妻、孀妻遺子,智叟,表演他們的語言動作和心理,從而突出不同的性格。
總之,通過查資料和自己認真研究,精心設計教學的結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不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而且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師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