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1、疏通文意:
學生對這個故事大都比較熟悉,在疏通文意過程中,重點應當是解釋難詞、難句。難詞,主要是多義詞,如“險”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陰”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較的方式來講。難句的數(shù)量不多,只有“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損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對照方式講,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進語法概念。個別難詞、難句可能有不同解釋,教師應慎重選擇,但只宜將選擇的結果告訴學生,不必說明理由。
虛詞只宜略講。重點是講副詞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爸薄耙病薄岸痹诒疚闹谐霈F(xiàn)的次數(shù)較多,可以在朗讀中加以體會,只要能讀出語氣,自然能大體知道它們的作用,無須講解。
朗讀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難詞、難句的基礎上反復誦讀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語感的培養(yǎng)。
2、課堂討論:
這個故事淺顯易懂,學生對它又很感興趣,因此有必要師生一起進行討論,使課堂的氣氛活潑生動。
討論可分兩個步驟:先討論課文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可以向學生提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這個人物有什么意圖”“作者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有什么作用”“故事的神話結尾告訴我們什么”之類的問題。討論的目的是進一步認識愚公的形象。后可以就這篇寓言的思想意義展開討論。此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些感興趣的問題,如“這個故事如果不用神話結尾,該怎樣結尾”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